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初一女生,小Z, 12岁。初中入学时整体的学业成绩在年级中后三分之一的位置。初一第一学期,小Z对学习的投入度一般。作业及老师布置的任务也能按时完成;课堂学习效率一般。不同的老师反映她听课状态不稳定,不一致,有些课比较积极,有些则比较游离;学习效率有待提高。初一第一学期其整体学业成绩一直徘徊在班中后三分之一。在班级中也能参与各项活动,但有时表现得不够自信。
小Z在初一第一学期的时候,还没有表现出对自己成绩的不满。到了第二学期初,自己开始比较着急,和家长表达过希望自己能够学得更好的想法,但是又觉得自己基础不是很好,也没有找到方法,比较担心自己的能力。家长感觉孩子想改变的愿望比较强烈,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自律能力还不够,如时间管理、手机使用等。
二、案例分析
小Z这种情况在班里是比较常见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属于一般性的学习问题,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发展性问题。从具体表现看,可能有几个方面的因素。
在学习动力方面,这是影响学业成就的内部因素,会决定学生的学业投入。小Z在第一学期还没有内在的改变动力,并且自信心方面也存在可以提升的空间。
目标方面,从老师、家长、学生等方面的反馈看。小Z可能还没有对自己下一步要达成的目标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和计划。
技能方面,从各方面的表现看,小Z对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策略等还缺乏有效的自主的监控和调节。
对于成长中的初中生,出现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正常的,如果只分析原因,关注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只分析学生为什么没有目标、为什么没有动力,可能会无意中强化问题,问题反而被放大。很多时候,这种方法会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陷入无望的循环。
有效地解决问题可能需要换一个视角,如学生做了哪些努力?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学生哪些学科有优势?
三、辅导过程。
焦点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操作性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是从心理咨询和辅导领域开始运用。后来迅速在教育、社工、医疗等领域传播。
焦点解决方法是后现代心理学在心理辅导中的应用,提倡当事人是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强调从优势改变更可能获得成功,强调看似是“问题”的行为背后有正向的动机,强调发现例外时刻和有效的经验,强调以小步子开始改变,强调各相关参与群体的作用。同时,焦点解决也有一整套操作性的方法,如赞美策略、应对问句、假如问句、奇迹问句、评量标尺、具体化等,这些方法为行为的改变提供了支持。
基于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我从几个方面与小Z进行沟通。引导其确定合理的目标,再让教师和家长发现其身上的资源,帮助她找到有效的经验,和她一起研究她做了什么,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在实际工作中,我尝试采取了以下的具体步骤。
(一)正向引导,确立适宜的整体提升目标
首先,在与小Z沟通之前,我先和其他老师进行了交流,就小Z在课堂、作业、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收集老师们的反馈。经过整理,我发现了小Z很多值得肯定和赞美的地方,如作业认真完成、热心为班级做贡献、责任心很强,承担的工作能够负责地完成,喜欢阅读,思考问题有深度,喜欢的学科效率高,如语文、历史等。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接下来,我把老师们观察到的小Z的优势和她进行了交流,她很惊喜,同时也有了被认可之后的自信。
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了她对自己近期学习成绩的目标,她说自己也认真想过,觉得自己还没有完全投入,还有提高的空间。为了让目标更加具体,我们一起讨论了在期末的时候她自己认为可以提升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经过仔细的思考,她觉得自己在班里能够进步五名左右,全年级进步70名左右。
(二)评估各学科情况,分解目标,量化进步空间。
与小Z确定了整体的提升目标之后,还需要对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分解到每个学科,每个阶段,才能够具体实施和执行。初一有七门学科,每个学科的学习基础、对学科的态度、对自我的能力认知都有差异,因此更有必要对各个学科进行评量,明确进步的空间。
首先我和小Z采用目标评量的方法评估目标和现状。
目标评量也是焦点解决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方法。一般采用1~10的评估法,这种方法能够让老师和学生对现状的理解一致,保持对起始水平理解的一致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发现自身的进步和变化,更加全面、积极地接纳自己、并以此作为基础,更好地挖掘资源,建立自信。
我请小Z先画出1~10的标尺,1表示情况不理想,10表示非常理想.根据小A确定的总体提升70名的目标,请她对自己七个学科目前的学习和成绩情况进行评估,这种评估是在自己的能力、投入度、自律性、班级情况等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作出的,是自己各个学科之间的比较和评估。小Z的评估为语文、历史、生物7,政治5,英语4,数学和地理3。我又请小Z描述了对各个学科的感受,对于评为7的学科,她觉得首先自己喜欢学这些学科,在情绪上很接纳,同时也觉得学的过程很愉快,学习效率比较高,效果也比较好;对于其他学科,有些是因为情绪上比较畏惧,有些是因为没有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是兼而有之,导致不自信,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
按照之前的做法,我们一般会与学生沟通学习的重要性,让学生设定目标,并且觉得设定了目标就能完全实现,但往往最后的结果和目标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可能是因为有时候教师和学生对目标设定的是否合理没有评估,特别是对学生自己预设进步的速度和幅度是否处在“最近发展区”可以达到的范围等问题没有非常细致的思考和指导。
