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推荐:语文课堂的悲哀在于,不可教的在卖力教,可教的却没好好教 2024-09-0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推荐理由】高中语文课哪些是可教的?哪些是不可教的?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值得思考、筛选的重要问题。


语文课堂的悲哀在于,不可教的在卖力教,可教的却没好好教

倪文尖 励耘南国
 2024年09月02日 10:00 广东

倪文尖


作者简介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的研究与教学,深度参与统编版初、高中教科书编写等国家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著有《倪文尖语文课》《欲望的辩证法》,主编有《九十年代思想文选》《语文学本》等。


“如何学好语文”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语文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倪文尖看来,语文有可教、好学的方面,也有不怎么可教、不大好学的方面,甚至还有不必教的方面。而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把可教的内容教好,但现状并非如此。究其根源,首先就是科学的语文教育研究还不足够,其次是老师的素质还有待提升。对于考试和应试,无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也都应该正确看待。


学校语文教育有哪些可教

但没有教好的内容

一说到语文,就不可不谈阅读和理解,需要阅读的文本也在语文书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在语文课堂上,不能靠孩子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阅读和理解又该怎样教好可教的内容?


倪文尖提出了他十分看重的两方面内容:一是要教结构化的知识,二是要教高价值的知识。


构建知识网络早已是许多教育者的共识,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大单元”设计就是为了帮孩子们构建起知识框架。对语文来说,情况也是一样。


“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教零散的知识,甚至只教应试知识,那结果可能就是孩子只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如果能在课文课程上,建起一套新的语文知识架构,那么孩子们,不仅当下可以“既见树木、更见森林”,而且更可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运用这套网络架构实现自我提升。


就拿常见的小说阅读来说,在倪文尖主编的《学本》中,《现代小说阅读》中有一个核心章节,叫作“小说观的变革:叙述与虚构”,他提出了“小说是以叙述的方式来创造世界”“以虚构来重新塑造我们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观点,并以此来总揽该章乃至全书。


图片由倪文尖老师提供


在这两点之下,当然需要有许多分支知识点来支撑,比如叙事者、叙事角度、人物性格特征,等等。假如学生课后能在脑海中生长出一棵小说阅读的知识树,他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自然就结构化了,而不是零散庞杂的状态。


在老版课标中,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说法。在此基础上,倪文尖又加上了意识、视野、方法、习惯等。类似这些,当然也不止这些,都是更有价值的知识,也就是常说的可迁移知识。


为什么如今学校语文教育中,这些可教的内容却没有教好呢?倪文尖认为,核心问题还是语文教育研究不够,需要开发转化的知识空白太多,还有,语文老师们的素质也有待提升。



倪文尖老师举了一个例子:朗读。他认为朗读是可以教,同时也是可以教好的,然而其前提条件是:老师具备学习一定的能力,了解朗读的机理。


比如,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吴非曾在《为什么要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这很荒唐!》一文中,批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要求。而在倪文尖看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也未尝不可,但是“什么文章适合朗读”“怎么让学生自然地读出表情来”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反对“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实际反对的是为了有表情而刻意做表情。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有深有浅,他们理解得如何,其实老师一听便知。


“我们读一个作品,总要把自己摆进去,都要体验,要浸润,对不对?但凭良心说,这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这个的,”倪文尖说,“朗读其实是一个把内隐的学习活动外显化的手段,外显之后就可以被感知,就可能使之变成可教的。老师的职责,更多的不是教学生朗诵得有多好,而是教会孩子如何在朗读中想象和移情,多体会多感知,带着理解朗读,自然流露表情。”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些基本的轻重停连技巧,老师们也可以进行教学。不同的文本,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抒情性的诗歌和散文就适合让学生多朗读,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则是不多的甚至适合齐读的课文。


还有备受青睐的启发式教学,现在有个不好的倾向,变得过于注重形式。想象一下,在分析《孔乙己》人物性格的课上,让学生一个一个地说出答案,但他们都没有对上那“标准答案”。这样的人物分析课就很可能是,与其说在教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不如说变成了近义词辨析课。


倪文尖认为,如果通过讲读,学生能对人物处境和命运有感知有移情,对人物性格有了解有理解,那么即使他们没能说中那个“标准答案”,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成功的。


这几个问题都说明了,要解决阅读教学的种种困境,需要顶层设计的进步,以及更多专业研究的支持。同时,老师们也需要保持一颗学习的心,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外阅读量大的学生

和语文考试成绩

是否成正相关直面事情本身

在倪文尖看来,语文考试成绩和学生在课外阅读量上的时间投入是正相关的。但是这个正相关的原因是什么,值得进一步探讨。是这个孩子不仅热爱阅读,同时在课堂上也认真听讲,语文成绩当然会好。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读书很多,但是客观上评价,语文成绩并不好。语文学科跟别的学科的差别在于,语文光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是课内有效带动课外。首先语文老师能把语文课上得学生爱听,喜欢语文,学生在语文上花了应该花的功夫,那么考试也不可能多差。但同时,光靠阅读还不能学好语文。考试也是一门学问,有考试就有应试。所以,我们既不应该妖魔化考试,也不应该妖魔化应试。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大规模、高利害、限时、即时、纸笔的测试。这样的测试既要考察学生水平,又要考出分差利于选拔,还尽量不能让学生的日常学习被应试捆绑,难度非常之高,“这是世界级的难题”。倪文尖说,我们的考试说实话还是在进步中的,但真要是能做到能力立意就很不错了。


