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亚作文教学设计《美食记忆,烟火人间》【原创】 2025-08-27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已选用 资源内容:

美食记忆,烟火人间

学习目标

1.学会观察和参与生活中的美食制作过程。

2.学习多种技法写出食物背后的情味和深意。

情境任务


班级开展“美食记忆,烟火人间”食物寻访活动,小澄和小江围绕主题,搜寻具有特色的美食美文,感受文字的魅力;观察生活中的美食制作,学习描写的技巧;参与和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写出具有个性体验的文章。请你跟随他们参与活动。

学习体验

小澄阅读了下面几则写食物的文字材料,请你一起品读。

材料一:汪曾祺《家常酒菜》

(一)拌菠菜

①拌菠菜是北京大酒缸最便宜的酒菜。菠菜焯熟,切为寸段,加一勺芝麻酱、蒜汁,或要芥末,随意。过去(一九四八年以前)才三分钱一碟。现在北京的大酒缸已经没有了。 

②我做的拌菠菜稍为细致。菠菜洗净,去根,在开水锅中焯至八成熟(不可盖锅煮烂),捞出,过凉水,加一点盐,剁成菜泥,挤去菜汁,以手在盘中抟成宝塔状。先碎切香干(北方无香干,可以熏干代),如米粒大,泡好虾米,切姜末、青蒜末。香干末、虾米、姜末、青蒜末,手捏紧,分层堆在菠菜泥上,如宝塔顶。好酱油、香醋、小磨香油及少许味精在小碗中调好。菠菜上桌,将调料轻轻自塔顶淋下。吃时将宝塔推倒, 诸料拌匀。 这是我的家乡制拌枸杞头、拌荠菜的办法。北京枸杞头不入馔,荠菜不香。无可奈何,代以菠菜。亦佳。请馋酒客,不妨一试。

思考:说说作者是如何写拌菠菜的细致的?

按照制作的程序顺序,详细地记录每个步骤,内容清晰;

精选动词,如”“”“”“”“”“”“ 等等。

多采用短句,句式简洁、明快,让读者一目了然。    

(二)拌萝卜丝

①小红水萝卜,南方叫“杨花萝卜”,因为是杨花飘时上市的。洗净, 去根须,不可去皮。斜切成薄片,再切为细丝,愈细愈好。加少糖,略腌,即可装盘,轻红嫩白,颜色可爱。扬州有一种菊花,即叫萝卜丝。临吃,浇以三合油(酱油、醋、香油)。或加少量海蜇皮细丝同拌,尤佳。

②家乡童谣曰:“人之初,鼻涕拖,油炒饭,拌萝菠。可见其普遍。 

③若无小水萝卜,可以心里美或卫青代,但不如杨花萝卜细嫩。

思考:说说“拌萝卜丝”和“拌菠菜”比起来,还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写?

   引用家乡的童谣;将小红水萝卜和其他萝卜作比较,突出它的细嫩特点。                                                                               

小结:常用食物的描写方法:制作程序;色、香、味;融入引用、对比等写法。

材料二:《香椿》

①香椿芽刚冒上来的时候,是暗红色,仿佛可以看见一股地液喷上来,把每片嫩叶都充了血。

②每次回屏东娘家,我总要摘一大抱香椿芽回来,孩子们都不在家,老爸老妈坐对四棵前后院的香椿,当然是来不及吃的。

③记忆里妈妈不种什么树,七个孩子已经够排成一列树栽子了,她总是说“都发了人了,就发不了树啦!”可是现在,大家都走了,爸妈倒是弄了前前后后满庭的花,满庭的树。

④我踮起脚来,摘那最高的尖芽。

⑤为什么,椿树是传统文学里被看作一种象征父亲的树。】对我而言,椿树是父亲,椿树也是母亲,而我是站在树下摘树芽的小孩。那样坦然的摘着,那样心安理得的摘,仿佛做一棵香椿树就该给出这些嫩芽似的。

