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李玉君《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 2024-09-13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美术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八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第一课 自然意趣——中国山水画(共2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名家名作的欣赏,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初步了解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
情感目标:通过山水画作品赏析,领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体会与感受中国山水画的独特审美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感受历代画家如何将自然造化与个人心性相结合,在绘画中表现自然之美,借山水之景抒自己之情。理解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学习多角度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通过赏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山水画不是摹仿、再现或是复制自然,它有着博大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画家在山水画中对意境的营造。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问1: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十大名山吗?
山东泰山、安徽黄山、四川峨眉山、江西庐山、西藏珠穆拉朗玛峰、吉林长白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台湾玉山、山西五台山。
我们可以用山河锦绣、高耸入云、蜿蜒曲折、鬼父神功、水天一色,江山如画等词语来形容他。
问2:思考:为什么中国山水画不能直接叫风景画?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出自《论语》,东方哲学始终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古人对山水的喜爱由来已久。
魏晋时期,青山秀水与佛道思想的清淡本真不谋而合,士族借山水宣扬思想,山水画和山水诗自成一派,山水成了文人学士的精神寄托和畅神乐园。
千年以来,山水始终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家园。他们心系家国天下,悠游山水之间常常是种奢望,山水画满足了“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需求。若不能实现仕途理想,山水就是他们隐居避世的桃源。
因此山水不仅是文人的家国天下,也是仁智之人洗心养身,澄怀观道的天地,他们用文字和图像描绘对自然万物的敏锐感受,在广阔的自然天地中舒展想象,寄托情思。
总结:山水是中国人美学、是人生感悟、是回归自然的梦想。

二、新授
1.情景再现:
根据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唐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联想画面(30秒)
欣赏图片 寒江独钓图(中国画,局部) 宋代 马远
学生结合柳宗元的诗句讨论《寒江独钓图》,体会画家的思想情感
总结:教师讲解中国山水画的含义: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2.作品赏析
赏析的方法提问:
(1)画家生活的背景与时代
(2)画家的风格及著名作品
(3)你在作品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
(4)作品用了哪些技法表现?
(5)传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6)这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让学生认识到:
   1.画家的人生经历、理想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当时的社会生活决定画家的意境风格。
   2.多变的笔墨表现了无限的空间与意境。
   3.中国画的意境调动了观者的主观感受,观者的文化修养、经历、情绪决定了对山水画审美感受的不同。
(1)《游春图》:隋代,展子虔(约550~604)。
《游春图》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卷,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许多士人纵情游乐于山水中的情景。值得注意的是,《游春图》中的人物和山水已经有了恰当的比例,远近透视处理得较为妥帖,具有 “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山水画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
魏晋是中国山水画的萌芽期,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隋:《游春图》是我国已知存世最早的一幅独立的山水画卷,以春游为主题,画幅虽不大,场面却开阔。辽阔的水面为远近的山坡所环抱,画中湖水融融,青山叠翠,白云缭绕,桃花绽开,一派春和景明,树木、亭台、船只等将游春的环境点缀得富有生活气息,可以感受到春山带给我们的大自然表情。