“在中国,一张非常合理、有效的中、高考试卷,就是一个特别好的指挥棒,对中国的语文教育所起的作用将是无与伦比的,但是,没有好的研究,这张卷子是拿不出来的。”


有考试就有应试,上面怎么考,下面就可能怎么教,严重的,甚至会产生一套“应试技术化的语文”。倪文尖说,这是可悲的事实。但正因为如此,研究测试、提高测试的效度、区分度这些,就真的非常迫切。


中、高考和语文课之间会有差距,而一套好的考卷就是要努力缩短这个差距。倪文尖认为,在“考对”这方面,这些年有很大进步,但也还是有继续改善的很大空间。“我一直希望可以集全国之力,集思广益研究怎么考,最好呢,是有真正懂语文、懂测试的人搞一个全国性、专业性的考试研究院。”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要研究教学,研究考试也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说为了学生未来的三十年,就忽略了学生眼下现实的三年。当然,这样做也是非常耗费精力的,因为需要找到中、高考和日常教学的结合点。”


一个好老师,除了要研究考题背后事实上在考什么,还要搞明白考试内容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那么合理的,甚至也不妨把这些告诉学生。


多年前有很多人问过倪文尖,“要不要给学生推荐余秋雨的书?”倪文尖的回答是,“当然可以推荐余秋雨,但也一定要告诉学生,余秋雨不是最好的文章。”两句缺一不可。


这里“余秋雨的书”,显然是个隐喻,倪文尖的意思是,既要给全体学生托底,且不断提高大家的底部;同时,也要给学生,尤其是那些有特长、有偏好的学生,留下巨大的发展空间。




作文是很重要的语文内容

那它的创造性可教么?

作文是很重要的语文内容,那作文创造性可教么?写作可不可以教,这里就牵涉到中国语文教学写作观念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教写作,倪文尖教授说,一个合格的高中毕业生,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一个社会公民,他需要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文是一种技能。如果我们要教学生写“小文人散文”这种类型,可能就不太好教,比如《故都的秋》。


但是,作文中有以下几点是可以教的,一是文从字顺、准确简明;二是必要文体、社会主流文体的写法;三是修辞立其诚;关于这一点,倪文尖教授特意强调,不要无病呻吟。最后一点则是读者意识,文章的读者是谁?文章的作用是什么?


写作教学的第二个问题是没有课时。


“这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要语文老师完成的任务太多了。”在上海,高中每周大概四五节课,其他地区一般一周也不会超过六七节,没有写作教学的时间,学生写作的时间也不够。


课时有限,这是个老大难问题。


其次是,老师有没有建立对写作的正确观念。


为什么要学习写作?“语文大于文学”,倪文尖从来不认为文学的学习是语文的全部,语文学习包含社会应用,而写作就是社会化应用的一部分。


倪文尖教授补充道,我国的语文教育是和国家政策、文化传统之间有很紧密的关系,而作文更有自己的中国传统;比如英美教的写作注重“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性写作”;而中国的高考由科举转化而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影响,而作文是话语意义上的产物,它是由一套考试的机制和阅卷的标准融合生产出来。


什么是好作文?好作文的标准是靠优秀的、高分的高考卷来制定作文的标准。比如这几年上海卷,流行“轻哲学”,喜欢引用一些哲学、心理学的观点,辩证地从正反两面说明观点,再纵深的提炼表达,这就是一篇好作文。


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教会学生应付考试作文。一方面把教学的主动权交还给老师,既要教会孩子应付考试作文的技巧和方法,同时也要教学生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应对走上社会后需要的基本的写作知识。另外一方面,教师需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虚心学习。


在这些现实情况之下,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法则,又要能够应对考场作文,确实很难。但倪文尖还是对一线的写作教学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他讲得很幽默:


“一个中心”:为了全体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拿得出手、得心应手的写作能力;

“两个基本点”:分类教(该虚则虚,该实则实)、分学段(有重点、抓落实);

“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注重写作教学的四种类型,观念性、体验性、章法性、技法性。


必须要教的内容,一是观念性的内容,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和阅读打成一片地教,以建立学生准确简明的消极修辞的表达观念,也就是不无病呻吟,不追求华丽辞藻。


二是体验性的写作教学,也很好理解。20年前,就有小学在夏天的雨后,让二三年级的孩子赤脚在操场上走一圈,回来将这件事写成文章。有了亲身体验,孩子们都写出了比平时更高的水平。


三是章法性的写作教学,就是仿写,当然,怎么仿写也大有讲究;技法性的写作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侧重于教写作的技法。从创意写作专业的实践及其成果也不难看出,写作所需要的不少能力是可以教学的。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个学习景物描写的好例子,打开感官,用视觉、嗅觉、触觉去感知,写作时还要注意次序和详略,运用虚实结合等技巧。



总而言之,一个天才的作家很难被教出来,但如果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写作者,还是有可能,也有方法的。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李白,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李白,但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会可教的内容,成为一个更好的写作者。


倪文尖教授告诉家长,对孩子的语文教育不要焦虑,他说语文的魅力,是我们朝东瞄准打了一枪,忽然发现西边丢下两只鸟。首先家长要信任老师,其次是家长要善于找到好的资源。选择好的读物,和孩子一起阅读,学习语文。了解孩子的阅读偏好,顺着孩子阅读喜好的同时,给与他们更全面的推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