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国际积极心理学联合会名誉主席,曾获得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终身成就奖,1998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该书包括“什么是悲观,什么是乐观”,“乐观的人生为什么精彩”,以及“如何活出最乐观的自己”三部分内容,主要讲述了活出真我的真正涵义。
这本书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指出,人们之所以会悲观,是因为他们具有习得性无助的经历。
习得性无助的结论是怎么来的呢?
我们先来看这个经典实验。作者用三组狗做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大箱子中间有一个矮闸,矮闸把箱子分成两半,箱子的一边有电击,狗狗从箱子有电击的一边跳过矮闸,可以穿梭到箱子的另一边,躲开电击。在实验正式开始之前,他先让三组狗经历一些过程。实验人员向第一组狗电击,教它们用鼻子去碰墙上的按钮,电击就停止了。第二组狗经历的是,不论狗怎么叫、跳,还是挣扎,电击都不会停止;而第三组狗,不受任何电击。
经过这些过程后,实验正式开始,研究人员把三组狗相继放到箱子里,接受电击,结果呢?第一组,也就是教它们用鼻子控制电击的狗,进入箱子后,几秒钟之内就发现自己可以跳过矮闸逃避电击。第三组,也就是未受过训练的狗,进入箱子后也是在几秒之内就跳过了矮闸。而第二组呢,也就是之前被训练无论怎么做电击都不会停止的那组狗,进入箱子之后,一直都停留在有电机的这一边,忍受电击,什么也没做。
由此作者得出了一个习得性无助的结论。
习得就是经过学习和练习掌握技能的意思。
习得性无助的理论是说,人们只有在觉得做什么都于事无补的时候才会产生放弃的念头,就像实验中的第二组狗一样,它们经历的过程是,不管做什么电击都不会停止,也就是研究人员对狗狗制造了习得性无助。人们从失败的体验中获得了一种绝望的认知,就是即便再努力,也无法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成功,这种绝望和无助的感觉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深刻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
相反,在人们觉得他对一件事有控制力的时候,他是不会放弃的,就像实验中的第一组狗一样,它们知道电击是可以控制的。
可以说,作者在上世纪60年代的这个发现,对整个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调查显示,现在有严重抑郁症的人数比50年前多了10倍,而且发病期比上一代人早了10年,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相当多。心理学研究表明,你的思想会影响事情的情境,习惯性的悲观想法会使更多不顺利的事降临到我们头上,也就是恶性循环。
所以悲观的预言往往是我们自己实现的。
乐观的人在遇到坏事时,会认为失败只是暂时的,每个失败都有原因,这不是自己的错,可能是环境、运气或者其它人为原因的后果。乐观的人会把失败看做是一种挑战,更努力地去客服它。
而悲观的人,相信坏事都是因为自己的错,这件坏事会毁掉他的一生,会持续很久。
你对一件事的解释风格决定了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什么是解释风格?它是你对一件事为什么会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这个解释风格,是习得性无助的调节器。乐观的解释风格,可以阻止习得性无助,而悲观的解释风格会散播习得性无助。
悲观的人的解释风格是这样的,他相信,发生在他身上的坏事时永久的、普遍的、个人化的。
而乐观的人正好相反,他们觉得坏事的原因是暂时的,是特定的原因,这就限制了无助的时间和影响范围,而把好事归因为自己的人格特质这些永久性的因素。
既然习得性无助是悲观的来源,那么让一个悲观者看到他的行为有效,的确能够带来他想要的东西,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改变他对失败原因的看法呢?于是作者把他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又往后继续做了下去。作者将第二组狗,也就是学会无助的狗,重新放到箱子里,用手把这些不情愿动的狗拖过来、拖过去,强迫它们越过中间的矮闸,直到最后它们自己动了。
