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初探 2021-07-16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初探

 [内容摘要]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的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是课堂提问。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本文在分析目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条阅读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策略:1、层层递进,循序发问。2、激发兴趣,乐学发问。3、关注细节,巧妙发问。4、恰当评价,鼓励发问。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有效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的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首推是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新颖、到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也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许多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过分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与体验,趋于浅化和泛化,缺乏科学性,提问对象又过于集中,不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认知底层,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得不到英语能力的提升。

一、存在问题:

1、问题直白,缺乏探究。

 一石激起千层浪” 好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但有的课堂上教师常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或针对性不强。有的问题过于直白,像“好不好”、“是不是”之类,学生往往无须思考便可回答。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满堂问”,学生疲于应付,难以静心思考,课堂看似热热闹闹,实则肤浅无比。学生在整堂课都没有能够得到思维的锻炼,长此以往,思想自然浅薄。

2、问题随意,缺乏梯度。

许多课堂的问题没有精心设计,只有大概教学思路,缺乏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意识。于是课堂上往往出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现象。老师想到什么,问什么,结果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课堂随意性太大。同时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没有预设,问题之间相关性与连贯性不强,以致出现“问题零乱,关注学生不够,课堂生成不足” 诸多问题。

3、缺少引导启发,排斥求异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课堂时间紧张,教师一提出问题,没有给学生思考时间,就忙着请学生回答。一旦学生回答不出或回答得不完整,就迫不及待地请另外的学生出马,直到答对为止。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和启发。没有展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这样只有问没有启,是无法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的。另外虽然不断在学习新课程理论,对标准答案还是情有独钟。有时学生的回答跟标准答案稍有不同,老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请学生回答,好象不跟标准答案一致就誓不罢休似的。课堂教学显得太死板。

4、提问对象集中,回答面太小。

在课堂提问中,通常情况下,优等生得到的机会远远大于成绩中下生。虽然老师们都知道对学生一视同仁,要给所有学生相同的机会。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叫到优等生。因为优等生不仅会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能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还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一方面老师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影响其思维,损伤其自尊,更重要的是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那些不够投入的学生就失去了很多锻炼和提高的机会。长此以往,英语课堂往往是那些最善于表达的学生参与了课堂交流,而其余学生却只是被动地参与课堂学习过程,成了一个旁观者。而且,当善于表达的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其他学生特别是不善于表达的学生便终止了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

夸美纽斯说:“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面对阅读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实现英语阅读课堂的高效,首先应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

二、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教师设计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标,为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服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乱提问。备课时要认真钻研教材,熟练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2、层次性原则

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分出层次,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发展,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要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水平的差异进行设疑,让大家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循序性原则

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应适应学生认知过程和接受客观事物的规律。提问的设计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等一系列规律,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

 4、量力性原则

教师在问题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正确认识学生并科学地估计他们的知识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问题设计要有“弹性”。课堂提问时,问题的难易与提问对象的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避免学生能力有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或因问题过易,学生能力过强,而失去提问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让学生觉得没有挑战性,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英语阅读课堂有效提问实施策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在任何一个英语课堂,你都能观察到一系列最平常的教学事件:教师提问 → 学生回应 → 教师、学生反应。这一过程几乎占了课堂教学时间的80%,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并不全都是有效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有效问题呢?我认为有效的问题是“能使学生做出积极回应而借此专注于学习过程的外部刺激。”是那些引起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培养学生能力,提升课堂价值。

1、层层递进,循序发问。

《学记》日:“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理解层次不断深入,逐步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再到交际能力的转化。教师可根据课文提供的阅读材料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小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应尽量贴近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点。比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只要仔细阅读就可以从文中找到答案的问题,尽量与本课要学习的新知识点相联系。教师就可以适时有效地展示新单词,帮助学生解决生词难关,同时预先呈现新课中将出现的知识难点,为随后的阅读活动作好准备。由于问题简易,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在基本了解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迅速找到答案,;因此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面。

如教学 Excuse me, you’re sitting in my seat》(Module1 Travel Book 3b一课的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接一个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本质靠拢,培养分析理解能力。在提问设计时,我们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逐一展开,步步深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边看图片提示,边回答。

①Do you like travelling?Why or why not?

②Is travelling always enjoyable?

③Was Lin right to ask the young man to move?

④How does Lin feel about his trip? Why?

⑤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young man’s behaviour?

⑥What do you usually do if you see someone standing on a bus or a train?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整篇文章涉及的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带动学生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并适时进行思想和情感的升华,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在定势范围内连续思维,并达到乐学探索的好思维习惯。

2、激发兴趣,乐学发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内在动力,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学起来就会轻松。课堂提问最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从某种抑制状态中激奋起来。所以提问时,首先应考虑的是每个问题的趣味性和触发性,产生一种如焊枪接触,一触即发的效应来。

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设计一些幽默、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笔者现Book3 B Module4 Unit2 What helps you choose the clothes you like?为例来说明上述问题。这堂课涉及的话题是一个很生活化的主题“The way we look”,即关于衣着服饰的话题。笔者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学智慧,主动寻求让学生展开讨论的问题切入点,首先通过展示时尚的时装服饰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回答第一个问题Do you think the fashionable dress fit her?学生学会审美,马上同时和学生一起探讨How do you dress yourself

Do you need to buy expensive clothes just to look cool?

