摘要: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在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教育上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党和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价值导向,对于中学历史学科教育产生了日益深远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学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课程理念、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变革。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初中历史 历史核心素养 教学策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近年来,初中历史部编教材在全国的统一推广使用,也进一步规范了历史教学内容。我们可以依托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过程,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更好的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初中历史教学要渗透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课程理念、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初中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 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 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 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的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方向是一致的。从近年来国家对历史学科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来看,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初中历史教学,才能将学科教学与立德树人真正结合起来,既实现过程育人,又能够确保教学质量。
二、 依托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教育部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明确了教育工作的目标。初中教育作为连接小学和高中的重要阶段,其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历史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含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有所不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必须聚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些素养的培育不是靠说教,需在具体的课堂中综合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历史情境,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深入历史现场,帮助学生深度体验感悟历史人物的杰出品质和伟大精神,引导学生心有榜样。弘扬历史人物身上代表的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创设历史情境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历史是过去的历史,无法还原,我们可以通过借助图像、借助问题、借助历史故事、设计角色扮演活动等方式来创设历史情境。日常教学中,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可以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学生置身历史事件中,充分体会历史人物的情感激荡,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对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代的认同和理解。还能将这些理解放到今天的社会生活中加以思考和升华。历史中的故事往往在历史细节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学生也更容易被历史细节感染。例如在讲到全民族抗战的时候, 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小故事,如“小兵张嘎”,更可以演一演“江姐宁死不屈”的历史小剧场,在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看到民族精神的闪光点。这样的历史细节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的激发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历史课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讲述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体会,而不是教师生硬地说教,这样的融入才是成功的,才不会引起学生反感。
(二)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倡导转变学习历史的学习方式,开展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合作能力,牢固树立集体主义道德观。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者。大多数初中生在刚刚入学时还是非常喜欢历史的,但又不太喜欢历史课,主要是不喜欢死记硬背,抄写笔记,要记要背诵的内容太多,因此对历史课的兴趣降低,甚至感到枯燥无味,有畏难情绪。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乐于探究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勤于动手动脑,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髙合作技能,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关系时的集体主义原则。
(三)设计和实施初中历史学科的研学实践活动,增强实践体验,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 在博物馆、历史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给学生直观视觉冲击也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现在基本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就有很多关于江阴地方史和中国史的展馆,周庄镇还有中共一大江阴会址,当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关于历史所传达的信息更能深刻的回响在心中,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就在这一次次的体验中建立了起来。抗日战争一课可以开设在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仅有现成的历史情境,还有很多历史文物,当学生在战纪念馆唱起抗战歌曲,在慷慨激昂的歌声中同仇敌忾、保卫祖国的爱国情感已悄然生根。
在组织研学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公益的事情积极做,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和学校劳动,积极参加学工学农生产体验劳动,开展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和法制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完善初中历史学科评价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课堂价值取向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并非是仅仅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为此,我们需要自觉地遵循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规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建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评价观,用正确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观引领初中历史教学。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 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础教育又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创新育人理念和手段,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实践平台,拓展教育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协同育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每一名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7页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5)
[3]靳玉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J].教育研究, 2014 (11)
[4]戴小杰.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J].新课程 (中学),2017 (12)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路径探究 王婷婷 《魅力中国》,2019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