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研讨
长安的荔枝 读后感 2025-09-02
网站类目:在线研讨

长安一片月

——读《长安的荔枝》有感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高艺伟

大家好!我是来自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的高艺伟,我为大家推荐《长安的荔枝》,作者马伯庸。

首先我想请大家看一个快递,这是我从淘宝下单的一单冻眠荔枝,他是通过-196摄氏度低温储存,迅速锁鲜,才能将属于夏日的美味延续到现在微冷的十一月。每个荔枝采用独立仓包装,保证不磕碰。我使用现代顺丰快递,从广东广州到无锡江阴大概用了两天半时间——这是现代的荔枝之旅。

那古代的荔枝又要如何突破地理的限制与简陋的运输条件,跨越千山万水而来呢?怀着对古代“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好奇,我打开了这本书《长安的荔枝》。

这是一个基层小吏抖转腾挪使劲浑身解数运送荔枝的故事,他需要在六月一日贵妃诞辰之前,从岭南运送鲜荔枝到长安,两地相距五千多里,而荔枝的物性,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上到尚食局,下到上林署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于是互相推诿塞责。我看他像马球一样,四处乱滚,疲于奔命。

于是李善德在抄目里,看到了一场马球盛况:尚食局推给太府寺,太府寺传给宫市使,宫市使推到岭南朝集使,岭南朝集使又移文至司农寺。司农寺实在传无可传,只好往下压,硬塞到上林署。

以长安小吏视角,看盛唐气象,观岭南风土。一个偌大的行政系统的运行,错综复杂,运转规律,极为玄妙。如今,何尝不是如此。——而你随手翻过的一页,用笔划过的内容,可能就是他人经历的一生。历史的缝隙里,史书的字里行间——曾经是无数人的鲜活。人们热衷于记录一将功成的伟大事迹,习惯塑造英雄,却鲜少有人关照背后的万骨皆枯。而我真的太喜欢这种历史宿命感了,就如同江阴高中民国教员签到表上的“高梦熊”,让我浮想联翩——他有怎样的故事?如果没有那些荡气回肠的故事,我能不能留在历史里?

李善德与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类不同,他既不是贤君明主、能臣干将,也不是无道昏君、乱臣贼子。李善德今年42岁,官职是上林署监事,是个从九品下的小人物。开元十五年明算科出身,算学及第的他在以文取士的朝廷,升迁无望。在长安奋斗了18年,跟寺庙借贷“香积钱”,才在长安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宅子。他的人生藏在相貌枯槁、嗓音干涩、字又凌乱的表象之下。李善德的人生是基层小吏的完美呈现,他是偌大行政系统里的小螺丝钉,他呆滞地听着杨国忠说:“流程这种东西,是弱者需要遵循的规矩。”他借助杨国忠赋予的权力,随意调动全国资源畅通无阻。作为唐代房奴,他只能自我救赎。所以孤注一掷赌上一切,想尽办法拖延荔枝保鲜时间,做最精简的规划路线。

李善德从长安前往岭南的途中,深入思考了荔枝转运的极限在哪里,他发现真正思考起这个问题其实特别复杂: 什么品种的荔枝更耐变质?何时采摘为宜?用飞骑转运,至少要多快的速度?与荔枝重量有何关系?飞骑是用稳定性更好的蜀马、滇马,还是用速度更快的云中马、河套马?是走梅关道入江西,还是走西京道入湖南?是顺江上溯至鄂州,还是直上汴州?倘若水陆交替,路线如何设计最能发挥运力?每一条路,在荔枝腐坏前最远可以抵达何处? 从荔枝品种到储存方式,从转运载具到转运路线,从气候水文到驿站调度,无数变量彼此交错,衍生出恒河沙数的组合可能。这件事要搞明白,纸面计算无用,必须做一次试验才能廓清。最终李善德实验多次,将最详尽的分析报告带回皇城。

但这其中耗费的钱财与人力成本巨大,层层渗透,百姓苦不堪言。那所谓的大唐盛世,看似繁花似锦,万国来拜,统治者却为了一点私心口欲,无数百姓就沦落到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家破人亡。外表繁华着锦,内里烈火烹油。

为了将这两坛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从化要砍毁多少成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河桨撸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在这里,我们需要盘一下李善德运送荔枝的时间线,让大家了解李善德在四个月的时间内与时间的赛跑的奔波劳累与苦心焦灼。

2月初,受上司和同僚算计,李善德被迫接下为了贵妃六月一日的诞辰从岭南采办鲜荔枝运往长安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5日,李善德离开长安,前往岭南探查。

310日,李善德抵达广州城。

319日,李善德开始第一次试验,让骑手用双层瓮携带熟得差不多的荔枝(已催熟的三月红),分作四队从四条路同时出发。

330日,李善德开始第二次试验,两路重建起来的转运队,再次疾驰而出。

410日,李善德的马队开始了第三次试验。

421日,李善德得出荔枝转运之法。

422日,李善德回到长安,着手说服各衙署配合转运。

59日,李善德再度赶到广州城下,盯着荔枝启运之事。

515日,李善德去最后确认下荔枝长势,然后比转运队提前几天出发。

519日,荔枝转运队正式出发。

61日,贵妃诞辰当日,一骑两坛荔枝送达长安,献给圣人与贵妃。

“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都变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气冲霄、芳华永继,极尽绚烂之能事。他的魂魄却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我初看此书,只是作为消遣小书,拈花一笑。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人的悲欢是相通的,读的是李善德,想的是自己。看得总是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不凡之事,忘了踏踏实实做一个人的感觉。——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故事的最后,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燃起来了。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文学也许需要宏大的叙事,但是文学更需要那些小人物的点滴细节。不是只有仁人志士杀身成仁,还有一些关于——保护自己内心珍贵的东西的故事。这个叫做李善德的小官,笨拙、胆小、窝囊,可一定会豁出命来去保护他所珍视的东西。