Do you choose something fashionable or comfortable?

Do you like to look different?

Do you want to wear the same clothes as your friends?

Do you go for(追求) this year’s colours

这些问题渗入了本课生词,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竞相发言,动口动脑。同时马上能适时的引导学生合理穿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You should dress yourself in the right way and wear the clothes that fit you. You should have your own style.

 正如福爱多丽所说:“好奇心为注意力之母,犹注意力之为记忆力之母。故教师之第一任务,在于研究之问题上唤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问题特别之处,亦宜唤起特别之好奇心也。”而初中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又特别强。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就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

3、关注细节,巧妙发问。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关注一些细节,使课堂提问保持高效,真正发挥提问的作用。

①关注发问对象

课堂提问时要求每位学生都动起脑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因此应关注自己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为了避免许多学生面对提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应该先提问再请学生回答,而不是反之。回答时也不老按一定的顺序机械发问,如依照学生的座位或号次发问。反之,学生就知道这个问题轮到某生回答,其余的学生就可以不注意了。他们往往只重视自己要轮到的那道题,而忽略了其它的题目。再如提问后选择哪一类学生来回答,我的做法是:先叫中等生,同时提醒全体学生注意,再请好生作补答,特优生留待提问“卡壳”时解除“危机”再用,差生作重复或简单的回答,尽量保证其正确率,以资鼓励。只要这样注意了课堂提问的辐射面,使优,中,差的学生都尝到了成功的体验,找到了自身的价值,以点带面,就能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②关注回答提示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请学生回答,但学生的回答却不知所云,或者支支吾吾,甚至沉默不语。这时许多课堂便以训斥收场。或者是有的老师便急于进行各种提示,使学生答出自己所期望的答案。其实学生有时一时回答不出教师的问题,是因为他们对问题本身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重述问题,或者将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如果学生对于问题里面的某个词不知道或不理解也会影响学生对问题的反应。例如一个教师说“Can you elaborate your answers?”若学生没能反应,教师应迅速改变说法,如“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it?”等等。毫无疑问,课堂上让那些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更应随时给以提示,以调动他们积极参加课堂的积极性。

③关注提问等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老师在提问之后,应该留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思考。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一段思考的时间,不难发现教师和学生对课堂里的沉默,即使是短暂的或瞬时的沉默也会感到紧张,短短几秒种的时间似乎像几分钟一样长,有些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或许要长于其他学生。但是教师往往不能忍受这种思考时的沉默,而往往催促学生回答或自问自答,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必要的沉默是应该有的,思考的时间不会白白浪费,停顿时间要视问题的情况而定。因而,发问后要给全体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作好接受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切忌匆匆指定学生。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于低水平的问题,你可以只停顿3–4秒的时间给学生作答;而对于高水平的问题,等待时间可延至15–20秒钟。这样,学生就会对问题做出更确定、更长时间的回答;同时,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深刻,对文章的质疑的概率就会倍增。

 ④关注提问表情 

根据著名的皮克马利翁效应,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答题时,受表扬与成绩呈正比。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回答所提的问题,应微笑着期待地注意倾听学生的发问与作答,并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众目睽睽之下,若所回答问题比较简单,自然应者众多。可若是该问题较难,学生回答不太流畅,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因此教师不应苛责学生,而应给以微笑,让学生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

4、恰当评价,鼓励发问。

课堂评价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课堂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①注重评价标准的个性化。

传统的评价过分强调统一标准。出于严格要求,教师往往以班里的尖子学生的朗读或回答作为评价参照,于是,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或能力往往就会“不尽人意”。在课堂评价的标准上,应强化“自我参照”,就是以学生个体原有水平为标准,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方法与过程”这三个维度入手,综合地去评价学生。

②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成了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然也是评价的主体,因此在课堂评价过程中要让学生从评价客体转向评价主体。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生以多种方式积极地参与评价过程。让学生以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参与课堂评价,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其学习行为,英语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区别好、差生,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问题,以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③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来。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得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因此有的时候,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请更多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今后的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继续思考与实践这种有效的问题设计,让每个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和自信心,从而帮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进步,并获得最有效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1、胡庆芳  2009  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

2、陶治国 《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阅读课堂问题设计与反思》,http://www.muduhs.com/show.aspx?id=1340&cid=134

3、陈琳 王蔷 程晓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师大出版社  2002年

4、孟春国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5、《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催化剂---出色的课堂提问》  兴华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http://blog.kcjy.cn/group.asp?gid=9&pid=1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