而焦点解决方法强调“小步子理念”,尤其是最初目标的设定和改变都要使学生比较容易成功,这样才可能启动内在的动力,让学生相信自己是可以提高的,从而形成滚雪球的效应。我和小Z仔细分析了她各个学科的基础,请她自己对每个学科在期末考试可能提升的空间进行规划。小Z认真思考后,说自己先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每个学科在目前的基础上往前推进一个位置,我立刻表示赞同,“看来你认真思考了,并且做出的计划也很符合实际情况。”小Z在得到认可之后,又继续说:“我可以先尝试下,也可以在过程中再调整,每个学科进步一个位置我觉得比较轻松,也能让我感觉在不断进步。”
通过这样的方式,小Z和老师更加清楚地了解小Z各个学科的状况,并且把整体目标做了分解,为后续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三)聚焦优势学科,寻找经验和资源,形成个性化学习策略
在之前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可能一般采用“木桶原理”中“关注最短的那一块”的思维方式,让学生集中提高短板或者深入挖掘原因,这当然可以带来改变。不过这样的切入点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都是问题,改变起来非常困难,产生抗拒和畏惧心理,效果并不明显。
焦点解决的理念提供了一种正向的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相对优势的学科进行突破,进一步扩大优势。对于评分比较低的学科,也相信孩子是有一些成功经验的。只要评量保持上有分数,就可以挖掘经验和有效做法。同时焦点解决提倡在改变的过程中,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相互配合。
因此,我和小Z一起讨论了哪些方法和资源是对她提升有帮助的,如找老师答疑是否有帮助、作业遇到问题怎么办等非常具体的问题。经过仔细的回忆和分析,小Z认为自己的学习中,有些对别人有用的方法对自己不适用,如参加辅导班,之前自己报过,但是不同老师讲的逻辑和思路不一样,自己反而更加困惑,所以自己更适合跟着一个老师的思路学习。另外她觉得利用课间找老师答疑非常有帮助,可能几个关键点的指导会让自己有很大的提高。她还认为自主阅读对自己各个学科的学习都有帮助,能够使自己快速抓取信息,有时候还能把各个知识点关联起来。阅读的种类不只限于课本,更多的是各个领域的书籍。
经过这个过程,我对小Z有了新的认识,她已经有很多资源和有效的经验。如果能够坚持并且把这些方法迁移到其他学科,一定会有改变。小Z也对自己有了新的认知,她发现自己善于总结,有自己的想法,在某些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也变得更有信心了。
(四)行动一小步,提升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有了前面沟通的基础,我们进入到最关键的环节,把目标和可以迁移的经验和资源转化为每天的行动,焦点解决强调行动的可操作、可评估,这样才能使理念中的想法最大程度地落实和执行,当然这个环节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小Z自己提到了几个关键点,比如手机使用管理,在学校中针对每天要做的具体事情等。我非常认同她的想法,也建议她不用立刻拿出计划,可以回家和父母商量一下。也对自己的计划做更细致的设计。
一周之后,小Z跟我交流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她从家庭中的资源管理,包括作息时间、手机等,还有针对各个学科的具体计划进行了设计。首先,在作息时间上,小Z说平时自己是晚睡晚起,每天早上都很狼狈,所以想改成晚睡早点起,试试效果;在手机使用上,和家长做好约定:自己在写作业的时候设定好手机使用时间,但是自己管理手机,因为有时候用手机查资料;同时手机设定为青少年模式,每天的使用总量设定好。如果自己觉得控制不住,可以向家长请求帮助,请家长代管。
针对每个学科,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采用不同的方式。对语文和历史尽可能再扩大阅读量和领域,每周阅读一本新书;在历史学习上,采用自己的“故事学习法”,把知识想象、赋予情节和关联,上课也不是全按照老师的笔记,会用自己的方法记录;生物的学习可以在生活中把知识联系起来,如食物中和生物知识的关联,人体和生物知识的关联等;在数学学科上,自己感到恐惧时,不知道怎么做,家长给了建议,说可以先暂停胡思乱想,把当前的题能做出来的一步步做完。小Z觉得还可以多找数学老师答疑,每天自己多刷题10分钟。
四、辅导效果和反思
采用了以上方法,初一下学期开始之后,小Z在学习的动力、课堂投入程度、积极与老师互动、自我管理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我们会不定期地沟通交流,了解计划推进的情况。
初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小Z不仅在所有的学科上达到了自己往前推进一个位置的目标,总成绩也提升了非常多,远远超过了自己定下的在年级提升70名的总目标。在总结的时候,小Z认为把目标分解后,感觉压力没有那么大;从自己的优势学科开始,更有信心。同时,小Z也分析了自己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一些调整,如作息时间由晚睡晚起到晚睡早起,到现在的早睡早起;遇到问题的时候,还跟同学一起研究,互相教给对方自己擅长的科目等。有时候自己也会出现懈怠,这时家长会鼓励自己已经坚持得很好了,看看是怎么做到的。
这种变化一直持续着,小Z初一学年期末的成绩依然比较稳定,有些学科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我也借着这个机会请她担任班里的学习委员,能感觉到她在非常认真地履行职责。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初二整个学年,初三后,因为选科分班组合,我不再继续教小Z,但是从新班主任的反馈中,小Z的整体状态一直比较稳定。
这个案例非常有代表性,通过采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积极正向的视角看待问题。把自己看作解决问题的专家,从有效的经验中寻找更多资源,把目标分解成为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计划,同时整合学生、家长、各科老师的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方法也可以用在班级管理、家校关系、行为干预等更多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