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萍《小圣施威降大圣》教学实录【原创】 2025-08-27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 资源年级:七年级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

小圣施威降大圣

——教学实录及反思

周莉萍

【教学目标】

1.梳理情节,体会想象之奇

2.探究人物,品析人物之趣

3.撰写片段,运用想象之法


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历史如此,武侠如此,神魔世界亦如此。初一年级开展“读西游名著,观神仙打架”的阅读分享活动,在分享交流会上,同学们对神仙妖魔的“超能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精读第六回的节选《小圣施威降大圣》。


任务一:体会想象之“奇”

师:读读题目:小圣是谁?大圣是谁?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孙悟空大闹天宫后,二郎神奉命捉拿孙悟空,两人斗法,最终孙悟空被擒。

师:这位同学在概括时,准确说出了人物、事件以及前因后果。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圈划处二圣斗法时的所变之物。

话说二郎神和孙悟空变做法天象地的规模争斗时,孙悟空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收了法象,只好败走。又逢梅山六兄弟挡住了道路……孙悟空在(      )地方变成(       ),二郎神变为(       )应战。(绘声绘色讲故事,评价引导时点拨“想象”)

屏显:


师:同学们看书很仔细,准确填写出了地点和所变之物。这场斗法有什么特点?

生:一物降一物:二郎神所变之物都能克制住孙悟空所变之物。

生:运用超能力:变化之术;天眼(二郎神);隐身术(孙悟空)

生:变化多且快:变成之物种类繁多,有物、庙、神

生:激烈、紧张

师:是的。这是一场激烈而紧张的争斗。他们都有“变化之术”,争斗的所变之物从动物到静物到人物,这场超能力的对决,充满想象、惊心动魄、精彩纷呈。


任务二:品析人物之“趣”

师:小圣大圣,一神一猴,到底谁的能力更强?老师选择了“装备”团队“”洞察“心态”“变术”这5个角度,你们也可以自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讨论交流:小圣大圣谁的能力更强?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屏显:

小贴士:

1.结合图表提示的角度(自选角度)进行比较,定点连线画图,最外围代表能力最强等级,最内层为最低等级。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分享交流。每个小组可以选择2-3个角度展开比较。

3.汇报形式:

1)一人汇总交流结果

2)一人汇总分析过程

3)小组选择能表现人物形象的语段进行朗读展示。               


生:我们组从装备值的角度讲。我们认为孙悟空弱,他的武器只有金箍棒,而二郎神不仅有哮天犬,还有太上老君的金刚琢、李天王的照妖镜等。

生:我们组从团队力的角度讲。我们从文本中发现,孙悟空始终是单打独斗,所以孙悟空的团队力比较弱。我们组一致认为二郎的团队力强,他带领了天兵天将出战。文中出现的有梅山六兄弟、李天王、哪吒、四大天王等。

师:是的,二郎神的背后有团队的协助。你们不仅读到了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师:哪一组来读一读变成鱼儿、鱼鹰儿的那一段,同学们思考这一段,谁更强呢?

生:我们组认为孙悟空强。理由有2点。(1)孙悟空能发现二郎神变作鱼鹰儿就是二郎神,他更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2)孙悟空在灌江口面对二郎神的劈脸就砍的攻打,马上能应对。

生:我们组认为二郎神强。我们认为二郎神更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二郎神总能发现孙悟空的破绽(发现鱼儿和土地庙)

师:也就是,孙悟空和二郎神的洞察力都很强。

生:我们组从变身力的角度进行阐述。我们组认为孙悟空弱,理由有3点。(1)孙悟空所变之物总被识破,比如孙悟空变土地庙那一段。(2)孙悟空变中总有漏洞(3)孙悟空一直处于逃的状态。而二郎神的变身力很强,二郎神总能克制孙悟空所变之物。

师:二郎神一直变到结束了吗?为什么?

生:没有一直变。因为文中提到了花鸨,它是古时最为低贱的动物。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孙悟空变成土地庙的这一段,读出了猴子的顽皮和二郎神的威严。

师:我们一起看屏幕,林峰在《西游说禅》中怎么说。

屏显:

天地万物,就是要让你不完美,孙悟空的第一个不完美,就是自高自大,过于自负,目中无人,所以没办法随心所欲,只能将尾巴变成的旗竿竖立在“孙猴庙”的庙后。只有等到孙悟空认识到位了,才能将旗竿倒过来。——林峰《西游说禅》

师:心态方面呢?

生:我们组认为在心态方面,孙悟空弱。因为孙悟空遇事很慌张,文章中有3处,请大家跟我一起看。(1)大圣忽见本营中妖猴惊散,自觉心慌;(2)面对梅山六兄弟的挡道,慌了手脚;(3)变作土地庙时,大圣听得心惊。而二郎神的内心一直很强大。(1)二郎神圆睁凤目观看,变做饿鹰儿(收、撇、卸、抖、扑),这几个动作显示出二郎神很沉稳。(2)发现了土地庙破绽,笑道(是这猢狲了……)这句话也显示出二郎神很沉稳从容。

师:从综合实力来看,孙悟空的实力要略逊于二郎神的实力。小圣施威降住了大圣。超能力的比拼,不仅是本领技法的比拼,更是综合实力的比拼。

师: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读一读刚刚同学们分享的几处精彩之处,注意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屏显:

小圣:这猢狲必然下水去也,定变作鱼虾之类,等我再变变拿他。(自信沉稳)

小圣:他怎么见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变的。(自信沉稳)

小圣:是这猢狲了!断是这畜生弄喧!等我掣拳先捣窗棂,后踢门扇!(自信威严)

师: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 ——袁于令(明)

作者用丰富的想象给我们呈现了两位多变形战神,他们虽是想象中的人物,但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又有着真实的人的动作、心理、情态,他们既是想象中的神,又是真实生活中的人。


任务三:运用想象之“法”

师: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部分有这样的一句话:想象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借着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出示教材单元导语图片)作者吴承恩用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想象之奇,人物之趣。下面我们也来学一学吴承恩的笔法,补写斗法画面。

屏显:展开想象,对照评价量表,补写斗法画面

旁白:却说那大圣已至灌江口,摇身一变,变作二郎爷爷的模样,按下云头,径入庙里。鬼判不能相认,一个个磕头迎接。大圣坐中间,点查香火,

大圣暗想:                                   :见李虎拜还的三牲,张龙许下的保福,赵甲求子的文书,钱丙告病的良愿。正看处,有人报:“又一个爷爷来了。”

真君:“有个什么齐天大圣,才来这里否?”

众鬼判:“不曾见什么大圣,只有一个爷爷在里面查点哩。”

旁白:真君撞进门。

大圣见了,心想:                                                  

大圣现出本相道:“郎君不消嚷,庙宇已姓孙了。”

真君(神态、动作)(    )道:“                                           。”

旁白:这真君即举三尖两刃神锋,劈脸就砍。那猴王使个身法,让过神锋,掣出那绣花针儿,幌一幌,碗来粗细,赶到前,对面相还。两个嚷嚷闹闹,打出庙门,半雾半云,且行且战,复打到花果山,慌得那四大天王等众提防愈紧 。

师:请同学们对照评价量表,进行分享交流。

屏显:

评价量表

想象的内容符合故事情节

       

想象的内容符合人物形象

       

师:你们在填写对话时发现了什么?

生:称呼发生了变化。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

生:我们在补写对话的时候发现了一个语言特点,孙悟空比较好玩有趣,二郎神说的话比较庄重。

师:是的,我们把这样的语言称为:一庄一谐。

屏显: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师:林语堂老先生评论“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代表了人类精神中最顽皮的部分。此时的孙悟空,还只是一只猴子,但随着一场又一场的磨难来临,孙悟空也在成长,它和二郎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第63回中,当在祭赛国遇到九头虫时,孙悟空请来了二郎神帮忙。不打不相识,英雄惜英雄,二圣从一猴一神的对立面变为了患难互助的兄弟。孙悟空也最终由自封的“齐天大圣”蜕变为天庭封赏的名副其实的“斗战胜佛”。


【教学反思】

以“奇趣”为径,探想象之妙

一、目标达成:紧扣“想象”,层层递进

本节课围绕“想象之奇”“人物之趣”“写作之法”三个目标展开,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学生在梳理斗法情节时,能快速捕捉“一物降一物”的想象逻辑,并通过图表对比分析人物能力,体现了对“奇”的感知。但在“品析人物之趣”环节,部分学生仅停留在表面(如“谁更强”的争论),未能深入挖掘孙悟空“顽皮自负”与二郎神“沉稳威严”的性格反差。若增加对人物语言、动作的细节品读(如孙悟空变庙时“尾巴变旗杆”的滑稽),可能更易触发学生对“趣”的理解。 

二、学生活动:合作有亮点,生成待深化

小组讨论环节设计新颖,尤其是“能力雷达图”的绘制,激发了学生的比较思维。学生能从“装备”“团队”“心态”等角度分析,但部分小组的结论趋同(如普遍认为二郎神更强),缺乏辩证思考。教师需进一步引导:孙悟空虽败,但其“随机应变”和“不服输”的精神是否也是一种“强”?此外,补写斗法对话时,学生能注意到“一庄一谐”的语言风格,但想象内容稍显套路(如大圣“得意”、真君“怒斥”)。若能结合原著中孙悟空的“狡黠”与二郎神的“傲气”,或能写出更鲜活的对话。 

三、改进方向:从“技法”到“思维”的跨越

本节课的写作任务聚焦“想象符合情节与人物”,但评价量表较笼统,可细化标准(如“是否体现人物性格成长”“是否呼应前文伏笔”)。此外,对“想象”的迁移可更开放:比如让学生设计“现代版斗法”(如孙悟空变无人机、二郎神用雷达追踪),既能检验对原著逻辑的理解,又能培养创新思维。最后,可链接单元导语中的“超越自身局限”,引导学生思考:孙悟空的“变化”不仅是法术,更是对自由的追求,而二郎神的“降服”是否象征规则的约束?由此将“想象”提升至哲理层面,为后续“孙悟空成长”主题的探讨埋下伏笔。 

总结:本节课以“趣”激趣、以“奇”导思,但在人物深度解读和思维进阶上仍需突破。若能将“神魔之争”与“人性之辩”结合,或许能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鲁迅所言“神魔皆有人情”的深意。

  • 阅读(1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