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2023-08-06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专题讲座 资源年级:六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讲座

讲座: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沈玉芬

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三大突破:一个是建构了素养型的目标系统;第二是是建构结构化的内容系统;第三是建构标准化的质量系统。课程的目标当中,它是这样说的: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也就说语文课程是围绕核心素养来确定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应用情境中体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总目标总共有八条,第一到第三主要指向的是文化自信,第四和第五主要指向的是语言应用,第六、第七主要指向思维能力,第八、第九主要指向审美创造。由此建构这样一个素养型的目标系统。

2022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专门一个章节,提的是学业质量。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来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由此初步建构一个标准化的质量系统。

第二个是结构化的内容系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改变以往的字、词、句、篇与文这样一种相对独立的、碎片化的这样一种内容的方式,它是以结构化的、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来组织呈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围绕特别学习主题,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

比如说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语文单元主题页语文要素当中关于阅读要素,它是这样提的: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是写作要素。这两个要素非常重要,在学生到六年级进行阅读写作当中的构建他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一些重要的能力基础,但是相对来说他还是比较如意的,或者说是碎片的。那么以任务群的这个角度,我们重新看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我们构建遇见鲁迅这样一个学习主题,构建三个相互关联的任务,比如第一个任务是百度中的鲁迅,我们认识一个人是怎么认识?比如说哎,有一位专家来了,可是我不认识他,我见到他之后,我对他一无所知,怎么办?我先百度进行搜索。通过各种信息对他有一个基础的一个基本的这样一个认识,那么这是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个孩子都未来都具备的这样一个基本能力。那么从这一个单元角度,我们第二个任务是看鲁迅写自己。鲁迅笔下的自己,鲁迅笔下写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他的好友少年闰土,写了自己的梦中的好的故事。第三个任务是看他人写鲁迅——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由此建构一个基本的这样一种学习观念:认识一个人,我们可以多角度认识一个人,从百度中认识一个人;从他自己的作品当中去认识一个人;从他人对他的评价当中认识一个人。那么认识一位作家是这样,认识一个建筑学家也是这样。建筑学家有他的作品,认识一个艺术家更加是这样,认识一个歌唱家更加是这样。刀郎的歌曲最近红红火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的作品当中,每个人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由此建构一个结构化的这样的一个语文课程内容。体现了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结构化、内容系统的这样一个建构的认识。

那么今天我们主要是和大家交流的是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进行关系,辨析立场、态度,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最关键的词: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那么把理性思维作为课程内容,其内容载体与呈现方式经历了从课文为主线到多种资源为主体的方式的转化。第一个阶段,论说文或者说说明性文章当中的梳理文作为理性思维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呈现一条清晰的文体线,从我们自己小时候学习语文,小学阶段,从刚开始工作就是那个教学大纲,那个时代。


提到理性思维,马上想到的是论说文。那么,第二阶段在2018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有了新的这样一种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辩论题其实就是理性思维的载体和呈现方式,由此从单一的论说文读写扩展为综合的主题式活动,呈现的是一种立体的块状结构,拓宽理性思维的发展空间。


     到了第三阶段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以任务群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将读、写、意的对象由论说文、说理文、辩论题拓展为实用性作品、文学作品、思辨性作品及自然生活中的现象与事例。简单一点来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它是涵盖所有文体,且贯穿各个显学段,根据年段特点设置适宜的学习主题,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根植于学生的语文生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我例举了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在第二学段当中,他这样表达,阅读解决生活问题的故事,尤其是中华智慧故事,结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习思考的方法,尝试运用列提纲、画思维导图等方式表达故事中的道理。第三句第三段当中有阅读有关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的故事,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等。也就是说从这些的学段的学习内容当中,我们会发现哲人故事、日常生活故事、寓言故事、中华智慧故事、成语故事都是作为思辨性阅读的故事型的这样一个载体。因为读故事不仅仅是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读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


由此我们尝试,贯通学段,把第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一些故事放在一起,建构思辨性阅读的故事群。那么在从2022年新课程标准出台到现在为止,我们进行各个任务群的研究的方式,我们主体在薛法根老师的带领下,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建构,尝试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语文学创意与表达,思辨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等。


