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推荐: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读书心得 2023-10-04
网站类目:在研项目

以文定教——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华西实验学校 周丹丹

摘要

阅读是教者、读者、学者、还有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文本体裁多样,教师面对不同的文体,要采取适应不同文体的教学方法,以文定教,帮助学生建立文体意识,养成特定的文体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关键字:阅读文本;体裁多样;以文定教;阅读能力

回顾六年的教学行为,我好像一直围绕着课本、教参、练习而转,我扮演的角色好像就是一个传递答案的人,自己不知道怎样结合学情处理文本,面对文本,一头雾水,不知道结合文本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导致讲课形式千篇一律,学生听来索然无味,这样的课堂也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王荣生教授的《散文教学教什么》启迪了我的思考。我们的教育要基于孩子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对不同体裁的文本的阅读,对不同体裁的具体作品的阅读。阅读教学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形成不同体裁的文体思维能力,如果想达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体裁的文章,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用具体,适用于那一体裁的方式去阅读。而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依据文章体式。

依据文章体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心中有文本体式意识

文体性原则,就是教师心中首先要有文体意识,教师能够根据文本的文章体式去解读,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方法。教材的文体性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教师要根据文体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合适的教学语言,这样做就能让学生阅读时也关注文体,知道不同的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特点,习得一类文本的阅读方法。面对不同的文本,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教师心中有文体意识,就会引导学生用适用于那个文体的思维去阅读文章。比如说,阅读诗歌时,要去关注诗歌的意象和具体的景物去感受诗人的情感;读小说时,要去关注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关注小说中的人物和具体的情节去感悟作者通过小说创造想要具体表达的内容;教师心中有文本意识,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具体文本内在的逻辑结构。比如,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常说:“题眼就是文眼。”老师在教散文时常说:“情感是读散文时要重点关注的。”情感是读散文类文本重点关注的地方。如果一个老师心中没有文体意识,那么在处理《猫》这篇文本时,就会容易将散文和小说混淆,那课堂教学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课堂活动设计,体现文体特征

不同文体,其教学内容有所不同,那么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即不同的课堂活动设计,也要体现文体特征。散文这个文体主要要探究作者的情感。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实情感”。梁实秋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豪毕露地展现出来。”可见散文在表情达意上的重要作用。阅读散文,不仅仅是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要通过这些所写的人、事、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境、心灵、心怀,触摸作者的情思,体会作者对社会、对人生的思量和感悟。基于这样的散文文体特点,散文阅读教学,要始终在“这一篇散文里,”要驻足散文里的“个人化的言说对象。”散文阅读教学,要着眼于主体,揣摩作者的情思,不要滞留在所记叙,描写的客体上,演变为谈论那人、那事、那景、那物的活动。散文阅读教学要关注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独特经验里”;不要让教学活动中学生受既成经验的遮蔽,演变为谈论各抒己见的活动。散文阅读教学,要由言及意,关注散文中的个性化言语所表达的丰富甚至复杂、细腻乃至细微处;不要脱离语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中,演变为谈论口号的活动。比如《猫》如果按照散文教学的话,文中的“我”即是作者自己,文本就可以循着我对猫的情感态度变化为线索展开教学,探究作者的情思。再如《寓言四则》中关于《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和《蚊子和狮子》这两则寓言的阅读教学就可以紧紧扣住寓言的短小精炼这一特征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

过渡语:同学们,读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蚊子和狮子》中的内容也不全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请你将下面的句子改成对话的形式。

ppt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预设】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地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教师追问:这里实际上也可以以对话的形式呈现,那作者为什么没有这样呈现呢?

【预设】一个句子后面说的话是用逗号引出来的,这样的用法叫间接引用。作者从第三者视角来叙述这个故事,不用对话形式呈现可以使寓言语言更加精炼,行文更加简洁,这就是符合了寓言的特征,短小、精炼。那么对话就得选在恰当的时机使用,如果不能使用对话的形式,我们可以选择第三者视角来转述或者概括这个寓言故事。

三、教学语言运用,符合“文体特征”

语文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培养学生思维和品德使用的语言。这里指的是课堂中教师的语言。有效的教学语言可以给学生带来启迪,一定的榜样示范和美的效果。教学语言是否有效,主要在于教师能否把握课堂讲授的时机并结合学生的学习,以引导学生自觉沉浸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语言对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有很重要作用,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符合文体特征。符合文体特征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在某一特定文体阅读中提高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文本的基本规律去阅读,习得文本阅读的基本策略,让学生学会阅读。比如教师给《猫》这篇文章的定位是散文,那么教师的课堂诊断语言、点播语言、教学语言中就不会出现情节、伏笔等词了。

四、课堂活动组织紧扣“文体特征”

静态的教学设计,到了动态的实施,课堂活动组织也要紧扣文体特征,也要符合特定文体的阅读规律,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获得关于某一特定文体的丰富积累。这些丰富的积累可以是特定文本语言的积累,包括词语的学习,句段的积累,积累语言模型—课文中固定化的长句以及语言碎片等的积累,正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也不必说这样的句式,如果让学生在每一类的文本中都要有这样的积累,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就提升了。这些丰富的积累也是特定文本知识的积累,这些知识的积累可以是程序性知识,也可以是陈述性知识,比如散文关注优美质朴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那么学生在阅读散文时关注点就会更多地落在作者的情感上。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层面习得阅读知识和阅读方法,从而能让他们有效使用具体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这些丰富的积累还可以是思想情感的积累,这种积累让学生的情感更细腻、更丰富、更敏感,让学生对于某一类文本的情感思想具有相同之处时,能学会迁移。比如《猫》表现出郑振铎的自我反思精神对于当时的教学来说是一个难点,可是当学生接触过,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其中写道“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里也能看出作者的自我反思精神时,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和迁移了。当然,这种丰富的积累还可以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各类文本中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从而变得更加的通透。如果教师的课堂活动能够按照特定文本特征组织的话,我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有了收获,教师的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总之,阅读是一种文体意识。阅读总是对特定体式的阅读。不同体式的课文,其阅读方式、阅读方法均有所不同。阅读教学必须十分关注阅读教学的体式差异;不同体式的阅读,有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及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当教师处理文本时,心中有文体意识,教师带着这种文体意识教授给学生阅读某种特定文本的阅读方法,以文定教,让文体意识植根于老师学生的内心,我想学生也就获得了一种长足的能力,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