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拢慢捻,拨响思维的琴弦
——浅谈中年级课堂锤炼思维品质的途径
摘要:不管是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都要承担起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拨响逻辑理性——这中华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我们可以鼓励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启发想象,训学生练思维的独创性;变换角度,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链接生活,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关键词:批判性 深刻性 独创性 灵活性 广阔性
前段时间,我听了几位低年级老师的语文课,发现了一个共性问题:低年级老师整堂课上的提问都非常简单,学生都是可以直接在课文中找到答案的。课堂上虽然你问我答,热热闹闹,但学生都停留在浅表性思维,一节课下来,学生只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文本的内容重读了一遍,在思维上没有任何的提高。可能老师们觉得低年级孩子还小,问题太难,学生也回答不出。培养思维品质应该是高年级语文老师的事情,低年级课堂上学生就只要读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就可以了。但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并不仅仅是高年级语文课堂的任务,思维品质是在复杂问题的解决中磨砺出来的,如果课堂上老师一直不去尝试,不去训练,学生的思维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永远也不能向高阶思维迈进。
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精神”说成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不管是低中高哪个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都应该看到这朵花的绽开。现以自己的中年级语文课堂为例,讲一讲我在锤炼学生思维品质方面做的一些探索。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董毓教授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国民必需的素质之一。”质疑和反驳是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构成。课堂上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勇于谈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部编版四下第二单元有一篇课文《琥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这是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好时机。课上,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并试着自己解决,如果自己不能解决,就拿出来请大家帮忙一起解决。一时间,学生进入了静思默想。
在全班交流环节,有个同学举起手站起来问了个问题:“老师,课文说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作者为什么把松脂比作黄色泪珠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同学们,我问大家:“他这个问题,你们谁能解答呢?”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没有人举手。突然,平时一向比较胆小的小王同学举手了,我让他起来回答,他站起来怯生生地说:“我在预习课文看课课通的时候,看到介绍说,松树的很多松脂都是水滴形的,样子很像泪珠,我想作者是看它们的形状很像,所以这样来比喻。”我一听,也有恍然大悟之感,的确是啊,水滴形的松脂,又是黄色的,的确很像黄色泪珠啊!我表扬小王同学爱读书,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乐滋滋地坐下了。
于是,我又问同学们:“刚才小王同学说的非常好,松脂是黄色的,又是水滴形的,形状和泪珠很像,所以作者把它比作了黄色泪珠,还有谁来谈谈你的看法?”又有平时爱动脑筋的班长站起来说:“我觉得作者把松脂比作黄色泪珠,可能是老松树也在为两只小虫的悲惨命运哭泣吧!它们失去了自由,将永远地留在这滴松脂里了,多么可怜啊!”听到他这样一说,同学们纷纷点头,是啊,连老松树都好像在为两只小虫子哭泣呢,所以流下了黄色的泪珠,多么奇特但是又多么合理的解释!我不禁为他的发言叫好。看,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闪烁着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多么精彩!
思维的批判性核心在于质疑和挑战,而不是盲从和顺从。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在否定中创新,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提倡批判精神,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学会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讨论交流,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实质,揭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堂上,我们经常需要让学生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学生集思广益,思考就会更加深入,认知会更加深刻,促进思维的深刻性发展。
部编版三上第三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在牛肚子里旅行》,这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红头”不幸误入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做了一次惊险的“旅行”,最后侥幸逃脱,使学生懂得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在课文教完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思辨性问题让学生谈论交流,思辨红头脱险的原因,这个问题既是对全文的整体观照,也是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层次的过程。
师:在危急关头,青头到底靠什么救了红头?同桌讨论一下。
同桌讨论,师走下去倾听同桌讨论的内容
生1:青头靠自己的科学知识救了红头,他知道牛会反刍,所以在危急关头一点都不慌张,也不害怕。
生2:青头靠他的勇气救了红头。
师追问:他的勇气来源于什么?是什么给了他这么大的勇气?
生3:青头的勇气来源于他的同伴被吃进了牛肚子,同伴遇到了危险,他一定要把他救出来,所以他有了勇气。
师:谁能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全面地说一说青头到底是靠什么救了红头?