在单元的这样一个建构当中,我们逐步地去触摸这一个以单元为载体的任务群,它的内涵,它的特质,它的教学要义等等,因为这是以按单元为线索,是跟我们每一个一线老师最直接关联和最直接有用的,那么我们这一次尝试的是跨学段,我们想通过跨学段的这样一种。同一个类型的任务群的文体文章放在一起,特别都是以故事性的文章放在一起,可能更能够鲜明的、透彻的直接指向这个任务群的核心的要义部分。

读故事不仅仅是读故事,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发现其故事当中的蕴藏的思维。那么故事当中的情节、人物、主题当中藏着三张思维地图,第一张地图是故事的情节地图,第二张地图是人物的思维地图,第三张是学习的认知地图。


通过解读故事中的思维地图,引导学生在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语文实践活动当中,比较、推断、质疑、讨论,这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一种可能跟这个任务群更为贴切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不同的任务群,它更适宜的学习方式、语文实践活动还是有所差异的。通过这样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来感受人物智慧,明辨是非善恶,领会生活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习其中的思维方法,以此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张故事的情节地图。故事的情节地图,我们经常说作家思维,那么故事背后藏着作家的思维。作家根据故事创作的意图,创编生动形象且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故事。例举两篇,一个是托尔斯泰的小说《跳水》,一个是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那么这两篇故事当中,它蕴藏着怎样的一个情节地图,藏着怎样的作家思维呢?我们来看《跳水》。我们可以来进行梳理,这个小说当中,哪些事件?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这个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的事件,但是当发现这些独立事件之间的关联形成一个具有因果关联的这样一个情节图的时候,你就能够把握住整个的故事的结构。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的,所以这个猴子就放肆了。于是这个猴子去逗孩子生气,孩子生气了去追猴子,遇到了危险。在这样一个千钧一发的最危急的时刻,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跳下了水,所以水手跳下海去救孩子,最终孩子脱险,由此形成这样一个事件之间的关联,形成了这样一个情节的因果关系图。那么从这个因果关系图当中,我们如果说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我们还能更进一步的发现背后藏着的作家思维。小说家创作小说两件事:第一个制造危机,第二个解决危机。前三个事件都是主要的做一件事情来制造一个危机,怎么来制造的?有水手,有猴子,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最终孩子追猴子遇险。于是这个危机就出现。怎么来解决这个危机?出现了一个人物,船长,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救孩子脱险。那么很多的小说基本上都有这样的一种内在的结构。制造危机,解决危机。我们女老师肯定爱看电视剧,各种电视剧其实也是一样,在不断的,就像电视剧的背后的这个作家或者编辑,他干的事情不断的制造危机,不断的解决危机,解决危机之后会出现新的,因为连续剧嘛,必须要连下去,制造新的危机,再解决新的危机,由此推进整个故事情节的这样一种发展。

《普罗米修斯盗火》,整个神话故事当中有很多的神,古希腊的神。那么这个故事当中,它又藏着怎样的一个故事情节?它是借助各个神之间的这样一种事件,他们之间发生的事件,由此形成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过着悲惨的生活,于是在太阳神驾驶的这样一个太阳车路过的时候,就去把那个火种拿到了人间,那么众神领袖宙斯就非常生气,决定要惩罚。火神赫淮斯托斯其实内心是非常的敬佩普罗米修斯,所以他是劝告普罗米修斯,让他认错,让他归还火种。但是普罗米修斯坚决不认错,于是众神领袖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怎么惩罚呢?用铁链锁死他,派鹫鹰啄食他。最后的一个故事的结果就是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忿忿不平,最终救下了普罗米修斯,就是根据人物之间发生的事件,形成了这样一个前后发展的起因、经果、结果。那么在这样一个故事情节背后,再往深层次,其实还藏着这样一种英雄类故事的这样一个故事结构。英雄类的故事结构往往是怎么产生的?那一定是遇到灾难,先来铺成一个灾难。一个灾弹出现了之后,那就出现了英雄来拯救,英雄拯救的时候一定是遇到磨难、考验,最终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个完美的结局,也就是说蕴藏着这样一个故事类的英雄类的故事,他基本藏着的这样一个故事的结构或者情节地图,这就是背后藏着的一个作家的思维。这是第一个故事的情景地图。