⑥不知年复一年我摘取,年复一年,那棵树给予。

【乙】我的手指已习惯于接触那柔软潮湿的初生叶子的感觉,那种攀摘令人惊讶浩叹,那不胜柔弱的嫩芽上竟仍把得出大地的脉动,所有的树都是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而香椿芽,是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

⑧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支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我撇下树回头走了,那树的伤痕上也自己努力结了疤,并且再长新芽,以供我下次攀摘。

⑨我把树芽带回去,放在冰箱里,不时取出几枝,切碎,和蛋,炒得喷香的放在餐桌上,我的丈夫和孩子争着嚷着炒得太少了。

【丙】我把香椿挟进嘴里,急急地品味那奇异的芳烈的气味,世界仿佛一刹时凝止下来,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尘世欢乐之后仍然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我觉得我是能说的。

⑪“太完美了,让时间在这一瞬间停止吧!”

⑫不纯是为了那树芽的美味,而是为了那背后种种因缘,岛上最南端的小城,城里的老宅,老宅的故园,园中的树,象征父亲也象征母亲的树。

⑬万物于人原来可以如此亲和的。吃,原来也可以像宗教一般庄严肃穆的。

思考1:请从甲、乙、丙三个句子中选择一句,说说你觉得作者的语言有什么独特之处?

【甲】  关联传统文学,写出香椿与人的密切关联。                                               

【乙】  从香椿芽的角度来写,把得出写出嫩芽和土地的紧密性;将树比作大地单向而流的血管,将香椿芽比作大地最细致的微血管,形象地突出嫩芽的生命力。                      

【丙】   吃香椿的感受,引经据典浮士德的魔鬼给予的种种欢乐之后仍迟迟说不出口的那句话,写出了香椿带给我的奇异的芳烈味道。                                                                                   

思考2:这篇文章写除了写香椿的食物味道,还突出了作者对食物什么样的思考?

香椿代表家乡的味道、亲情的味道;树木和人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吃,是一件庄严肃穆的事情。  

既有浓浓的情味,又有深刻的哲思。                                                                                                                                                                               

梳理、归纳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早餐中国》等美食记录片的推广,随着人们在丰富物质生活中的精神追求,烟火气息、人间滋味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美学。作文中,如何写出烟火气息,如何描绘人间滋味,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一)人和美食

美食和人之间会发生许多故事,一个人做美食、吃美食,两个人彼此赠与美食等等。首先,描写食物的形、色、香、味,食物的典故和历史等。然后,想一想和美食有关的人有许多,亲朋好友、陌生店主,都会与美食有关。一个打动你的食物,必定有和它相关的人和事打动你。选择打动你的一种食物,描写和这个食物有关的人的故事,你的笔下会出现动人亲情,深厚友谊,陌生关怀等等。借“吃”说人,这是质朴的,也是温暖的,是真诚的,也是生活的。当我们用一双富有情趣的眼睛看食物,我们就会赋予食物以人的性格、情态、灵性。描写食物时,我们可以添加拟人修辞和颜色词,可以描摹食物的声音、吃的过程、吃的感觉等等。

(二)美和哲思

食物本身带给人美的外表感受,入口的滋味感受,都可能会让人久久难忘。更难忘的,还有食物背后蕴藏的生活哲学力量。根据《红楼梦》中对食物的研究,有人专门写了一本红楼的食谱,而这些食物带给人的美学意义和哲思力量,显然是丰富而厚重的。冬天的火锅,给人什么启示?无论在多冷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感受热气腾腾的生活。这就是美食带来的哲思。从哲思的角度去体会,从美食里看生活,人间又是一种独特的滋味。美食的味道,也是自然的味道,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生活的味道。这些味道融入到时光中,让每一个食物都有了独特的标签。有时候,我们吃的是食物,但更是习惯,是承载着我们童年你的记忆、亲情的温暖,家乡的风俗或者生活的感悟。