生4:友谊给了他勇气,知识给了他力量,他靠这两样救了红头。
师:说得非常好。
课堂上一片掌声
课堂上,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居然能说出这样富含哲理的话语,实在是令我也感到惊喜。事实证明,虽然中年级学生年龄小,但他们的思维并不幼稚、并不肤浅,我们不能小看学生的能力,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彼此借鉴,互相启发。
如果课堂上教师经常能提出一些富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就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了一颗小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通过观点的相互碰撞推动思维的发散与深入,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的深刻性。
三、启发想象,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有独特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用创造的眼光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具有独创性的思维训练内容,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下第八单元有一篇童话故事《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讲述了一位急性子顾客到慢性子裁缝店里做衣服,急性子顾客迫不及待地想要穿上新衣服,4天之内不断地变换要求,而慢性子裁缝却没有一点儿不耐烦,始终不慌不忙地回应。故事的结局妙趣横生,读来让人忍俊不禁。
我在研读文本时琢磨:如果裁缝和顾客的特点发生变化,变成了急性子裁缝碰到了慢性子顾客,那多有趣啊!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这不正好是一个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的点吗?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师:刚刚我们学完了这个有趣的故事,那么,假如两个人的特点发生了变化,裁缝变成了急性子,顾客却反而是慢性子了,急性子裁缝碰上了慢性子顾客了,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想一想,说一说。
生1:裁缝变成了急性子,他就会不停地催顾客,问顾客要做什么样的衣服,恨不得一个晚上就把衣服做出来。
生2:顾客变成了慢性子,顾客就一点也不着急了,说不定把衣服放在裁缝店里就不管了,从冬天可以放到夏天,任由裁缝急得上蹿下跳。
生3:急性子裁缝见慢性子顾客一直不来拿衣服,看着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夏天来了,心里火急火燎的,可能会自作主张帮顾客把冬天的棉袄改成春天的夹袄,再改成春装,最后改成短袖子。
生哈哈大笑
生4:慢性子顾客说不定把自己要做衣服的事情都忘了,留下急性子裁缝在店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怎么办才好。
课后,学生就以《急性子裁缝和慢性子顾客》写了一篇作文,想象奇特,语言幽默风趣。其中有一位同学写到:急性子裁缝总是等不到慢性子顾客的到来,天天站在门口等待。终于有一天他抓到了慢性子顾客,就把慢性子顾客强留在店里,不准他走,迅速做好了衣服,交给了慢性子顾客,这才允许慢性子顾客离开自己的店。文章把急性子裁缝写得活灵活现,读来让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中年级学生由于受水平、能力的限制,想象不够丰富,思维僵化,这就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独特的点,去诱发、引导学生大胆合理地展开想象,摆脱原来思维定势的束缚,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四、变换角度,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善于打破成规,从不同的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做到触类旁通。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来思考问题,倡导多向思维,不断提高思维的质量,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下第六单元有一篇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整堂课我都是带领学生站在宋庆龄的角度,感悟文本,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宋庆龄的诚实守信,感受到她虽然没能去到伯伯家看到鸽子,但是她信守了对小珍的承诺,就不后悔的心情。
在课尾,我让学生变换了一个角度,从小珍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我创设了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练习说话:“第二天,小珍遇到宋庆龄,得知她一直在家等自己,并没去伯伯家,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你做一回小珍,来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从宋庆龄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站在小珍的角度,揣摩小珍的内心,感受到小珍没有守约的后悔之情,探讨以后碰到这种事情的正确处理办法。这个问题情境,一下子就给了学生新鲜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他们积极投入,从小珍的视角述说着小珍的内心感受,也从侧面体会到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要让学生变换角度来思考问题,看待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切入,有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大有好处的。
五、链接生活,发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的广度和宽度,它表现为思路开阔,能从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观察和思考。课堂上,我们可以将课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勾连,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
四下第七单元23课是《黄继光》,这篇课文写的是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课的最后,我出示了这样一个话题:“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随风飘散在历史的天空,我们生活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和平年代,有没有英雄?需不需要英雄?需要怎样的英雄?”这个话题,将学生的思维从上甘岭战役引向了现实生活,学生在交流中明白,和平年代也有英雄,也需要英雄。和平年代的英雄,不再像黄继光那样要流血,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更加需要默默奉献的平凡英雄。比如抗击新冠病毒的白衣天使,保卫人民财产和生命安全的消防员,起早摸黑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他们都是平民英雄,未来美好社会,需要不同领域的平民英雄来创建。这样,从战斗英雄谈到平民英雄,谈到了不同时代的英雄和英雄精神,学生的视野更宽广了,思维更开阔了。
生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课堂上,教师要经常链接学生的生活,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引向更为广阔的世界,既能让学生广开言路,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哲学家黎鸣先生认为,逻辑理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不管是低中高年级,语文课堂都要承担起锤炼学生思维品质的重任。教师一定要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在课堂上通过各种途径,锤炼学生的思维品质,轻拢慢捻,在语文课堂上拨响这“最弱的一根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