第二是人物的思维地图。人物的思维地图。故事当中的人物,不同言行的背后,隐藏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人物怎么想就会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哎,这个人三观不正,三观不正之后,或者说三观道不同,不相为谋。三观不正,道不同,那么所做的事情,对待事情的方式,认识、看法、行为,都会各不相同。又会想到刀郎的那个《罗刹海市》,今天翻到一个朋友圈,竟然从罗刹海市当中看到人生的三大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我的关系。娱乐圈的人看到这则新闻,他马上看到的是娱乐圈在这个阶段当中,他所应该有的新闻的热点;作词创作艺术家去深探这个词曲背后的这样的意义;人生哲学家就开始进行人生的思考。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这样一种思考,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这样一种自媒体时代,几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的这样一个自我的一个宣传者,那么这种信息的多元时代,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价值观,决定了我们极为热闹的这样一个场景,因为我们家养了一只狗,我经常看到的关注了很多狗的视频,看到后面的评论,基本上就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爱,爱宠物的,爱得不得了,就看到什么都是喜欢的,还有一种呢是极为讨厌的,于是一种呢,只要看到这个视频,类似的视频,最后总有人评价一句话:请问你对这只狗的态度,这种感情,这种行为,是不是对你和自己的父母一样?就原句啊,背不出来,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啊。你只要去质问他,你那么爱这狗,你把这些心思用在自己的父母身上不就可以了吗?于是又背后有不同的进行这样的一个讨论,确确实实,我们生活当中,思维地图真的是决定了一个人,他的语言和行为,决定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在这样一个年龄阶段,这是他思维发展的这样一个阶段,这样一种人物的思维地图,他能够学到智者的思维方法,悟到做人道理,这个是极为重要。



   《自相矛盾》,一篇小古文,对孩子来说非常熟悉,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这样一个故事他都已经能够会讲,那么在五年级进行阅读这一篇小古文《自相矛盾》,作为思辨性阅读,我们要能看到什么?那能够看到在这个故事当中藏着三个人,一个是卖家,一个是买家,第三个人是谁呢?第三个人是作家韩非子。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无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事而立。”那么三个人,三种不同的说法,每个人因为看到的不一样,于是他看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他的这种思维方式也就不相同。卖家他只看到他单一商品的这个价值: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单一的过度的夸大自己的商品,于是他进行这样的叫卖,誉之曰。那么这种思维,它往往是处于一种单一的思维。买家,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提出了质疑,提出了疑问。买家在我们生活当中要留一个心眼,要长一个心眼,要进行观察,要进行思考,长了一个心眼之后,通过这样的一种推理能够去辨别真假,这个是一个孩子需要具备的生长的这样一种智慧。那么作家又不一样,作家长了一个慧眼,他从这样一种现象当中。卖矛与盾的这样一种现象当中抽取了这样一个规律,它具有这样一种抽象的思维。这个规律就是。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相互矛盾的两个事不能同时存在。其实第二个是批判思维,第三个抽象思维。不同的思维,有啊我们看到的像繁衍,这个卖家,第二个是心眼,第三个是慧眼,我们需要这样的有买家这样的心眼,但是我们更需要像作家这样的一种慧眼,能够从生活当中学习,从现象当中抽取其中的规律。这是人物的思维地图。

第三个是学习的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是大脑中建立的心理模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累积学习的思维方式,逐步建立认知地图的过程。我们把《芦花鞋》就是纳入整个的故事群,曹文轩的,对孩子来说,它是一个成长小说,那么这个单元都是成长小说。


