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B《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Period 2 |
设计者 |
黄雪芳 |
学习主题 |
Enjoy the park ,enjoy the nature |
时间 |
2024.4 |
课标要求 |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应起到监控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激励学生学习、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作用。 |
||
前测结论 |
通过本课前测结果可知,约98%学生基本掌握了can句型勇于表达会做的事情,对于本课运用can句型介绍公园以及在公园里能做的事情有比较高的期待。 |
||
学习过程 |
|||
教学目标 |
学习活动 |
效果评价 |
|
通过看图问答、同桌对话,学生会运用can句型介绍公园所见 |
1.Review story time 2.Know more about the park |
教师观察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图片,获取更多和公园相关的信息,并和同桌对话,介绍所见。 |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学习介绍更多公园内的事物,并引导学生在谈论某物时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大小或位置。 |
|||
教学目标 |
学习活动 |
效果评价 |
|
1.通过观察图片和联系学生生活谈论在公园中能做的事。 2.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不会做的事情产生愿意去试一试的愿望, |
1.Talk about the things people do 2.Talk about Mike’s picture. 3.Talk about your pictures. |
教师指导学生谈论公园中能做的事,并观察学生对于不会做的事能不能勇于表达“I can try!” |
|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和联系学生生活谈论在公园中能做的事情,并说一说你会和不会的原因,在交流的过程中,对于不会做的事情产生愿意去试一试的愿望,体现了英语课程育人的价值导向。 |
|||
教学目标 |
学习活动 |
效果评价 |
|
通过谈论身边的公园,培养热爱公园,享受大自然的情感。 |
1.Talk about parks in Jiangyin 2.say a chant |
观察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介绍家乡的公园。 |
|
设计意图;通过谈论学生最熟悉的两个公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can句型按照一定顺序,较为完整地介绍所见所闻、活动及感受,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
|||
后测结论: |
根据后测结果,班内100%学生能运用can句型介绍公园所见,及所做。并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公园,激发了投入到大自然中去的积极情感。但有约2%的学生,对于自己不会的公园活动,没有去尝试的愿望和积极心态,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继续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
||
教学反思 本课为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四上第四单元《Drawing in the park》的第二课时,主要针对can句型展开教学设计,巩固情态动词can的用法。基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下,当前的语法教学,已经逐渐改变以往纯词句语法操练、单一追求语言知识获取的教学方式。语法课是单元整体规划下的第二课时,和单元内其它课时具有整体关联性、递进性。并且在单元大主题下,语法课也同样须确定课时小主题,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展开教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can的用法,本课时采用前置性评价主导教学设计、助推教学过程。 前置性评价属于诊断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准备程度而进行的评价。该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确定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格,采集学生课前知识储备量和质量等相关信息,对评价信息进行综合描述、判断,结合教学重难点问题,形成综合性的评价意见和适切的教学建议。因此本课时的设计遵循逆向设计的原则,根据学生学情,以前置性评价“目标-内容-活动”三个角度设计教学。现将上课感受与思考整理如下: 1.审慎确立前置性语法目标。 在语法授课前,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对情态动词can的相关知识是否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又将要达到怎样的掌握程度。准确定位学生学习本课语法的“起点”和“终点”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一环。因此,对前置性语法知识目标语法能力目标的确立笔者持十分审慎的态度。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I can play basketball》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情态动词can的用法有了初步的感知,会用What can you do ? I can……Can……?Yes,……can. No,…can’t来谈论会做和能做的事情。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巩固用can句型来表达能力所达的事情,并综合运用本单元的新句型What can……see……?来描述在公园的所见所闻。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能达到用can句型、并按照一定的叙述顺序完整地介绍公园所见、活动以及自身感受的更高层次的语言表达目标。 2.锚定主题语境巩固语法知识。 新课标提出:就语法知识而言,要帮助学生建立以语言运用为导向的“形式-意义-使用”语法观,引导学生在理解主题意义的基础上,认识到语法形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语境。重视在语境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指导学生在语境中观察和归纳所学语法的使用场合、表达形式、基本意义、使用规则和语用功能。因此,笔者在设计本课时,引导学生在park这一语境中应用can句型,在谈论书本park,Mike ‘s park,自己画的park,身边熟悉的park等多个公园场景中讨论相似却又各不相同的美景和活动,来反复感知语法,得体地表达自己,在逐层展开的语言交流和体验中主动探索本课主题:Have fun in the park.并催生学生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3.实践语法“无痕”,育人“有迹”。 本课虽然是语法课,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始终未讲解语法知识。淡化语法理论的讲述,让学生在运用交流中自然地感知和体验语法知识。语法知识虽“无痕”,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生活中不会做的事,产生了想要试一试的愿望,如:在谈论公园中放风筝、骑自行车等活动时,学生都觉得十分有趣,但也不是人人都会。笔者以自身为例:We can do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park. I like flying kites. But I can’t fly kites high. It’s difficult, I want to try. What about you, boy/girl?学生坦诚描述了自己或不会骑车或不会滑板等情况,并表示课后想要再练习,到公园里去体验的强烈愿望呼之欲出。在英语课堂上,比起一个语法知识的使用正确与否,也许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育人在悄悄地发生。 前置性评价目标的设定让本节语法课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让教学设计具有更强的逻辑性。在哪一环节,需达到哪些小目标,在教师心中有着清晰的定位。但是,在实际教学发生后,形成了下阶段前置性评价实施设想: 1.本课把学生画一副公园图画作为前置性作业,并在这一课时让学生彼此欣赏和谈论对方画的公园,予以打星评价。这一操作虽让课堂上的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了画画的快乐和分享的快乐,也为练习语法提供了合理的素材。但是却未考虑到班上那些不擅长画画的孩子,如果他还是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也许在这一环节中他无法避免地体会了挫败感。因此,假若我把这一前置性作业改成:你可以自己画一副公园的图画,也可以搜集一副公园的图画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对于不擅长画画的孩子来说是不是可以避免体验挫败感。当然我也可以对带画来的孩子说:Maybe you are not good at drawing, but you can have a try. 2.构建前置性评价的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设计,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本课中,虽然有教师的语言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但对于课后检测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却未考虑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笔者认为,课后的教学评价,应考虑到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学的效果是否达标。因此在课后作业中,应增加评价类作业,如: 观察你身边的同学,你发现他会做些什么呢?你可以把它画下来并配上文字送给他。或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请你设计一个机器人,它会说做些什么呢?你可以把它画出来,并配上文字描述,下一节课我们来交流。 综上所述,本次英语语法教学的经验让我认识到前置性评价对小学英语语法教学起到的积极作用,它引导我们改变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学业质量评价观,强化评价贯穿于英语语法教学的全过程,始终遵循课程育人规律,在语法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实践评价前置的逆向语法教学设计,并针对课堂反馈调整我的教学策略。持续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学改进至关重要,我希望学生不仅在语法学习上取得进步,我自己也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