(三)风土人情

    食物总是带着地方特色,一个地方的食物有一个地方的特点。江南人的风俗对应着江南人的食物,例如夏至要吃馄饨,清明要吃青团,春天的槐花饼,长江的三鲜,夏天的水蜜桃,都是地方的美食,也体现出地方的风土人情。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来写,同样能写出一种独特的味道。

推荐阅读:林洪《山家清供》、袁枚《随园食单》、周作人《知堂谈吃》、汪曾祺《四方食事》

实时演练

【真题回顾】

“滋味”出自《吕氏春秋·适音》“口之情欲滋味”,本意是指美味,味道,还比喻为某种感受。人间滋味,既可以描写某种食物带给人的味觉感受,还可以通过这一味觉感受传达人的心灵感受。

请以《滋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小试牛刀】

小澄读到了学长写的优秀作文,请你一起参与到写作过程中来。

                                  滋味

①容颜会老去,岁月不会停。清明时节,青团飘香。水气氤氲,那是我家的春天食光。

②清明一至,外婆便忙活起来了。揉面,炒馅,什么都要自己动手。清明时节,细雨的迷蒙,初春的气息,仿佛在我家更加浓郁。

③艾草的清香在厨房里弥漫开来,草叶的清香将书房里的我勾了出去。外婆正弓着背,手臂一上一下,使劲地和着糯米粉。

④她右手接着使劲,左手端碗倒入艾草汁。面团渐渐染上草绿色,与窗外春色融为一体。

⑤我深嗅了一口,艾草芬芳,像是忽地抚平了我躁动不安的心。小雨刚停,泥土的气息卷着草叶的味道袭来。三者交织,构成了我家清春天特有的嗅觉记忆。

⑥外婆将光滑的面团揪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摆在桌案上。浑圆的小球静静躺着,与袁枚在《随园食单》中的记录竟别无不同。我惊叹于外婆手下的魔力,将千百年前的节日与眼下联结起来,在记忆的河流中闪光。

⑦“外婆,这青团是谁教您包的呀?”外婆端出一盆豆沙,我不禁好奇。“当然是我妈咯,我们从小就在清明吃青团,一直说‘要清清白白做人’。”外婆循循道来,手上功夫却一刻未停。她将面团的中间

扁,    入一勺豆沙,   起缺口,在手心中     圆。一个小巧的青团诞生于外婆手上。

⑧一个个,一排排,清明的气氛在整整齐齐的青团中显得更加浓郁,这是我家的春天最熟悉的景象。

⑨“外婆,我也来包一个?”外婆笑了起来,向后退了两步,把位置让给了我。我学着外婆的样子,一步步仔细地模仿着,可出的成品却大相径庭。外婆笑得眉眼弯弯,脸上的皱纹都堆积在一起,开怀极了,这是我家的春天最温暖的印象。

⑩“行了行了,上锅蒸吧。”外婆将青团们移入锅中。“你那丑青团等会儿自己吃哦。”

⑪阳光透过玻璃窗,如片片碎金般洒进厨房,在外婆身上灵动的跳跃着。白气从锅盖的缝隙中向上飘起,带着艾叶芬芳,钻入我的鼻腔,沁进我的血液。

“开吃吧!”外婆端出青团,我与表弟早已忍不住了,捏着一个便往嘴里送,温热的青团仿佛还带走了外婆手上的余温,驱散了初春的料峭寒意。轻咬一口,豆沙的绵甜与面皮的清淡糅合得恰到好处。这是我家的春天最甜蜜的味道。

我家的春天时光,平平淡淡,却散发着迷人的清香;                                         

                                                                                          