小英雄雨来生活在战争年代的一个孩子,我们家的男子汉是成长在别人家庭里的这样一个孩子,那么芦花鞋,青铜葵花是生长在苦难中的孩子。曹文轩先生说:“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少年时就一种对你痛苦的态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阅读这篇文章,关于苦难对一个孩子来说,最需要建立的这样一种认识,最能够认识到的如何去对待苦难,如何去认识苦难。苦难在不同的阶段对每一个人,在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苦难。面对苦难,是抱怨、悲伤、一蹶不振,还是怨恨,还是像青铜和葵花一样,特别是这个节选的《芦花鞋》,始终能看到青铜,面对不同苦难时,他脸上只有一种表情,快乐的笑脸。以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对这一个时代,或者是任何时代的一个孩子,对于苦难,他具有这篇文章特有的一种意义。面对苦难,我们如何去认识的看待,我们可以把苦难作为人生当中,成长当中的必要经历的一个元素,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强者。学习完这篇课文,孩子应该是从别人的故事当中,能够读到自己的人生故事,由此生长,汲取如何对待苦难的一种精神力量。

这是刚才所说的《普罗米修斯》,他是关于英雄主题的故事。什么是英雄?当然强者是英雄,特别是一些男孩子看很多的片子,这个片子当中或者游戏当中,无所不能的强者,在他们眼里也许就是英雄,但是普罗米修斯他作为一个天神,在天神的世界里,他也许就是一个盗火贼,他是不是英雄?普罗米修斯并不是无所不能,他没有那么那么大,如宙斯那么强大,他被绑在那个高加索山上,被鹫鹰啄食,最后得到大力神的这样一种搭救,那他是不是英雄?那当然是英雄。在神的世界里,他是一个盗火贼,但是在人的世界里,他能够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而宁可自己承受他的痛苦。一种一心为民的,一心为人类的,善良的,正义的,出于公心的,这样的人当然是英雄。虽然他不是最强的强者,但是他有执着的这样一种毅力,坚定的信仰,这一类人,他当然是英雄。学习这一篇文章,阅读这样一个神话故事,除了了解到这样个故事来认识人类当中火的起源,能够讲出这样个故事,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建构一个关于英雄,他是来如何理解他?英雄是怎样的一种内涵,从而去发现身边的英雄。当他去发现、抽取身边的英雄的这样一种共同本质之后,自己也能够成长为自己生活当中的一个英雄,这是学习的认知地图。


那么学生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所应该认识到的是,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处于直觉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那么根据孩子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我们把学生的思辨性学习从讲、义、用三个维度进行展开。围绕故事里的思维地图这个学习主题,我们遵循教学评相一致的实践理念,来切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课程目标的学段性,从讲、议、用三个维度确定具有内在关联的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要求。比如说:《田忌赛马》。



薛法根老师的这个课例,第一个根据对症图有条理地讲述故事。故事是用来讲的,指向的是讲,第二是借助“思维帽”,有层次地推理思考过程,这是二。第三,利用“思维帽”来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以及使用。讲、议、用形成了这样一个目标的这样一个系统,那么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制定相应的对应的评价要求,以学生的典型表现和成果作品直观的呈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精准的评判,一个孩子学习了之后呢,他进一步程度。比如运用“思维帽”来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评价要求当中第一个能借助不同的“思维帽”来解释“围魏救赵”的妙计。第二是能借助不同的“思维帽”,来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由此来评判,孩子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他的进步的程度。

我们来看第一个维度:讲。在讲故事当中,学生发现故事情节地图,从而把握作家构思的秘密,习得作家思维。还是刚才的《自相矛盾》,这个第一个任务,借助“故事山”讲述小故事,第一个活动,画一画故事山。借助人物的语言誉之曰,就是楚人,也就是卖家;买家是惑曰,问。来梳理,画一画故事山,卖家说什么,买家问什么?卖家有什么样的一个反应?卖家最后是其人弗能应也。由此梳理整个故事的结构、起因、经过、结果。根据这样一个故事山来一分钟讲一讲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当中,进一步来清晰对这个故事结构的理解,那么第三是发挥想象,演一演故事。那么,在演一演故事的过程当中,侧重的是买家大力地吆喝,夸张的一些表现,他的语音语调,他的这种动作。买家呢,一定是观察的,一定是思考的。这样一种神态的这样一种表现,在推销卖家和买家在表演故事当中应该有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时候,其实是为后面的人物的思维做好一个铺垫。这是第一个维度讲。




