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每当春天到来,只要你用心倾听,就能听见花开的声音。我从没有去证实过这个美丽的传闻,因为每天清晨,当我迎着朝阳踏进教室,面对那一张张可爱稚气的脸庞,就如同看到了一个个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我想,再没有比教师更幸运的职业了,因为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以这样地形式去参与一个个不同生命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一朵盛放的玫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一、多一点耐心,深究原因,明白孩子“怎么了”
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过:“用‘建议’,而不下‘命令’,不但能维持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人乐于改正错误,并与你合作。”孩子的心灵其实很脆弱,若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根源就武断地采取一些措施,很有可能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在我初踏上岗位的时候,就遇到了小徐。小徐是个非常热情的孩子,也很懂礼貌,上学放学或是平时在走廊上碰到老师时总会大声地打招呼,让人心里暖暖的。但就是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却在开学第一天就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第一天教学生字,同学们都低着头,一笔一划写得非常认真。只有他,笔虽然握在手里,但眼神却一直定定地望着本子,非常明显地在发呆。我走过去,轻轻敲了敲他的桌子,他仿佛如梦初醒般回过了神,铅笔在本子上写了一个笔画,然后又停住了。这样反复几次,整整20分钟时间,他一共就写了两个字。
我心里一阵狐疑,也意识到了问题,下课后把他喊到身边谈话,才说了几句,却发现他脸上一直笑眯眯的,浑然不觉自己的行为有什么问题。更有其他小朋友跑来说,“老师,他从一年级开始就这样啦,从来不写作业的。”听到这话,小徐依然乐呵呵,也不反驳。我一时有些摸不清这孩子的情况,便决定观察几天。很快我发现,这是个聪明并且反应非常快的孩子,上课不走神的时候,手总是举得很高,问题也回答得很好。那么,既然不是听不懂学不会,这就是典型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当时的我自认为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心里一阵冒火,一脸严肃地喊来小徐,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谈话。第一次面对面的沟通,基本都是我在讲他在听,我苦口婆心地列举了种种大道理,小徐也听得很认真,似乎都把老师的话听进去了,但第二天上课的时候却又故态复萌……显然,这样的沟通很失败。
我首先寻找了自身原因,经过一番思考,我发现之前在和孩子沟通时,我常常陷入一个怪圈,总是劈头盖脸丢出一堆问题,例如:你怎么能在上课时开小差呢,你知道这节课的内容多重要吗?现在不认真学习,你知道对你将来有多大影响吗?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把孩子们问得一愣一愣的,不知如何回答。许多时候,这些带着疑问语气的句子其实并不是问句,而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的责怪。老师可能也并不想得到学生的回答,只是在表达自己对于孩子这种行为的不满。这样的对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双向的沟通,因此自然也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为此,我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有耐心,抽丝剥茧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我再次把小徐喊到身边,语气舒缓却又坚定地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写字。或许是我的郑重感染了他,他终于不再那么嬉皮笑脸,而是扁了扁嘴,声音还有些委屈:“老师,写字要花很多力气,我的手指一用力就觉得很疼,每次写完字都会红红的。”这样的答案让我瞠目结舌,啼笑皆非,我立刻拿过一支笔:“你写个字给老师看一看。”他一时摸不清我到底想做什么,老老实实地写下了一个字。我当下就明白过来,原来是握笔姿势不正确啊!于是,我耐心地教他如何握笔写字才会不疼。还聘请了他的同桌做“小小监督员”,只要姿势不正确,就马上提醒他。如果正确认真的书写,就能得到一张特制的积分卡,换取奖励。学到了新的方法,小徐就像买到了一个新玩具,开开心心地写完了当天的作业,并且还向周围同学展示。我趁热打铁,经常在不同场合表扬他,他的干劲就更足了。
如此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有种说不出的轻松,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深究其原因。就像开车一样,虽然目的地明确,但如果方向错了,永远也无法顺利到达。孩子的想法其实很简单,或许有时答案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很真实。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学会敷衍和找借口,所以耐心地多问他们一个为什么,或许就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 多一些等待,投其所好,知道孩子“要什么”
