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祖清论文《让课堂多一点“温情” ——核心素养下美术课文化情境的渗透》 2021-07-1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让课堂多一点“温情”

                             ——核心素养下美术课文化情境的渗透

                                         

摘要

21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在美术课程中不仅强调人文性,更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 2017年高中美术新课标修订,美术教育进入第三个时期——“核心素养”时期,这一改革方案的提出,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当前美术课堂面临的一些问题,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积极应对。

关键词:核心素养;文化情境;情境   

一、核心素养与文化情境

尹少淳教授在《谈美术教育》一书中提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美术学科也提炼出自己的五个核心素养分别是: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美术的“文化情境”指的是美术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和特征。在《美术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即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创设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树立价值观,提升自身涵养。尹少淳教授说过:“美术的人文性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学习美术不仅仅是冰冷的技能学习,还必须抹上人文的温暖色彩,从而使得任何一种内容和形式的美术学习,都在意义和价值的关照下发生。”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在美术教学中培养情怀,发现乐趣,给学生以人文的熏陶和美的感染。

美术课的教学要求我们“关注文化与生活”,通过美术学习,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重要特征,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的重要贡献。[2]笔者发现 “造型表现”一课型对多数教师而言,或许是最为“感兴趣”的一个课型,因为可以无需课件、教具等繁琐的教学准备,进行“直接教学”,有的教师甚至课本等都无需准备就可以进入课堂,上课徒手画一个苹果,花瓶,文具……接下来留给学生整堂课的绘画“自我表现”,老师可以放任不管,学生只能“摸河过桥”,课堂秩序看起来“波澜不惊”,有学有画,实则毫无实效性可言。教师让学生自我摸索,绘画表现,学生真正得到的“有效学习”恐怕就是教师的“修改”,往往是教师的随性发挥,没有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主观想法,正所谓“授之以鱼”,而没有“授之以渔”,长此以往,单一、单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很容易养成课堂依赖老师的心理,并且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会呈现出“热爱—喜欢—平淡—无所谓”这样逐年弱化的态势,我认为适时要给课堂加点“温情”。

二、我的课堂实践

     吴冠中先生说:“有意味的形式”,这“意味”是什么呢?是情意,是诗意,是一种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意味”,那么形式美就是去了灵魂,变得空洞,虽美,却乏味。[3]我想我们的美术课也应该具有诗一般的意境,所谓“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有,这是教学的“抓手”,但是一味追求“形式”,或者“形式”过多,课堂难免显得空洞无趣。以下是我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探索。

(一)情境中的活动设计要注重情感交流,体现互动性。

笔者选择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身边的物品》一课做了一次尝试。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关注身边的物品,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式创作一幅以线为主的作品,表达情感。

教学镜头1

(课前我提醒学生用心想一想身边最熟悉的物品是什么,下节课带到课堂上与大家分享)。

预备铃想起,学生纷纷拿出事先准备的自己“熟悉的物品”准备课上展示。

老师巡回看看学生带来的“熟悉的物品”,上课开始,同学们纷纷举手抢着要展示自己的东西……教师(我)做惊讶状:哇!这么多同学带来了自己的“宝贝”啊!

学生A:“这是我父母送给我的一本书,作为我的十岁生日礼物,他们希望我能成长快乐!”

学生B:“这本相册是我最要好的同学送我的毕业礼物,我时常拿出来翻看,里面装满了我们俩小学的美好回忆!”

学生C:“这只手表是我考试得一百分外婆奖励我的,它激励我学习进步!”

…………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分享自己物品背后的故事,课堂气氛瞬间进入“睹物思情”的氛围中……他们带来了不同的“故事”,有相片里的故事,笔记本、手表、眼镜、玩具等物品的的回忆,一件小物件,哪怕是一个配饰,用简短的时间分享“情感”,分享喜悦,分享成功与失败。 