第二篇举个例子,《巨人的花园》四年级的童话故事。讲这个故事,我们也要发现故事当中的情节地图来进行把它根据这个故事情节地图进行讲述。


在梳理这个故事情节地图的时候,会发现在这个花园里,巨人的花园里不像我们一般的花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只有两个季节,春和冬两个季节。那么什么时候这个花是冬天,什么时候这个花园是春天,完成这样一个鱼骨图,把它梳理出来之后,借助这个鱼骨图来进行讲述巨人花园的故事,来发现这个故事,他的这样一个故事结构在不断的递进的,循环的在变化,什么时候春天,什么时候是冬天,在巨人不在家的时候,孩子们在花园里的时候,那个时候这个花园就是春天。在巨人回来之后,把孩子赶出花园的时候,这个花园就是冬天。当孩子们从墙上一个小洞爬进花园的时候,这个花园又变成了春天,可是有一个小男孩却爬不上树,那个角它还是冬天。巨人走进了花园里,孩子们被巨人吓跑了,于是这个花园又变成了冬天。最后,巨人把小男孩抱到树枝上。孩子们又回到了花园,于是这个花园又成为了春天。整个故事结构,它是按照这样的一种花园的春天、冬天两个季节的交替变化来进行构思的,因为这个构思当中,变化当中启发人思考,思考什么呢?这个季节到底是谁改变了四季等等。由此以这个为基础来探寻人物的思维地图。第一个维度讲。

第二维度是议。读懂故事情节地图,根据故事情节地图隐藏的矛盾处,找到故事里的思辨点,从而发现人物的思维地图。《跳水》这篇小说。我们可以怎么来义呢?可以用问题链来义。第一个问题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的?薛法根老师的这个案例应该是比较的经典。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的呢?是谁呢?哎,是水手,因为水手去笑这个猴子,笑,笑啊,也笑那个孩子,最后是把孩子笑上这个桅杆的顶端的。是谁把孩子一步步推向险境呢?当然是那只猴子,猴子不断地去逗,到了最后,他恼羞成怒,气急了就丧失了理智,冲动了,冲动是魔鬼。于是这个孩子就上了桅杆。还有谁呢?当然是孩子自己,他是气,把自己气上的这个桅杆。由此形成的认识到的是什么?一个人绝对不能冲动,冲动真的是魔鬼。冲动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经得起别人的逗,要有自己的理智,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判断。

那么第二个问题,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在这样一个情景之下,我们常规的思维可能是怎么做的呢?可能是水手派特别能干的水手爬上去,最好把那个孩子接下来。可能是我们平常的生活当中的一种经验,哎,马上组织在那个船的甲板上垫上很厚很厚的垫子,希望这个孩子跳下来之后,能够平稳落地等等。我们无非的生活当中救,一个是上去把他救下来,一个是把他跳下来,但是这些方法很显然在那种情境之下,他都是不太可取的。船长的办法突破了一种常规的思维,他有一种破局的思维,快准狠,既然是拿着枪,对着自己的儿子,喊倒数让孩子跳到了水里,由此成功的营救了自己的孩子。从讨论议论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船长身上所具备的一种人物的一种思维,他以为他的智慧是一种打破常规的这样一种破局的思维,我们可以借助这样的问题链来议。


刚才的《巨人的花园》,我们也可以借助问题链来议。根据鱼骨图讲述完故事,第一个问题,谁改变了花园的四季?当然是孩子,很清晰的,我们从鱼骨图上就能发现。只要有孩子在花园里,那么这个花园就是春天。孩子不在花园里,花园就是冬天,一群孩子在花园里,这个花园大部分都是春天,只要有个小男孩,他够不上树枝那个小小的角落,它就还是冬天。谁改变了花园的四季?当然是那个巨人,因为巨人把孩子赶出去了。于是花园成了冬天。他接纳孩子们回来,这个花园就是春天。