对于小徐来说,学到一个新的握笔方法是一件新鲜事儿,虽然写字没有那么疼了,但是长期养成的懒散习惯一时间却很难改变。于是,在他又一次偷懒之后,我再次与他进行了沟通。同时,我还特地叫上了班中几个孩子,问他们有没有发现最近小徐身上的变化。孩子们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有的说他最近竟然开始写作业了,有的说他字写得还挺好看,有的说他上课也挺认真,回答问题特别积极……我一边听一边观察着小徐的表情,他的嘴角开始微微翘起。果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爱听表扬的,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得那样:“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此后的两天,小徐表现得尤为积极,他的身上出现一股劲儿,上课走神的时间越来越少,作业也不再拖拉,让我觉得很是欣慰。
一天课后,他自己跑来我身边说:“老师,你觉得我最近是不是进步很大?你有没有什么奖励给我?”孩子可爱天真的话语让我不禁笑起来,同时也得到了灵感,于是班会课上,我大力表扬了小徐一番,并给他颁发了表扬卡,还请他上台为大家讲述了他自己的变化过程。此后,小徐学得更带劲儿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对于孩子,肯定远比批评有效,因为每一个人对自己都会有一种自我要求,当他觉得他在同学们心目中已经变成了一个爱学习的孩子,那么他便不会再想改变这种形象。因此,不用老师多加督促,他自己就变会得勤奋起来,这就是正向引导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多年养成的习惯一夕改变是不可能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有足够的宽容,多一点等待,明白孩子的期待,看到他们的改变并适当给予鼓励。同时,沟通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由一对一的师生沟通变为一对多,多对多的群聊模式,小讲座、主题研讨会、辩论赛等都是非常好的办法,既能交流想法,又能增进感情。只有真正走到孩子们中间,我们才能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正能量。
三、多一丝智慧,找闪光点,告诉孩子“怎么办”
相对于小徐来说,班里另一位孩子小李的问题就大得多。这个孩子上课几乎没有一分钟是在听讲的,他总是低着头,摆弄着铅笔橡皮,或是折纸,或是一件外套不停地穿脱。上课不听的结果必然是导致作业无法完成,考试成绩就更不用说。本着先沟通,再解决的原则,我也如法炮制地试图与小李畅谈一番。但是,结果却让我无言以对。他的回答非常直白,他说:“老师,你上课说的我听不懂。”长期错误的听课方式导致这个孩子已经落下了太多的学习内容,既然听不懂,那干脆就不听了。我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我与小李的父母进行了深度沟通,家长也非常重视,决定每天晚上在家为他补习。同时我也发现,为什么小李上课总是做小动作,因为他习惯了一个人玩耍,成绩的落后让他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自卑的情绪,他也不愿意和其它同学沟通,于是就一个人默默地从下课玩到上课,循环往复。
为此,我一直想找个契机解决这一问题。我加强了对小李的观察,有一次,值日生打扫完小房间之后没有及时整理,有几块抹布散落在地上。从外面进来的小李发现了,一个人不声不响地走进小房间,把抹布捡起来,还认真放到水龙头下,清洗得干干净净。我感到非常惊讶,此后的几天,我故作不经意地让小李做了几次卫生工作,从中发现,他其实是个做事非常认真负责的孩子,并且非常勤劳。
找到了这个突破口,我便在一次晨会课上问孩子们,有没有发现班级最近干净了许多,并且每月都能拿到学校的表扬卡,这是因为我们班有一个无名英雄每天都在为我们检查卫生。孩子们好奇地互相看着,当我报出小李的名字后,同学们有些惊讶,但很快就开始热烈地鼓掌。我看到小李终于放下了手中一直摆弄的尺子,抬起头,有些茫然地看着周围,似乎不敢相信同学们是在对他表示感谢。这次过后,逐渐有孩子主动与小李搭话,喊他一起做卫生,小李的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
我认真地告诉小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成绩并不是全部的评判标准,只有先让自己积极行动起来,从倒垃圾、洗抹布这样的小事做起,要让大家看到你的改变。此后,小李每天都更加认真地为班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上也开始配合老师与家长,原本沉默不语的孩子正在一天天乐观开朗起来,这真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儿。而我也从中明白,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的一面,只是作为老师,我们可能过多的把目光聚焦在了课堂和成绩上,因此错过了不少。
正如我的比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而等待花开是一个极美的过程,它给予你无限的惊喜和期待,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好好灌溉。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总有其原因,而只要拥有足够的耐心,就一定能找出根源医治。班级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听话乖巧的孩子,就必然会有调皮捣蛋的学生。诚然,并不是所有孩子最后都会出类拔萃,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傲然盛放的玫瑰。而让我觉得最幸福的事情,就是一路陪伴他们,参与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