画中人物虽小,却描绘的很具体。或乘骑于山径,或泛舟于湖上,姿态各异。画中的山用石青、石绿染出一片明媚的春色,展子虔的这种画法发展到唐代的李思训,便形成了“青绿山水”,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成为中国山水画中一种独具风格的画体,有的还勾以金色,称为“金碧山水”。作品中人物与山水有了恰当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豆人形象的描绘了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山水画——金碧山水
唐:唐朝以后,中国山水画为了强调山的高大挺拔,特意将人画得很小。这样,大自然的雄奇伟大就显现出来了。山水画有许多是画在屏风上的,山水画挂在屋内,可以使坐在屋子里的人,有坐在山水里一样的感觉。画面是直立式的,我们称为“立轴”。    
(2)《溪山行旅图》 
1. 基本信息:北宋,范宽(?~约1032),绢本,206.3厘米×103.3厘米。
2. 画面内容:表现了北方山水雄壮的自然风光,画面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森严的悬崖峭壁,这些高耸、坚实的峭壁迎面兀立,令人望而却步。
3. 表现技法:笔法遒劲,多用侧峰。山石的勾勒用了短条子皴、钉头皴、刮铁皴等多种皴法,用笔粗重,如钢筋铁骨,果断有力。
4. 绘画特色:落笔老硬,与山传神,把北方山水的雄伟壮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徐悲鸿评论此画为“中国所有之宝者吾最倾倒者”。
5. 教法建议:可出示北方山水实景图片,让学生观察自然山石之异同,与绘画作品做对比赏析。
采用对比、大小、起伏、开合等艺术手法使人产生雄伟崇高之感。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占据画面约三分之二,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近景中央冒出两块巨大的岩石,背后坡岸道路上一行行旅,点出画的主题。中景两座山丘,隔溪相对,山上密布阔叶与针叶木,叶梢露出宏伟的寺庙建筑。中景与主山间,被云气阻绝,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气势。这座大山用细点的皴法来表现岩石的坚硬粗糙。山顶上密集着小树。大山右边有一道白色的瀑布,像一条细线,从高处垂直落下来。瀑布下方是一片茫茫的水气,隔开了后面的大山和前面的山丘。前面的山丘是离我们比较近的地方。山丘右上方有一些楼房的屋顶,被树木包围着。山丘下方是一条路。我们可以看到右边有一队驴子,正驮着货物,由人驱赶着前行。商旅所占画面极小,造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烘托出山的高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山,如此渺小辛苦的行旅,画中人前行不觉,观画人则不由喟然长叹。虽然是一幅大画,可是在描绘细致的人物、建筑等细节方面一点儿不马虎。
北方多大山,崇山峻岭,一层又一层的,观赏者必须抬头仰望,因此,在画家的画中,就出现了非常陡直的构图。北宋的山水画经过写生的观察训练,对每一种岩石的质地、皴法都做了研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仔细加以观察分析,所以有非凡成就。
南宋时代,北方的领土被金人占据,都城迁到江南的杭州。中国南方多河流,地势比较低。因此,南宋的山水画就产生了和北宋很不一样的风格。因为南宋建都临安,画家接近的多是水乡泽国,“水”的主题逐渐替代了北宋的“山”的主题。
北宋的都喜欢画高大的山峰。南宋的喜欢画河流,画水,画很秀气的山。
对比学习:《踏歌图》
 
(3)《山径春行》
1. 基本信息:南宋,马远(约1140~1225) ,绢本设色,27.4厘米×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 画面内容:表现古人踏青赏花的悠闲一幕。画中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琴童漫步于山径。溪旁柳树正抽新芽,黄莺在枝梢间鸣唱。人物面向空白之处,引人遐想。与“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的题诗相互映衬。
3. 绘画特色:马远在构图上大胆取舍,以山一角、水一涯的局部特写,突出大量空白的深远景观,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和浓郁的诗意,人称“马一角”。
示例作品2:《临流赋琴图》
1. 基本信息:南宋,夏圭(约1186~1230),纸本设色,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表现的是溪旁古树下一士人扶琴吟诵的情景。
3. 绘画特色:构图常取半边,景物大都聚集于一侧,其他大面积空白,人称“夏半边”。
4. 教法建议:可将马远和夏圭的作品对比赏析。理解“马一角”“夏半边”的边角构图形式。
比较两幅山水画面山石的布局、意境。
马远《山径春行》,册页,绢本,设色画。尺幅:27.4×43.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春天的江南,云淡风轻。一名儒雅的文士,带着携琴的小童,漫步于山径间。溪旁的柳树,抽出了细柔的新芽,高士的衣袖触动了野花,野花轻扬飞舞,惊动了原本在鸣唱的鸟儿,也说明了画里的诗情。正是由南宋宁宗的题诗:“触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鸟不成啼”转化而来,装裱形式为册页。
把诗写在画上,叫做“题画诗”。中国的绘画,从南宋开始,出现了题画诗的,“题画诗”是宋朝人的发明。中国人因此创作了世界上唯一把诗和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从此以后,中国的画家,不但要会画画,也还要会作诗。要把诗题在画上,书法也要很好看。在这幅作品里,画家着墨不多,但巧心的布局、丰富的线条、薰染般的淡墨,却将春山的润泽,与浸淫于春光中文士陶然的情态表露无遗。以有限笔墨,描绘无穷的余韵,正是此画动人心弦之处。
(4)《临流赋琴》绢本,淡设色纵25.5×26cm,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山水画笔简意远,遗貌取神。构图常取半边,近景突出,远景清淡,空间广阔,独具一格,人称“夏半边”。
(5)《云山墨戏图》 