第二问题,谁改变了巨人?有那群孩子,因为他们让巨人看到了这样一种真实,因为他期待这个花园,为什么我自己的花园一直是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呢?在期待春天的时候,当他发现这群孩子到了钻进这个洞,到了花园的时候,就是春天,他看到了这样一个事实,这群孩子改变了巨人。是那个小男孩改变了巨人,这个小男孩很弱小,很弱小。弱到那个树枝,主动垂下来,还是够不着,弱小到能够触及巨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个部分,伸出手把他抱上了这个树枝,于是春天就来了,由此唤醒了这个巨人内心的柔软善良,但最终改变的还是巨人自己。又为什么设置是巨人?巨人,他的一种设定一定是非常强大的,是无所不能的。唯一能改变他的只有他自己,最终的根本能改变他的只有自己。在一个人的人生当中,无论是巨人,还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人。我们在很多时候当中,只有一个人真正从内心当中自己有了自己的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的来改变自己。

第三个问题,你想成为故事中的谁?这里有很多的角色,对一个孩子来说,和成人世界不相同,成人世界在这个角色里面可能就是巨人,可能就是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个花园里,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巨人,除了孩子,还有风雪,除了还有那些桃花、小花、小草,所有的这些都是童话里的角色,每一个角色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是为唤醒巨人,让巨人,认识到自己的改变,认识了自己的错误,都是有不同的这样一种表现,像风雪冰雹,惩罚巨人,让他看到了,如果说巨人把孩子们赶出,那么这个花园里就只能是冬天。就是只有春天用他们自己的行为去惩罚和教育,教训了这样一个巨人,最终能够让孩子阅读完童话之后,能够把自己的内心的崇拜,能够成为童话里的那一位自己,找到童话当中的魅力自我。所以我们在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时候,除了讲我们最重要的,接下来的是用一个一个的找准那种思维的故事里的思辨点,来抽取这样一种核心的问题,让孩子能够静下心来,能够重新的深度去阅读和思考,找到这个故事当中的最核心的这样一种价值。


我们还可以借助思维工具来议。薛老师的一个经典的案例,借四顶思维帽在进行讨论,这个进行教学的时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一个过程,因为在教学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老课文,不是新课文。













为什么能够反败为胜?我们很多的教学用书,包括我们习以为常的,我们就用一句话概述,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用一句话概述了反败为胜的一种理由。这样一种原因,那么我们往下进一步判论,那么他是怎么分析的,这是一个思维的暗箱,我们怎么能够去破解思维的暗箱,因为当孩子掌握认识一个新的概念啊,要分析,对他来说他知道,但是他并不会去真正的有一种能力的去生长,思辨能力的生长,薛老师找到了。借用了思维帽,第一个白帽子找原因,第二找优势,第三找办法,第四补充了一个找漏洞,虽然在这个故事里,他是一个反败为胜的成功案例,但是对一个孩子的思维的成长,除了为胜利想办法。要学习找漏洞,只有在把漏洞找全,思考的更完整清晰,那么你反败为胜的,或者在生活当中能够达成自己的这样一种行为目标,结果的趋势性更大。就我们可以借助一种思维工具去议。

怎么去定呢?我们可以用借情境任务来。《西门豹治邺》也是一篇老课文啊。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去进行调查,找了老大爷进行询问,西门豹问,老大爷答,问了几个问题,老大爷也一一进行了解答与回答。在进行回答,听取老大爷回答的过程当中,西门豹对于邺这个地方,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有了自己的判断、分析。那么,我们建一个情境任务来义。因为西门豹作为臣子,进行调查之后,他必然要写一个奏书来上奏。那他怎么来进行上奏?这个奏书怎么来写呢?在阅读完,整个的这样一个调查,了解到这样一个现象之后,这个奏书献出了一个孩子对于西门豹在调查之后,对于调查结果这要素之间的关联。主次即做怎样的一种思维判断。邺这个地方,是夏天雨水少,年年闹旱灾。但是,在邺这个地方,地方上的官绅官身还有巫婆啊,勾结起来借河神娶媳妇来骗取钱财,导致那些有女儿的一些人家都搬到外地去,人烟稀少,最后土地荒芜。把这个关键性调查得到的这样一些获得的点状的答案,建立起了勾联之后分清主次,分清关联。从而能够看到,能够解读西门豹在观察、思考、决策当中,蕴藏的人物的智慧。


