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飘香,6 月 17 日下午,江阴市黄慧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围绕译林小学英语三年级下册 Unit8 Colours 开展了“聚焦新教材 共探新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紧扣新课标理念,以单元整体教学为研究载体,聚焦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探索新课标下单元整体教学的创新之路,切实推动学科核心素养落地,赋能小学英语教学专业发展。
课例展示
跨学科情境深浸润,匠心独运;多领域活动巧串联,素养全育。
工作室成员闻敏老师执教 Unit8 Colours 第二课时 Story time。闻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进入科技馆共同探索变色龙变色的故事,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颜色探究之旅。同时巧妙借助 AI 智能工具,生成跨学科知识融合视频,对变色龙的变化原理进行科普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对颜色的认知。整节课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性问题链 Who is the little friend?What colour does the chameleon change?Why do chameleons change colours?How do the chameleons change colours?促进学生探究理解和运用迁移,用学科融合的“趣”味来呈现本课时的主题意义We explore colours well。
单元规划
多维度目标精架构,初心如磐;跨领域内容巧整合,实践笃行。
【单元整体分析】工作室成员陶宇洁老师进行了 Unit8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析,立足英语新课标导向,构建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框架。通过创设真实语境、设计进阶任务、实施形成性评价等策略,探索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协同发展的实践路径。本单元以“颜色 ”为主题,属于“人与自我”主题范畴,涉及“身边的事物与环境”子主题。以“我”为视角,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观察和认识身边的颜色,感受世界的多彩与神奇。陶老师通过“目标锚定-路径贯通-评价保障”的系统设计,形成“设计-实施-评估-改进”的闭环机制,使跨学科学习从“学科拼盘”走向“素养熔炉”,真正实现学科育人价值的深度转化。
刘文婷老师呈现第一课时 Lead-in & Cartoon time 的教学设计。刘老师以单元核心Big question“What colourful things are around us? ” 为引领,将三个版块内容进行扩展整合,巧妙融合Colourful things in the park这一情境,串联听、说、读、演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知颜色之美,最后达成目标We know colours well。
闻敏老师的第二课时 Story time 通过学生在科技馆观察并讨论变色龙变色过程的故事,继续回应Big question,再次呈现单元核心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和认识身边事物的颜色,从谈论不同颜色到谈论事物的变色现象,并举一反三谈论周围更多会变色的事物,进一步探究单元主题意义,最后达成目标We explore colours well。
第三课时 Wrap-up time 由鄂燕老师呈现。本节课以“颜色”为锚点,通过创设参观“线上3D艺术馆”情景,“制作版画介绍卡 ”的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了语文、科学、美术、劳动实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将语言学习转化为探究颜色科学、体验艺术创作、解码文化符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全程融入式的评价方式,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与评价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三者高度协同一致,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最终达成本课时目标We enjoy colours well。
导师引领
前瞻性策略详指引,拨云见日;细视角问题深剖析,砥砺深耕。
工作室导师黄慧校长以深度研修视角为教研活动作总结引领。黄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出三大核心主张:
一、构建“三力融合”教师成长模型。强调研究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需以学习力为根基,将教学感悟转化为实践创新,通过课堂实践提炼经验形成科研成果。
二、确立“双维贯通”教学设计原则。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提出需把握两大关键:在目标维度上,以产品化成果为导向设计项目任务,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在实施维度上,建立“课内导引—课外探究—课内深化”的循环模式,强调探究与语言学习自然融合。
三、践行“以生为本”课堂转型路径。指出教学需立足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以真实问题激活学习内驱力。强调教师需保持专业好奇心,以“终生学习者”姿态更新知识储备,方能在教学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精准指导。
最后,黄校寄语全体教师,要树立“教研相长”发展观,在“做中学、研中思”的实践中,持续提升文本解读力、学情分析力和教学创新力,使每一堂课都成为核心素养落地的生长点,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课堂教学变革的双向赋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