1. 基本信息:南宋,米友仁(1086~1165),纸本,墨笔,21.4厘米×195.8厘米。
2. 画面内容:此画表现的是沿江景色。近处岸边一条细径曲曲弯弯,间有板桥相连,远处峰峦起伏,云烟密布,溪流缓缓,林木森郁,屋舍隐现。
3. 绘画技法:采用“米家山水”的画法。先用淡墨染就,再用大小各异的横向墨点反复在山头、山脊等部位点染。
4. 绘画特色:用“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达到写意、墨戏的极致,世称“米点”。
5. 教法建议:南北分二宗,风格各不同。可结合北宗山水画代表作,让学生揣摩和体会南北二宗的绘画特色。
第二课时
(6)《容膝斋图》 
1. 基本信息:元代,倪瓒(1301~1374),纸本水墨,35.5 厘米×7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 画面内容:此幅是倪瓒晚年的精品,为典型的“三段式”构图。下方土坡上杂树五棵,二棵点叶,二棵垂叶,一棵为枯槎无叶,树后是平坡茅亭;中间空白,茫茫湖水;上方画远山数叠。
3. 绘画技法:以平远画法表现山水,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
4. 教法建议:中国画透视三法——平远、高远、深远。可出示另两种透视法代表画作,帮助学生理解。
示例作品2:《富春山居图》(局部) 
1. 基本信息:元代,黄公望(1269~1354),纸本,33 厘米×636.9厘米。
2. 画面内容:此卷为画卷前段《富春山居图·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此卷表现了林木深秀、峰峦起伏、江流沃土、云烟袅袅的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的初秋景色。
3. 绘画技法: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极富有空间感。以其首创的“浅绛法”赋彩,既集先贤之长,更有个性创造。
4. 绘画特色:景随人迁,人随景移,有步步观景之效。整幅画面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5. 教法建议:元代山水画的创作更注重画家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创造理想的意境。我们常说的“诗情画意”“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正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元代画家倪瓒和黄公望都生活在江南,山清水秀的江南风光给了他们许多创作的灵感,他们笔下的山水画往往描绘江南的秀丽景色,追求笔墨意境,是典型的文人写意画。介绍此画时可引导学生理解“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8)《富春山居图》1650年被烧断,2011年(庚寅),三个庚寅年。一幅分隔了三百多年,每一个文人都念念不忘的绘画作品,终于在2011年6月1日在台北故宫合璧展出。
黄公望在富春江一带住了很久,对这一带的山峰、河流、房舍、树木都很熟悉,所以很容易画出了景物特色。然后他又把这很长的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长卷形式的绘画,是中国人的独创,它非常适合画河流两岸的风景。我们欣赏时会觉得那些山峰有时靠近,有时推远,有时就在眼前,有时又远在天边。山水画的布局和构图很困难,画家其实借鉴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富春山居图》这张画,画了三四年,且不排除花费更多时间的可能性。黄公望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云游。他从79岁到82岁,在富春江一带,有时候行于中流,有时候靠船于岸。所以他跟两岸的风景时远时近,时快时慢,时时将自然山水融于胸中,草木葱茏,溪桥渔浦,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绝对不是一个定点的风景,而是他一生的回忆。因为落款(庚寅年)后还继续在画,离他86岁去世还有四年的时间可以画这张画。所以它是一个七百厘米的长卷。是其一生走来漫漫长途的回顾,“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个“回首向来萧瑟处”的心情,在这里流露出来的
黄公望以写书法的笔法去写画,将绘画变成了观念,具有象征意义的文人画形式。元以后凡有山水画的地方,皆有子久的影响。
倪瓒的画,画面特别干净,常常只是一段山坡,一两株细细瘦瘦的树,一抹淡淡的远山。他习惯用很干的毛笔,在纸上擦出淡淡的墨痕。给人一种寒冷寂静的感觉。元代的文人在山里住久了,不食人间烟火,听见的只是风声、水声。

(9)《鹊华秋色图》赵孟頫(赵匡胤的后代)28.4×90.2厘米,纸本设色,元代(现藏于台北故宫)。
《鹊华秋色图》并非一幅平常的风景写生画,它是赵孟頫凭着记忆在家乡浙江画就的,因为其中有一段曲折动人的故事,而被人们称为“思乡之画”。 赵孟頫于公元1295年由京城辞官回到了家乡,文辞书画酬答中结交了不少朋友,周密就是其中的一位。周密祖籍是山东,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下,北宋旋即灭亡,中原士大夫纷纷南下避难,周密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赵孟頫便提笔挥毫,凭着记忆描画起济南的山水来。
《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山东南郊的鹊山和华不注山的风景。这两座山,一座尖峭如正三角形,另一座圆圆钝钝,好像一个馒头。赵孟頫用非常写实的方法画了这两座山。近、中、远景的分层布局,营造出清晰的景深感。这张画用淡淡的红色表现了秋天的树林。山脚下的水波、细竹,笔法都很自然随意。这种自然、随意的笔法,后来成为元代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少胜多、以虚代实、计白当黑,讲究的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在疏朗中留出思维和审美空间,因为空静的心灵才能容纳万物。
思考
《鹊华秋色图》这张画秋季如何表达的?画面大面积留白表示什么? 