还可以借第二个情境任务来议。在阅读完整个故事之后,依据事例来劝人回乡。这是情境的一个假设,一种可能性的情境。外地的老乡不敢回,我们作为留在邺这个地方的人,怎样来劝别人回。怎样来劝,当然要事实来劝,事实怎么说?要把看到的事实有条理的说给外乡人听。怎样把这个事实说清楚。要抓住这样几个关键。怎样来惩治?怎样来惩治官绅和巫婆的。三借:第一个借,借新娘不漂亮,哎,然后把巫婆扔进了漳河,借催一催巫婆,把官绅头子扔进了漳河,借催一催官绅头子,假意要把其他官绅扔进了漳河,这是依据,是眼睛看到了一个事实。第二个要按照理来劝,这个理是什么?这个理是邺所在的百姓当看到这个事实之后,能够醒悟到的一个事理,那就是西门豹。西门豹这是一个非常明智,或者说智慧的一个官员,他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它能够让我们懂得了原来河伯娶媳妇是一个迷信,这个事理要告诉他们,只有事理告诉他们,这是一个迷信,以后再也不需要河神娶媳妇,那么外乡的百姓才敢回家,外乡带有自家里有姑娘的家庭能够带着自己的女儿回乡。这是根据事实,根据事理来劝。

第三个劝,要根据什么来劝?要根据邺这个地方,未来的美好的生活期待来劝。为什么?因为邺带领了百姓,进行了什么呢?疏通沟渠啊,进行了治理,也就是说在这个地方最终彻底会解决一个干旱的问题,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以后再也没有官绅和巫婆来勾结,勾结了之后害好人家的姑娘们。能够让大家知道我们这个邺,这个地方未来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因为解决了天灾和人祸两大核心问题,借这个情境任务来议的过程当中,人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先处置人祸,再来解决天灾,这样一种思维方式,能够比较清晰的呈现在孩子的面前。这是第二个维度,议。

第三个维度是用。知识的学习一般需经历发现与形成、迁移与应用、整理与结构化三个阶段。那么从讲到议到用,体现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由此帮助学生建造思维认知地图,提升理性思维,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怎么来用呢?我们可以做一个解读者。还是《田忌赛马》。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任务,用思维帽,学做军师。就是用思维帽来解释围魏救赵这样一个小故事。田忌,军师啊,敌军主力10万多人,敌强我弱,如何能赢?孙膑将军有所不知,根据这样一小故事,根据提供的这样一个做作战地形图,以孙膑将军有所不知和田忌的这样一个对话来进行解读,借用思维工具来解读的。借用黄帽子找优势啊,将军如何不知?魏军主力虽然有10万人马,但是都去攻打邯郸了,所以魏国的都城大梁必然空虚,没有多少军队,我军5万人马就绝对有优势,还要借用绿帽子来找办法。如果魏军撤军赶回来救大梁,就必然要经过桂林这个关键要道,如果我军提前在桂林埋伏,以逸待劳伏击魏军,就一定可以打败魏军。












几顶帽子我们可以选取合适的帽子,在借用这些帽子来学作军师来解释的过程当中,那么人物的思维方式在尝试的进行一个运用,来进一步的理解。还可以做一个解读者来《跳水》啊,这篇文章运用破局思维解决生活难题,增长智慧。解读,读小故事,一个是古代寓言故事当中的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死节,大部分用的是剪,但是有一位人物出现,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的时候,他使用了很多办法,尝试找到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自己的解决规则,这规则是什么?他迅速拔出利剑,将高尔丁第四节劈成两节,最后他成了亚洲王,从剪到破,于是他建立起了自己的规则,这就是一种破题思维。

