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而上教《蒹葭》 简中见丰见匠心——听蔡成德老师执教专项课题研讨课《蒹葭》有感(许志文) 2017-10-2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蔡成德 所在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 执教时间:2017-10-23 执教地点:南菁实验学校 执教内容:《诗经.蒹葭》 参加对象:语文组老师

溯源而上教《蒹葭》   简中见丰见匠心

——听蔡成德老师执教专项课题研讨课《蒹葭》有感

南菁实验学校 许志文

一如以往,蔡老师的课堂还是那么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但课堂上带给学生的知识总是那么丰富,思考总是那么深邃,思想总是那么丰厚,生成总是那么自然。

一、简约的形式,匠心的设计

听歌猜课题,背诗找方法,默写纠错字,纠错辩字义,辩义明韵脚,咬文爵字、仿句读主题。就围绕《蒹葭》这一首诗,没有幻灯片,没有过多的资料引入,只有常规的“听说读写”,但是整节课都是充分的语文活动,都体现着老师独具匠心的解读和设计。

纵观整节课,课堂形式非常简约朴素平常,但前后联系,却宛如一根丝线串起粒粒珍珠,环环相扣,逐层深入,带着学生一步步探骊得珠。

二、简单的活动,丰满的张力

这节课,活动很简单,但每一个活动却又充满着张力。

课前听歌,引入邓丽君的《在水一方》,既营造一个美好的意境,又引导学生猜测本节课的内容《蒹葭》;当场背诗,自然地指导学生寻找这首诗的结构和规律,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重章叠句”的知识;默写既是对刚才背的活动的检查,也暴露了学生的问题;纠错,不仅纠正书写,更主要的是带着学生辨析字义,咬文嚼字,读懂诗歌的意思和情感。如:借“苍苍、萋萋、采采”三个意义相同的词,引导学生发现变换词语的奥秘,明白诗歌的音韵知识,并适时地指导朗读,“先降后升”的方法指导,一下子让学生读出了情韵悠长的意味;在辨析“为霜、未晞、未已”三个词,明晰时间的变化,辨析“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三个词,明晰空间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主人公的追寻过程;自然地引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进行仿写,切入“伊人”的多重含义——贤人、目标、理想,自然的引出了“比”的手法,导入到“追寻的主题”。

三、简洁的对话,巧妙的生成

课堂上,面对情深意长的诗经文本《蒹葭》,蔡老师没有煽情的言语,只是带着学生在文本里来来回回,简洁地对话中巧妙地生成语文的知识,实现情感的共鸣。比如背书时,淡淡地问一句,背这首诗有什么诀窍,巧妙地引导学生发现“变”和“不变”,重章叠句的知识就跳出来了;借助学生默写出现的错误——三节诗的第一句都默成了“苍苍”,蔡老师委婉的批评了同学们的粗心,随即抛出一个问题“既然“苍苍”“萋萋”“采采”意思都一样,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词”,在这样的对话中让同学们找到了诗歌中韵脚,明白了诗歌为押韵的需要而变化词语、改变词序的知识;如果这还只是浅层的知识,在课堂的后半阶段,生成的知识则越来越挑战学生的思维能力:时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立体的三维空间,在咬文嚼字中了解意象——蒹葭、白露、水,又自然地回扣琼瑶的歌《在水一方》,生成了“水”的深层内涵——阻碍,美好的东西都在困难的后面。令人惊叹的是,蔡老师居然继续带着学生在文字中穿梭,由 “白露为霜”读出季节是秋季,此时水到渠成,板书上呈现了“秋水伊人”这个成语,这个生活中被普通人理解为是某个时尚女装的成语,让学生在诗歌中还原了词语的本意——思念中的那个人。

  • 阅读(776)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