这时我故作“神秘”状:“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件珍藏多年的宝贝。”学生们瞪大眼睛,表示惊讶,好奇与不解, “猜猜老师带来了什么熟悉的物件?” 期待教师赶紧解密,学生们脑洞大开,猜疑纷纷……课堂气氛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在学生们的猜疑之下,我拿出了自己身边珍藏多年的“老字典”,“哇!这么旧了!”学生们看到我手里展示的外壳都快脱落的字典,唏嘘不已。“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学生们不得其解。“从我的爷爷那里得来,伴着我小学、初中、大学,到工作这么多年,它一直是我的好伙伴,我想它里面不仅蕴含长辈对我的期望,更记录了我的成长,我把它传给了我的孩子,希望他可以受用。”这是教室里想起了掌声,看得出来我的“故事”打动了学生,……课堂瞬间就被浓浓的情感“渲染”。

(这个环节是教学开始的铺垫,是技能展示的前提,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很快的融入本课的教学氛围中,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技能课的兴趣和热情,从而降低动手绘画的难度。)

(二)情境是情感的纽带,要贯穿始终,体现全程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只有融入情感的情境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出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画物品后,我选择用两种不同的表现方法画的“老字典”,一幅是以线条表现为主,一幅是以明暗表现,并且告诉学生我为什么这样画,用这样的线条和块面,不同的绘画工具,是为了表现什么……,接下来我示范呈现了作画的方法步骤,第一步,打轮廓;第二步,画基本形;第三步,深入表现。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绘画表现,学生不仅画出了物品的外形,我还从学生的画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情感,教学目标达成,教学重难点也得到突破。

达芬奇曾说过,将绘画与诗歌、音乐、雕塑等各方面进行比较,他认为绘画不可能只是一种简单的“机械手工运动”,而是一门高于其他艺术的科学,它的思想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蓬勃成长,他反对一切说教,鼓励人们多去体验实践。

(三)情境中的情节设计要适当留白,体现创造性。

“留白”一词指书画作品,为使整个画面和谐,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给人想象的空间。绘画需要留白,同样,教学也需要留白,适当在教学中运用“留白”艺术,在这里指的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和情感表达空间,这样能的激发更多的艺术创造性。

教学镜头2

笔者曾经开过一节公开课,授课内容是八年级美术教材《笔情墨意舒胸臆》一课, 情形如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蔬果,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是什么)柿子、(这是什么)青菜、石榴、藕等图片……下面老师要来考考大家,提问:你知道这些蔬果在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中有什么样的寓意吗?哪位同学起来讲一讲?(柿子在传统的民俗中象征着事事如意的意思),那么青菜(色彩)呢?石榴(多籽)呢?藕(我的印象“佳偶天成”)呢?同学们你知道吗?大胆起来讲讲,没关系。这些蔬果都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蔬果,因为有了这样的寓意,使我们的寻常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以这样的导入师生开始了笔墨体验。

传统写意花鸟画创作讲求以“情”动人。激发情“理”,旨在引导学生注重表达情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所描绘的物象中。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唤起学生从小建构高品质的艺术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意识。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产生爱荷花、爱画荷花的情感共鸣。试想,中国传统绘画十分注重“人文情怀”的表达,古人吟诗作对弹琴作画,传统的中国花鸟画创作正是要求以“情”动人,“写”出心中之意象,激发情“理”,引导学生注重情感表达,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所描绘的物象中,正所谓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人文情怀,让无形的创作思维以“留白”的形式入画,激发学生二次创作。

三、我的思考感悟

记得尹少淳教授在《初中美术教学策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值得我们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老师?尤其有自己判断能力的中学生。我们常常为此陷入思考,师生之间的缘分深浅往往在一接触就仿佛已经注定——美术教师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专业形象?应该怎样做,才能是学生感受到美术教育的存在和魅力,使教师和学生达到心灵相通?”教师以新的方式看问题,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十一世纪的美术课堂已经把教师的角色再次进行转变,教师摆脱内容传递者的角色,以新的方式进行讲授,指导学生以新的方式看问题,精心安排学习内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创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以获得规定的学习效果,我们要做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向导。让课堂适时来一点“温情”,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还能有效的化解教学难点。因此,我们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学习充电,这是维持教师教学生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有句话说:“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我们要认识到,美术教师作为美育的践行者,可谓任道重远。作为一个工作十几年的美术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是一定要不断地“储备”自己的“能量”,与时俱进才能应对鲜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33.

[2] 刘世华. 吴冠中绘画中的设计理念[J].艺术生活,2006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