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有感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薛燕
教育,从看见孩子开始?我们看见孩子哭,但看不见孩子为什么哭;我们看见孩子生气,但看不见孩子为什么生气;我们看见孩子闪光的眼眸,却看不见孩子辽阔的心海。初见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封面所吸引,“看见孩子”,父母长者们看见孩子了吗?先生师者们看见孩子了吗?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大人们看见孩子了吗?
重视孩子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朱永新先生说,“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孩子是一个个未经雕琢未受污染的个体,虽然不够成熟,但是身上保存着人类最珍贵的品质。”本书别出心裁,朱永新先生与陶行知、叶圣陶、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隔空对话,是教育理念与时代思考的碰撞,读来,我内心十分震撼,边读边审视身边的教育,确实,很多孩子还未被“看见”,就被雕琢,被修剪,被“教育”。
本书第二章“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对话叶圣陶”,回答了时代的几个教育话题,发人深省。
珍惜孩子的可能性。叶圣陶先生说,“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称职的种植家栽培植物,虽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却能渐渐改良那不良的遗传性和环境。不称职的种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遗传性和环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么植物就糟了。”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小将的大奖之风令世界折服,这些得了金牌为国争光的00后们,父母都是怎么发现他们的天赋的呢?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可能性,只不过我们没有及时发现,适当培养呢?
要发现孩子的可能性,第一步其实是“反人性”的,我们要放下这件事 “有用没用”的评判,允许孩子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越小越被允许越好,并且尝试去爱上孩子的热爱,无条件的支持。当孩子没有压力,父母不带功利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孩子更容易发现自己真正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报兴趣班,是要从孩子兴趣出发,而不是我们觉得“学这个蛮好”;我们报完兴趣班,要明白这是提供环境,创造体验,而不是非要强迫孩子接受。这样才能打开更多可能性。
父母不要逼孩子。1981年87岁的叶圣陶先生写下《我呼吁》一文,“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进了大学还得看自己肯不肯学,会不会学。不进大学,要是自己肯学,自己会学,同样可以成才”。朱永新先生也认为,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对社会有用、问心无愧的人,成为一个内心宁静的幸福的人,比什么都重要。孩子内心不愿走的路,即使勉强走去,最后往往也是绝路。是啊,孩子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为什么要逼孩子最后走上绝路呢?
新出台的《双减政策》规定:严控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不得提供“拍照搜题”等违背教育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文件一发布,便在教育培训行业引起了震动,股票市场中的教育股也纷纷暴跌。教育环境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过去对于“成功”的定义要落伍了,更加意味着,我们别再拿落伍的认知去干预束缚我们的孩子,不要再拿自己的“老一套”路径去规划孩子的未来,不要再拿“有用没用”来束缚孩子的兴趣。父母绝不要逼孩子。而应多思考怎么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热爱,并结合自己的热爱去自我驱动。
养不教父母过。叶圣陶先生认为,做父母的倘若没有好的教育,也没有可以改正的不好的教育,只是不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错失。朱永新先生深刻地指出,在现代社会里,有许多父母把教育的责任一味交给学校和老师。究其原因,意识自己可能不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所以干脆往老师那里一推了之;二是多以工作忙、事情多为借口,逃避教育孩子的基本责任。
由于社会各种发展的需要,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出台,旨在化解教育焦虑,提高教育公平,还孩子和家庭一个更加宽松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孩子能更好地被看见。
朱永新先生是这样勾勒一个孩子的基本模样的,好奇好问、纯洁天真、无忧无虑、活泼好动、不惧权威,他称这五个品质为“人类最宝贵的五个品质”。我深以为然。看见孩子,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我认为“舞台”就是孩子自己的可能性,如何让孩子发现和体验自己的可能性,站上自己人生的中心位,需要我们每个“大人”不断求索、不断实践、不断验证。
看见孩子,亦是发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