26岁的我,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我好像没办法做特别厉害的人类。那没关系,历史告诉我们——普通人也是要活着的,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普通人也会战斗到最后一刻,永远不要害怕成为普通人。书里,浅笔勾勒的伉俪情深,官场黑暗的弯弯绕绕,白发托孤的莫逆之交,极尽人事却又事与愿违的兜兜转转。我看他心中墨点,悲愤难安。看他面斥右相鱼肉百姓,钦佩其风骨。没有千千万万的李善德,就没有恢弘恣肆的历史。

那将进酒,读到“钟鼓馔玉不足贵”一句,李白与玉皇大帝,与众位仙人杯子碰在一起的声音,巨大的神仙与渺小的李白,却碰出了最美妙的金石之音。长安三万里,你怎么会只记得高适与李白?你会记得走路都在背诗的王昌龄,你会记得温润俊秀月下抚琴的王维,你会记得那个满腹才华心有不甘的的裴十二,你会记得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将军,你会记得那个身中数十箭仍手持军旗的相扑手,那个疯子一样的张旭,岐王宅里的红人李龟年,递给歌女一枝花的常建,春风当垆笑跳胡旋舞的胡女,岑夫子,丹丘生……你看那些人春风得意,你也看那些人潦倒破落,这是长安的故事。长安繁华,长安里的诗人们精彩的一生。

诚然,我既不是高适,也不是李白。因为我既不是那个情绪稳定,不疾不徐踏实走自己的人生,厚积薄发,坚韧如斯的高适。我也更不可能是恣意纵情,才华横溢的李白。

我是李善德,情绪并不很稳定,做事并不很靠谱,失败是常事,成功的一瞬也不足以点亮一生。但我爱自己的家人,兢兢业业地工作,保持开心。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常建……那些伟大的人们遥远的鼓励着我,他们只要存在着就好了。

有趣的是,最后一刻,李善德出色地完成了护送荔枝的任务,却在多方博弈、各有妥协中被判处长流岭南。

“我原本以为,把荔枝平安送到京城,从此仕途无量,应该会很开心。可我跑完这一路下来,却发现越接近成功,我的朋友越少,内心越愧疚。我本想和从前一样,苟且隐忍一下,也许很快就习惯了。可是我六月一日那天,靠在上好坊的残碑旁,看着那荔枝送进春明门时,发现自己竟然一点都不高兴,只有满心的厌恶。那一刻,我忽然明悟了,有些冲动是苟且不了的,有些心思是藏不住的。我在京城憋屈了十八年,如老犬疲骡,汲汲营营。我今年四十二岁了,到底憋不住,也是时候争取一下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子美,你那一组《前出塞》,第二首固然不错,但我现在还是喜欢最后一首多些。”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读到此处,我对李善德真真是生出了发自肺腑的敬意,纵使官场黑暗,他依然坚守自己不可逾越的底线,他无法说服自己对荔枝转运所给百姓造成的压迫视若无睹,无法原谅自己做这个荔枝使而对朋友带去的伤痛。即便他汲汲一生都在追求能有更好的前途,可是当他九死一生完成荔枝转运、升官发财已然唾手可得时,他却放弃了光明的未来,以一己微薄之力对抗强权,我永远感动于这种即使世道污浊,依然清明为义的风骨与勇气。对光明的期许人人都有并不稀奇,但真正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人明明经受了莫大的黑暗,可他却依然心向光明。我在山间而立,一生清明为义。

他在岭南喝甜甜的荔枝酒,扎扎实实发酵了三个月;揉花狸的肚皮,听花狸伸出爪子嘴里哼哼几声。从一个刀笔吏变成了一个荔枝老农,照料果园,补种荔枝树赎罪。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叩石垦荒,完全不去理睬世事。远在岭南的李善德,得知安禄山范阳起兵叛变后,选择离开长安的他,远离纷争,在世人眼里看起来是傻子的他,一口气吃了三十多颗丹荔。硕大圆润,鳞皮紫红。

那一刻,我想到了一个人,当山下的其他人都在追逐富贵与功名时,徐霞客却坐在黄山绝顶,听了一整夜的大雪融化声。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说道:“我之所以写徐霞客,是想告诉你,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相比,其实都算不了什么,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看整个明代,无论是朱元璋、朱棣、朱由检还是张正、徐阶、王阳明,他们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或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占据顶峰,睥睨一切,可在他们漫漫人生中,是否有过真正的快乐呢?

至少徐霞客、李善德是真正的快乐。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他们历经千帆,却初心未改。即使人微言轻,也会以直犯奸,为万民疾呼。

千古艰难唯做事——我不在长安,但我在江阴,徐霞客的故乡,李善德运送荔枝经过的地方,与你分享这本书,希望大家能在闲暇之余打开这本书,愿你我都能寻得心中的光明,向光而行,清明为义,纵使命里有风,注定漂泊,也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