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江阴市张蕾名师工作室第10次研修活动 2025-08-26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10月25日,无锡市黄雷名师工作室,以“丰富教学理念”视域下的深度学习研究、基于学生社团的地球科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为主题,和江阴市张蕾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锡山区查桥中学展开了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教研活动由查桥中学的姚丹烨老师和江阴初级中学的陈雪琴老师开展同课异构,课题为《多变的天气》,然后由工作室成员谈对两节课的理解,最后由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教研员张蕾和江苏省天一中学的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黄雷老师开展评课讲座。
课例展示


查桥中学的姚丹烨老师以四个学生活动展开教学。首先列举一些天气和气候表述的差异,让学生深刻体悟天气的多变性和天气状况多样性的特征;接着学生动手搭建方向标模型,具身体验风向标和地图上风向符号的不同之处;最后列举天气和我们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悟做好天气准确预报的重要性和致敬气象工作者的精神品质。


江阴初级中学的陈雪琴老师以当下的热点事件——杭州亚运会的召开为情境载体,从亚运会开幕式——户外比赛项目开展——亚运会闭幕式三个阶段讲解亚运会与天气之间的紧密联系。将学生分为马术组、射箭组、赛龙舟组、田径运动组和沙滩排球组五个小组,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让学生仿写赛事讲解稿,以此体悟天气对于室外体育的重要性。最后以数字火炬人的设计理念启发学生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课例点评


江苏省天一中学的杨益芳老师和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的孙怡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诚恳的评价。两位老师高度认可两节课的整体思路和学生活动的创设。一致认为两节课都重视了学生的切身体验,强调了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是目前“双新”背景下课堂教学方式如何转变的积极有益的尝试。同时两位老师也对课堂中一些细节的处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操作建议。


心得感悟

  王红霞老师


姚丹烨老师这节课用“天气初印象”、“天气话影响”、“天气准预报”三个主要环节将整节课串联起来,教学素材有些来源于姚老师的亲身实践,有些是富有趣味性的历史故事,都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不难看出姚老师平时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和善于积累地理素材的有心人。姚老师还设计了一个地理小实验,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制作风向标的拼装材料,该活动一下子将整节课的气氛调动了起来,学生在拼装风向标的过程中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互相协作,反复调试,沉浸在课堂之中。学生识别风向历来是个难点,而姚老师将风向的识别这个难点在地理实验中轻松的解决了,学生做中学,对于知识的掌握应当是十分深刻的,这也成了姚老师本节课最大的亮点。风向标的制作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地理小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将此方法迁移运用到其他地方去。

来自江阴初级中学的陈雪琴老师这节《多变的天气》,用实力展示了她高超的教学技能。她选择一个情境贯穿到底,先是利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和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导入新课,又选择了几项与天气密切相关的运动项目展开了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天气对运动的影响,内容源于生活,基于教材,又结合了时事热点。陈老师的课堂充满了各种学生喜爱的新鲜元素,比如将亚运会运动项目设计成“惊喜盲盒”,让学生分析这些项目和天气之间的关系,请小组代表上台发言,并拍摄成抖音,生成学生学习成果等。用这样新颖的方式不仅很好的渗透了知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利用地理视角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程阳老师 


姚丹烨老师的课堂逻辑性十分强,教学思路完整、清晰,姚老师首先从猜谜语引入天气,紧接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区别天气与气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姚老师多次通过视频播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展开,例如姚老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制作风的教具进而深入风向、风力大小的学习,既达成了知识、能力的提升,也无形中培育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此外,姚老师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经验为抓手落实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充分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陈雪琴老师的课堂教学材料十分丰富,课堂内容十分饱满,陈老师以杭州亚运会与天气的联系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课堂,陈老师整节课的设计十分新颖,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借以拆盲盒的游戏,邀请学生做一回天气播报员,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学习,进而达成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升、素养的落地。


王晶老师 


近日,非常有幸走进崭新而极富韵味的查桥中学,与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交流研讨。本次我们交流研讨的中心词汇是:深度学习。姚丹烨和陈雪琴两位老师围绕《多变的天气》一课进行同课异构。张蕾老师所做的题为《深度学习: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课堂教学变革》和黄雷老师所做的题为《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样态》的两场精彩讲座均围绕“深度学习”给予我学术理论上的思想冲击和课堂实践型的直观体验。我要向四位前辈和老师们道谢并致敬!

梳理活动过程中的收获,我对“深度学习”有以下领悟:

1、深度学习应为“境”深。陈雪琴老师这节课的设计完全对传统教法进行了重整,抓住亚运会这个重要的事件作为情境线索,一境到底。整堂课围绕精心挑选出的亚运会几个具体赛事,如马术、射箭、沙滩排球等,探究不同的天气状况对相应比赛的影响,在小组进行新闻播报稿的准备过程中,渗透对天气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最后各小组的新闻播报成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平台,充分突显地理核心素养中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育。

2、深度学习亦为“形”深。姚丹烨老师以有趣的猜谜活动作为课堂的开场,激发学生对天气的关注。通过聊“天”说“气”,引导学生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特点与差异。将“天气我认识”、“天气话影响”、“天气准预报”形成一条完整的学习线路。其中,风向标模型的制作成为本课学生实践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姚老师充分运用教具,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模型,反复实验,探究对风向风力的观察。模型实验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极大地帮助学生把握地理空间感,理解地理现象。

3、深度学习更为“情”深。在黄雷老师和张蕾老师两位地理教育教学专家的指导下,我深刻感受到:在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学习始于知识掌握,并在知识的过程重建中形成关键能力,在知识的意义中体悟养成必备品格,更生成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可以是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成长与进步的肯定,可以是对同伴互助的感恩,更是对知识学习的无限激情。

我以为,师生们一起沉浸、动态、互助,才是地理课堂最美的模样。

附件:

    • 阅读(93)
    上一篇: 江阴市张蕾名师工作室第9次研修活动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