实验人员发现,一旦它们发现自己的行为对逃避电击是有效的,无助就被治愈了。而且这个治疗百分百有效,永久有效。
悲观的解释风格是抑郁,抑郁是悲观的放大状态,而了解了悲观,就可以了解它的放大状态——抑郁症。
当学生心情沮丧时,他的学业表现会因此受损。失去乐观,传统意义的聪明才智对成功没有什么意义。
乐观是可以学会的,运用认知疗法,让一个悲观者看到他的行为有效,的确能够带来他想要的东西,纠正习得性无助的思维方式,悲观也可以改变成为乐观者。具体的做法就是,学习ABCDE疗法。A代表不好的事,不幸事件,坏事,B是信念,代表你对这件事的想法和解释,C代表后果,你的想法带来的后果,D代表反驳,反驳自己的负面想法,E代表激发,出现悲观想法后,如何行动来改变,激励自己去行动,去改变。
首先,你要识别你的ABC模式,注意在你遇到不愉快的经历时,你对自己说的话,你当时出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找出你的想法B和后果C之间的关系。
下一张PPT
要找出这些在日常生活中运作的ABC模式,最好的方法是写日记,把每天发生的事记录下来。这个日记不必很长,只要花1两天,记录5个ABC模式的案例就可以了。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去注意你平常没有注意到的、对自己说的话。你注意一下小事情以及它们引起的情绪,例如你在和同学聊天,他好像等不及要走开(一种不愉快的小经验),你发现自己后来心情很不好(引起的情绪结果),这种小事就是你要记录的ABC事件。
如果你发现,你总是持有悲观的解释风格,那么你就要反驳自己,跟自己的想法辩论。它能让你检查自己下意识的想法是否正确。你要像一个侦探一样,去找证据,搜集一下所有可能的原因,问问自己,可不可以找到其他角度看待这件事,然后把重点放在可以改变的、特定的、非个人化的原因上。最后一步是激发,它帮助你检验自己的行为,找到更有意义的解决方案。不要想这个想法是不是对的,要想它对你是不是有用的。
现在请练习ABCDE模式。你已经知道了ABC各代表了什么,D是反驳,E是激发。
通过举例让你明白应该怎么做。
第1个例子
不好的事:我的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批评我,班上每个人都在笑。
想法:他恨我,现在班里每个人都认为我是笨蛋。
后果:我觉得非常难过,我真希望地上有条缝能让我钻进去。
反驳:老师批评我并不代表他恨我,老师几乎批评过所有人,他还说我们班是他最喜欢的班。我想我上课是有一点不专心、偷懒,所以他会生气。除了他的2个模范学生,全班几乎每个学生都至少被老师批评过一次。所以我不认为同学们会认为我是个笨蛋。
激发:我还是对被老师批评这件事感到有点难过,但不像刚才那么严重,我不再想找条缝钻进去了。
第2个例子
不好的事:昨天是弟弟的生日,妈妈和继父给他买了很多玩具,还有一个大蛋糕,可他们连正眼都没看我一下。
想法:他们最宠爱弟弟,他要什么就有什么,他们根本就无视我的存在。我知道为什么他们比较喜欢他而不喜欢我:弟弟的成绩比我好,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极优”,对我的评语则是“还需提高”。
后果:我觉得很伤心、很孤独,我很害怕妈妈会不要我了。
反驳:因为今天是弟弟的生日,所以爸爸妈妈才会给弟弟礼物,我生日时他们也给我礼物。他们今天可能对他特别关心,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喜欢我。他们只是想让他觉得今天很特别,因为今天是他的生日。我真的很想让老师也能说我是极优的学生,但至少老师说过我在科学和团队合作上表现良好。无论如何,爸妈说过他们不会拿我和弟弟比,他们只让我们跟自己比,只要我们尽了力,他们就会很高兴。
激发:我不再害怕妈妈会不要我,我也不再为弟弟得到爸妈的关心而觉得难过。我知道当我过生日时,弟弟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在正式开始练习之前,先大声读一遍这些例子,明白怎么反驳这些不对的想法,以及这些反驳为什么会有效。
反驳自己的消极想法是每个同学都可以学会的技术。就像学习任何一样技术一样,一开始用的时候都会觉得怪怪的。你还记得刚学打羽毛球时,反手球打得多不自然吗?反驳自己的想法就像它一样,打反手球在经过练习后会变得很自然,反驳自己的想法也是一样。越早学会这种技术,你就能越早避免不必要的烦恼和忧愁。
练习、练习、再练习。
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多练习,熟能生巧,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方法。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