元朝的文人画家,大多是远离城市的隐士。他们不喜欢吵闹的城市,住在安静的山水里,看山上的白云,水中的游鱼,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元代的文人画也就是要把这种心情传达给看画的人。在忙碌中生活的人,可以借着这些画,感觉到山水之美,重新得到心灵上的安静。

(10)《万山红遍》
1. 基本信息:现代,李可染(1907~1989),纸本,84厘米×131厘米。
2. 画面内容:“红遍万山染成林,飞流直下显白练。幽燕大地生紫气,而今华夏小康里。”
3. 绘画特色:画家一反平时常用的淡墨画法,使用了大量名贵的上等朱砂,集中突出“红色”。整幅画面色彩强烈醒目,又以浓厚的墨色为底,形成冷暖调子的对比,构成红、白、黑三色的交响。
4. 教法建议:《万山红遍》是李可染以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进行的创作。赏析此作品重在理解画家通过画作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无限的深情。
示例作品2:《江山如此多娇》
1. 基本信息:现代,傅抱石(1904~1965)、关山月(1912~2000)合作,纸本。
2. 画面内容:傅抱石、关山月根据毛泽东《沁园春·雪》所创作,旭日东升,江山壮丽,表现了新中国的勃勃生机。
3. 绘画特色:为了表现中华大地的辽阔,画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充分发挥中国传统绘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表现手法,采用全景图式,把山舞银蛇的北国风光,与郁郁葱葱的江南景色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画面之中,使人们更深一层地体会到祖国江山的秀美。
4. 教法建议:“红色山水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赏析时侧重山水画家对“红色”的别样情怀。
三、技法实践
中国画讲究师法自然 , 古人说 :“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学画山水先应掌握一些基本造型方法,比如山石、树木的画法等,然后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画出鲜活生动的景色。
(一)山石画法步骤
1.皴法:这种用比较干的毛笔,在岩石上做出的纹理,就叫做“皴”。
(二)树的画法步骤-树分四肢 
根据不同树的形态,点叶可以有多种方法。播放教师山石教学视频。
(三)山水画小品的画法步骤:构图、皴擦、点染、着色、题款用印。                                                                         
四、应用实践
播放视频,让学生看懂山水画。
1.请你学着用本课介绍的画法步骤,画一幅山水画小品。
2.通过对本课范画的赏析,你如何理解山水画作品与画家思想情感的关系?请举例说明。
3.预习下节课新内容。
四、教学小结: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追求意境的创造是中国山水绘画的独特的艺术传统之一。在教学中要贯穿这一思想,技能训练是引导学生热爱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切入点。 




1. 元四家
黄公望、倪瓒、王蒙和吴镇,被称为“元四家”,他们都是元代中后期生活在江浙一带,醉心于山水画创作并卓有成就的文人画家。
2. 金陵八家
指龚贤、樊圻、吴宏、邹喆、谢荪、叶欣、高岑、胡慥等南京几位著名的画家,“金陵八家”并不是一个有着共同风格的画派,而是大致上同时有名于南京画坛的八位画家的总称,龚贤因其杰出的成就,被誉为“金陵八家”之首。
3. 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扬州八怪有八人,他们是: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和罗聘。
4. 明四家
相对于“元四家”而来,又称“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由于他们均为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家”或“吴门四杰”。
  • 阅读(0)
上一篇: ※教学设计※屠钦文《泥土的味道》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