⑭淡雅清香,温暖甜蜜,这是我家的春天的味道。

  练习 1.请你将第7小节的空格处填写一个动词,让制作过程更加具体、完整。

她将面团的中间按扁,舀入一勺豆沙,捏起缺口,在手心中搓圆。

练习2.请你给第13小节续写两组句子,形成排比句。

清清白白,没有波澜,却闪着青绿色的光芒;

甜蜜温暖,媲美万家,却传递了独特的芬芳。


总结反思




迁移提高

(一)写好食物类题材,重在描写食物,下面提供一些写作关键词和构思视角激发大家灵感。

【第一层级:积累词汇】

食物颜色词:红彤彤,黑乎乎,绿油油、金灿灿、亮晶晶,黄澄澄、蓝晶晶、白皑皑、黑黝黝、白花花、白茫茫、金黄金黄、火红火红、鲜红鲜红、花花绿绿、绿油油、黄灿灿、乌漆嘛黑、碧绿碧绿、青紫青紫、乌黑乌黑、湛蓝湛蓝等;

食物味道词:酸、甜、苦、辣、咸、滑、鲜、香、嫩等;

饮食方式词:舔、咬、啃、嚼、吞、吸、秒杀、吧唧吧唧(吃肉)、咕咚咕咚、西里呼噜(快速吃饭)、哧溜哧溜(吸面条)、咔嚓咔嚓等;

饮食过程词:撕开、剥开、捏起、塞进、完爆拿起等;

饮食感受词:迸裂、溢出、柔绵、爽滑、醇厚、嚼劲、包裹、嘎嘣、窒息、肥而不腻、恰到好处、打开新世界等;

凝结情感:蕴含着回忆和乡愁;对做美食的人、家乡的赞美、怀念;乡情等。

【第二层级:写作构思】

选材:在味蕾上寻找时光的褶皱

味觉密码:选择有独特气味的食物(如花椒的辛香、桂皮的暖甜),让气味成为打开记忆的钥匙。例如写外婆的米酒,可从酒曲发酵时穿透整条巷子的酸甜气息切入。

时空坐标:将食物定位在特定场景(凌晨五点的早餐铺、黄昏的校门口烤红薯车),用环境细节构建记忆舞台。如描写寒冬深夜的馄饨摊,白炽灯在雾气中晕开光晕,铁勺碰瓷碗的叮当声。

人物剪影:聚焦与食物相关的手部特写(爷爷布满老茧的揉面手、妈妈切土豆时翻飞的银刀),通过动态细节传递情感。例如奶奶包粽子时,青筋凸起的手将粽叶折成完美的三角。

写法:让文字飘出香气

视觉通感:冰糖在铁锅里跳着琥珀色的圆舞曲

听觉通感:腌菜坛子咕咚吞下春天的秘密

触觉通感:刚出锅的麻团在掌心滚着烫人的撒娇

时间蒙太奇:在食物制作过程中穿插记忆闪回。如和面时面粉飞扬,恍若看见童年时在面缸旁偷捏面团被母亲轻打的场景。

意象循环:让某个意象贯穿全文。如以"青花瓷碗"为线索,写三代人用它盛装不同的食物与故事。

主题升华:炊烟里的中国诗学

解构仪式感:挖掘日常饮食中的文化密码。如立夏的乌米饭要用南烛叶染黑,隐喻驱邪纳吉的古老智慧。

寻找平民史诗:在街巷食肆中发现时代印记。比如老茶馆里茶客们用长嘴铜壶续水时,壶嘴划出的弧线里藏着消失的慢时光。

建构情感宇宙:让食物成为情感容器。生病时的红糖姜茶凝结着焦虑与关爱,高考前塞进书包的茶叶蛋沉淀着欲言又止的期待。

(二)请你构思自己的素材,根据提示的角度进行选择、填充。

滋味写作构思卡

食物名称

相关人物

“我”和                     

食物模样

形:                                                                    

色:                                                                                                          

制作过程

动作:                                                                    

饮食过程

视觉、味觉:                                                                  

心理感受

                                                                         

相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