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读书心得
郁梅
自从我从事教育事业以来,我一直认为,理论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所有的教育教学方法都是来自于实践。可是,今年我利用琐碎的时间断断续续读了易连云教授的《德育原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真正的理解了读好“理论书”就是通过研读教育理论专著,与教育专家对话,更新自己的观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通过揣摩优秀的教学案例,吸取他人的教学智慧,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德育原理》是我读的第一本理论书籍。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感觉非常枯燥、读的过程也很艰涩,往往不能集中注意力。再次回读,从研究者的角度去细读细品,才渐渐体会到其中的高度与深度。
我们从踏上讲台的第一时间起,就在接触德育,那么,什么是德育?“德育”一词我们每天都在使用,但是概念存在着很多混乱的地方,目前中国的“大德育”基本上包括三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礼仪教育等都不能涵盖在“德育”的名称之下,“德育”,顾名思义,应该是道德教育,或者说教育的道德目的。作者主张:为“德育”正名,把它严格限定为“道德教育”,把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统称为“社会意识教育”,目的在于理顺政治教育、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各自的研究和理论建设。这种说法虽然与目前中小学的德育实践有出入,但是作者严谨的思辨过程不得不让人叹服。我们不妨这样:实践上不断摸索,不断改进,理论上不断更新,逐步将“德育”的内涵和外延研究清楚。
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理解了德育的时代性,在不同历史时期,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他们德育内容都是不太一样的,现代社会所要求的东西是和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会对社会道德产生影响,现在大家都感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好管理了,不好教育了,以学校学到的东西一出校门就不管用一,原来是我们的德育观念跟不上形势了,所以要求我们的老师要改变自己的德育教育方式。还有也得有家长的配合,我们强烈要求孩子一定不要玩手机,但是大人却在那玩的不亦乐乎,那这种的情况怎么能教育好孩子?显然,我们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面对新事物我们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而不是排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疏导而不是添堵,既要让孩子们明白新事物的好处,可以益智可以娱乐身心,也要让孩子们明白其危害性沉迷其中会耽误学习影响健康,也就是说在学习之后适当参与一下是可以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也可避免孩子走上不归路。
通过阅读,我进一步理解了德育的示范性,这主要是针对教育工作者而言的,因为新型德育中的教师角色是定位之一就是教师既然是道德实践者又是道德示范者。
比如,我会在班会或者是平时都会告诉孩子们不要吃小食品,不要吃麻辣烫,可是有时避免不了吃了麻辣烫,孩子们就会说,老师,不能吃麻辣烫哦,那是垃圾食品。这样,其实自己也就地少吃了,所以,老师的特殊身份决定了教师在生活中不得不谨言慎行,以良好的道德规范去影响学生。教师在努力树立良好形象的同时,自己的品行在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提升,可见“教学相长”的理论在这里同样适用。杜威说:“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既然“教育”与“德育”在内涵上有相通之处,那么反观学校的德育实践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例如学校一般设置“德育主任”即班主任,分管“德育工作”,评选“优秀德育工作者”,这些说法在作者看来是不妥当的。作者说:“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学校德育,实际上却妨碍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学校德育,造成对学校德育的忽视和削弱。”这种说法略显偏颇,不过事实也是如此。在学校里,德育本应是所有教师的职责,但现在似乎成为了德育领导和班主任的专门任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提倡“全员德育”,将德育视为学校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而不是一部分人的工作和专有的权利甚至专门的义务。
《德育原理》一书,用语简略却含义颇深。觉得做老师就需要俯下身子去关爱和尊重每一个孩子,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成为有独立思考精神的独特个体,这便是有德。做优秀的小学老师更需要用心去研究、去多读,精读像《德育原理》这样的理论书籍,这样,我们的教育,德育才能使我们更好的去做一个合格的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