第二是读读下面的事例,猜猜年轻人用了什么办法。呃,借用的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故事,大英国那个图书馆老馆年久失修,要在新的地方建立一个新的图书馆,新馆建立之后要把老馆的书搬过去,那么遇到一个搬的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来搬?代价比较大,但是图书馆的预算是达不到这个钱的预算,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个年轻人找到馆长,并对馆长说他有一个解决方案,不过需要图书馆支付150英镑,这个是远远低于原有的这个预算,馆长十分高兴,因为图书馆刚好有能力执行费用。那么这个年轻人用了什么办法?原来是搬,那么现在用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百度查找啊,有办法,当你找到这个办法的时候,会突然发现我们转换一种思维,从原有的局限性跳出来的时候,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解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人物的破局思维在脑子里,在我们的头脑里建立一个很深的这样一个印记。我们还可以做一个模仿者《落花生》,许地山。实际上,它作为一个生活故事,在阅读完这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做一个模仿者,选择一个事物,像父亲一样把做人的道理讲给孩子听。课后选择出现一些图片,梅花、竹子、蜜蜂、路灯、当然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的事物,我们模仿着像父亲一样把做人道理讲给孩子听。怎么讲分成三个部分,要像许地山这位父亲一样,讲落花生的这个道理,怎么讲给孩子听。第一个物以物比,他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不像什么,你们看,物以物比,凸显出这个食物的特点。第二步是什么呢?所以我们要笑着,不要……就是物以人比。第三是什么呢?人与人比。不要做怎么怎样的人,要做怎么怎样的人。讲故事,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借用事物来讲故事,在我们生活当中,是非常具有它的这样一种价值的,直接把道理讲给人听,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爱听,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听故事,既又听故事,再讲借用事物来讲的过程,这个道理就自然就彰显出来了。当然,一种事物可以讲不同的道理,像瓶子。当然可以向不同的事物可以讲同一道理,因为不同的事物有的时候它具有共同的这样一些特点,我们来模仿着。掌握的是人物讲故事的思维方式。

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实践者,《自相矛盾》,学习完之后来辨一辨生活当中的语言现象,整幢教学楼一片漆黑,只有一个窗户还亮着灯,那就是周老师的办公室。我们经常改病句,对吧?我的作业全部做完了,还剩两道数学题没做完,用上如果……那么……的这一句式来进行辨一辨矛盾,揭示这个矛盾。生活现象有好多,最经典我们从小到大可能经常听到的脑白金的广告,今年过节不收礼收,收礼只收脑白金。当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种矛盾,当然这广告因为它是借用这种矛盾的冲击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形成他的这种广告的语言表达的这样一种效应。

在实践的过程当中去解决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问题,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实践者《跳水》小说,制造危机,解决危机,可以设置这样一个情境,派遣小飞一行人到丛林深处,天色已晚,这时候出现了什么呢?一只野兽的沉重呼吸声背后传出,危机来的,只见一头凶狠的狮子长着血盆大口,迎面扑来,这时候如何解决危机呢?可以出现生物学家。我们很多比较喜欢看的是恐龙那部电影。面对恐龙的时候了解恐龙的习性的,它可能在这个特殊的情景当中,他能回避一些灾难,那么还有一些野外求生的专家,他可能也有很多的办法能够打破我们一般常人欠缺的这样一种生存,面对危险的这样一种能力来解决危机,这个故事还可以继续往下编,于是在这个探险小队,他又不断的遇到什么样的新的危机,又怎样解决危机,于是探险小说就构成。

这些险有可能是森林当中的动物植物,也有可能是人为因素,因为只有这样一个一个的,连锁的这样一个行程,由此一个好的小说可能就在孩子的这样一种比较稚嫩的笔下就诞生了,做一个实践者。

呃,语速有点快,是吧。因为我要把时间主要的留给我们李亮老师。语文教学,我们想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以语文的方式来教语文,语文的方式学语文。我们建构这样一个故事里的思维地图,这个思辨性的学习主题,以生动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及理性的思维,创造性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好,我就交流到这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