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江阴初级中学 徐心怡
一、导入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你们认识他吗?
(出示PPT:汪曾祺图片、作品截图)
生:汪曾祺。
师:你了解他吗?
生:他是知名作家。
师:没错,他写了非常多的作品,你看老师这还是截选的一部分啊。
生:他是江苏高邮人。
师:是我们的老乡。
生:是我们的南菁校友。
师:真羡慕你能跟汪老先生成为校友。这不,既为校友,老师一早就收到了由“汪曾祺纪念馆云端展厅”项目组发来的一封特别的邀请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PPT:
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开学之际,亲临纪念馆现场对于很多人来说已成奢望,于是我们决定将书籍互动展厅搬到线上。为汪曾祺纪念馆“第二故乡”系列,设计以“静听昆明沉沉雨”为主题的云端展厅,让广大读者安心学习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地品味汪老笔下的“诗与故乡”。特邀你们来参加以下活动。
汪曾祺纪念馆云端展厅项目组
2023年9月12日)
师: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任务,幻化成一滴雨,去追溯汪老的足迹,走进他的散文《昆明的雨》。一起群力群策,打造出一个独具韵味的云端展厅。
(出示PPT:《昆明的雨》汪曾祺
板书:昆明的雨)
二、任务一:巧手绘插图
师:首先,需要我们为这一云端展厅拟一副标题。“一个 的雨季”。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文章告诉我。
(出示PPT:一个 的雨季。)
生: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季。
师:很好,你一眼就读到了文章的核心。
生:我觉得昆明的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师:很舒服,那还有其他形容词吗?
生:一个浓绿的雨季。
师:你关注到了昆明雨季的色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句话。
(出示PPT:一个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雨季)
师生:“一个明亮的、丰满的 、使人动情的雨季。”
师:一个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雨季,真是让人难忘。我们的云端展厅需要插画,你会在文中选择哪些景物或画面作为插画,并给他们拟个简洁的名字。在这老师给到大家一个例子,剩下的交由你们。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标注在相应的段落旁边。
(出示PPT:
任务一:巧手绘插图
跳读课文,划出关键信息。
思考:围绕“静听昆明沉沉雨”这一主题,你将给云展厅绘制哪些插图?
并试着给这些插图拟个名字。
倒挂仙人掌开黄花图
……
我与好友雨下小酌图)
生:苗族女孩吆喝卖杨梅图。
师:好一个可爱的苗族女孩,你关注到了女孩的情态。
生:各类菌子美食图鉴。
师:好想真的去尝一尝呀。
生:房东母女摘缅桂花图。
师:不错,你们写的跟老师大致一样,看来我们真的是心有灵犀!
(出示PPT:
倒挂仙人掌开黄花图
多类菌色香味各异图
苗族女孩叫卖杨梅图
母女摘缅桂花送客图
我与好友雨下小酌图)
师:好啊,这篇散文选取了各种各样的景物人事来写。
(板书:景物人事)
师:到这儿,我感觉咱们这云端展厅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如果要给这个云展厅定制一个页面背景图,你们有什么好的设想?
生:我觉得可以以雨为背景,制造朦胧的感觉。
生:也可以是淡绿、淡黄或是灰色的色调。
师:这些景物人事都是在雨的笼罩下的,有了雨的滋润,昆明的景物人事才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
三、任务二:妙语品味道
师:我们的云端展厅光有这些插图还不够,一般在插图旁边是不是还有一个小小的二维码,一扫就会得到一段相关音频,所以我们势必还得邀请一些胆大自信的朗读者吧!下边我想请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自由朗读6-9小节。
(出示PPT:
任务二:妙语品味道
四人一小组,用朗读的方式将你最喜欢的画面文字推荐给展厅浏览者,说说推荐理由。)
师:在此,老师请到了一位展厅志愿者,为我们录制了一段,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播放音频:“卖杨梅!”)
师:那特有的民族服饰,那娇俏的声音,成为雨季中的昆明独特的风味。
(板书:风味)
师:接下来就请各位胆大自信的朗读者行动起来吧!
生:我最喜欢多类菌色香味各异图中的这句话“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那请你注意标点,一字一顿,读出好吃的感觉。
生: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师:啊,很好吃!
生:我也喜欢这幅画,我喜欢这一句“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
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一点功夫,把草茎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请小组其他同学评读。你可以读出这样惊讶的感觉吗?如果要在这两句话前面各加一个感叹词,表达作者情感,你会加什么?
(出示PPT:
昆明雨季的菌子
分别在两个句子开头添加叹词,读出情感
( )这种东西也能吃?!
( )这东西这么好吃?!)
生:我会加“咦”,表达作者对这种东西的疑惑。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生:后一句我会加“啊”,读出吃过之后作者对它的惊叹。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非常棒!下面我们去掉这两个感叹词,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惊讶、惊叹的感觉。我们女生读第一句,吃字语调上扬,男生读第二句“这么”重读,老师给大家读旁白,准备好哈。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
女生:这东西也能吃(上扬)?!
师: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
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一点功夫,把草茎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
男生: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这干巴菌果然有意思,颜值低味道好,极具滋味。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平白如话,平淡自然就是他的语言风格。
(板书:滋味)
(出示PPT:
于平白如话,平淡自然的语言中读出滋味)
师:有没有同学特别喜欢缅桂花这幅图的呀?你来。
生:我最喜欢这一段“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子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花长得很茂盛,比家乡的白兰高大。
师:听得老师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
生:“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他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我觉得缅桂花很香。
师:有历史,有香味。
生:我最喜欢这一句,“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师:读得老师的心也软软的。那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呢?一起看向大屏幕,请同学来读。你读出些什么了吗?
(出示PPT:
昆明雨季的缅桂花
“她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
生:读出来了房东母女的热情,他们都是善良的人。
生:读出来了人与人之间浓浓的人情味。
师:邻里的温情、房东母女的善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让昆明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情味儿。
(出示PPT: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师:最后,老师想把雨下小酌图中的诗也录进去。齐读。
生: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师:你们读到些什么呢?请自由读一读诗歌和其他相关句子。
生:读到了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的鸡。
师:这样子状态的鸡在干什么?
生:睡觉。
师:那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静谧美好。
生:我还读到了汪老和德熙在小酒馆中喝酒。
师:我补充一下,德熙他以前是物理系的,后来因为特别喜欢文学,他就转到了文学系,有一天他觉得汪曾祺先生的心情特别不好,于是德熙就把自己的物理书全部卖掉了来请他吃饭,带他去喝酒,你想在那个年代,缺衣短食的,他选择把物理书卖掉,所以让汪曾祺忘不掉的是什么啊?
生:同学情谊。
师:难忘深厚的同学情。德熙还是苏州人,是汪曾祺的同乡,一起喝酒,能聊点什么呢?包括文中说“我们走不了了”不单单是因为雨,还有当时的时局因素也让我们走不了了,我们无法回去,不单单回不去昆明的家,更回不去的是自己的故乡。所以这是。
生:思乡之情。
师:对,是共同的、淡淡的、无奈的思乡情。
(板书:情味)
师:汪老说过,“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儿,自然一点儿,家常一点儿。”所以汪老的语言风格如话家常,淡而有味。
(出示PPT: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儿,自然一点儿,家常一点儿。”
——汪曾祺)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所有的画面中都有一样东西缺一不可,雨中除了景,除了人,还有什么。
生:还有情。
师:先生写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雨中之情,如话家常。
四、任务三:追忆思情深
师: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项目组有了插画、有了录音朗读,我们的云端展厅关注度可越来越高啦。云展厅设置了一个“心声留言区”,请你在其中留言。可以是对人,比如房东、汪曾祺;可以是对景,雨或者缅桂花等;可以是对城;也可以是对生活。请同学们拿起笔,写在我们书的空白处。
(出示PPT:
任务三:追忆思情深
请你在“心声留言区”留言
可以是对人(房东、汪曾祺……)
可以是对景(雨、缅桂花……)
可以是对城
也可以是对生活)
生:我想对房东母女说,你们的善良打开了人与人交流的桥梁,温暖了客居他乡人们的心。
生:我想对昆明的雨说,有机会一定想亲自去感受一下。
师:一定会有机会。
生:我想对汪曾祺说,你的文字治愈了低谷时期的我,他乡亦是故乡,人间有味也有情。
生:我想留言:汪老你的文字淡而有味,温暖人心。
师:王安忆说过一句话,“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出示PPT:
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着深情的。)
师:同学们啊,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动荡,幼时生母去世,青年时期战乱。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时的昆明作为抗战后方,承担着接运滇缅公路运来的物资支援抗战,以及为全国避难流落而来的人们提供暂时安宁的环境等多重任务。
(出示PPT:
汪曾祺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动荡,幼时生母去世,青年时期战乱。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当时的昆明作为抗战后方,承担着接运滇缅公路运来的物资支援抗战,以及为全国避难流落而来的人们提供暂时安宁的环境等多重任务。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和昆明生活了7年,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在昆明他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结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开始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结识了后来与他相知相爱的施松卿。对于有着强烈家乡情结的作者来说,昆明无异于是他的第二故乡。)
师:了解了他的生平经历,你此时想在云展厅留言区写下什么?
生:战乱的纷争没有压倒你,生活的困境没有打退你,你依旧与学习相伴,与文字相伴,我想你一定是内心温柔善良的人啊。
师:这是一个用文字记录人间烟火的可爱的人。
生:是一个值得人敬佩的汪老。
师:是一个历经磨难而心存美好的人。同学们从文字中读到了汪老的形象。我想用汪老的一段文字送给大家。
(出示PPT:
一个人,总应该用自己的工作,使这个世界更美好一些,给这个世界增加一点好的东西。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汪曾祺)
五、总结
师:这就是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中国的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老先生的文字,他用有温度的文字记录生活的美好,如空谷清音,抚动凡人心。激励我们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怀美好,充满信心。最后我们读出想念的情感。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声音读出对昆明雨季的想念和深深的眷恋。
(出示PPT:
我想念昆明的雨)
生:我想念昆明的雨。我想念昆明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