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江阴市峭岐中学 李玉君《水墨交融写青山》第一课时 2025-09-04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第四课 水墨交融写青山

第一课时

江阴市峭岐中学 李玉君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感受山水画生动变化的笔墨意趣,了解山水画的程式化语言及独特的艺术特色。

技能目标:了解山水画的程式美,笔墨的表现方法及一般的构图法则。尝试与他人合作或个人创作一幅山水画。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体悟山水画意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及其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山水画作品意境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宣纸、画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诗中见山——感受山水意境之美

导入环节:播放视频,营造氛围

刚才播放的视频里,一句“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仿佛将我们带到了连绵不绝、云雾缭绕的山水之间。而黄公望大师,更是用他的笔墨、构图、留白等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哲理的山水画卷。今天,我们将通过“诗中见山”、“镜中望山”、“笔下会山”这三个环节,一起走进水墨交融的山水画世界,近距离感受它的意境、程式及笔法之美,共同书写青山。

思考环节:为什么中国文人爱画山石?

教师:上学期的《自然意趣》一课中,我们已经对经典的山水画作品进行赏析,

我们一起来思考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文人墨客们如此钟爱画山石呢?我们一起在诗里寻找答案。

总问:谁来说说你熟知的关于山石的诗句。

问题:这首诗里的山代表着什么?

预设答案1:一种自然、一种意境、一种寄托、一种修行

预设答案2:稳重、坚固、自然、静谧、多样、有意境。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1. 山为心象,寄托情怀 

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山是陶渊明追求心灵自由的象征。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山的形态、线条和墨色,表达内心的宁静、孤傲或旷达,使山成为情感的寄托。

2. 山为道境,蕴含哲思 

   王维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里的山又是“道”的象征,与隐逸、修行、悟道相关联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山的虚实变化、留白与墨色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意境,引导观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 山为诗境,融情于景  

   诗中的山常常与流水、云雾、树木等元素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意境画面。例如,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山不仅是诗人情感的对话者,更是诗境的中心。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山的节奏起伏、前后关系和虚实变化,将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视觉艺术,使观者在画中感受到诗的韵律与情感。

总结:

文人爱山石,不仅在于山作为自然景观的美感,更在于它承载了文人的情感、哲思与艺术追求。通过山水画,画家将这种意趣转化为笔墨语言,使山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共鸣。

(二)镜中望山——体会山水程式法则

教师:看懂作品中的山,才能画好山。下面我们用放大镜一起去看看山的奥秘。

1.峰峦虚实韵

1)峰峦起伏,高低错落

横看:

教师:看懂山,才能画好山。这幅作品里,山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峰峦起伏,高低错落)(用手在空中画出它的起伏变化)

从一座山峰绵延至另外一座山峰,地势起伏的就像音乐旋律中的节奏变化,时而急促、时而平缓。山的起伏,是大自然最美的旋律。

“峰峦起伏”对应山的节奏变化,“高低错落”强调山的层次感,体现山的动态美与节奏感。对比不同山脉的线条流畅度

活动:请大家用手沿着山脉的轮廓来感受山的节奏变化。理解如何通过笔触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山的起伏。

竖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角度的山,起伏变化也不一样。下面我们来了解鸟瞰角度的山的样貌。(视频播放)

请你在这幅图中找到山脉的起伏变化。

(2)远近分明,前后呼应

山的空间关系,“远近分明”表现,“前后呼应”强调画面中景物的关联性。在这两幅作品中,前景的山石画得更大、更详细,;而背景的山则画得较小、较模糊。

(3)虚实相生,浓淡相间

在远近分明的过程中,山的虚实对比墨色变化,都可以展现山水画的意境与韵味。

问题:虚实对比,浓淡相间在构图中的作用

引导观众的视线,增强画面的意境和艺术效果。

2.墨韵生五色

中国画笔墨是重要的审美要素之一。焦、浓、重、淡、清,这五种墨色变化无穷,为画面增添了无限的韵味。(欣赏视频)

从焦墨到淡墨,就是加入的水越来越多的一个过程。焦墨厚重油亮,浓墨浓黑润泽,重墨稍显通透,淡墨颜色偏灰,清墨轻薄通透。

我们结合作品,来观察墨色在画面中的作用及效果。

清墨表现远处若有若无的山,有一种深邃缥缈的感受;

淡墨表现主体山脉后面的群山,形成一种连绵不断地感觉;

重墨刻画山脉的主体外轮廓,表现山的稳固;

浓墨点染山顶的树木,有一种深刻的意会;

这些墨色在画面中的巧妙运用,使得山水画更加生动、富有层次感。

活动:请大家用手中的毛笔画出远近不同的五座山。注意前后关系

 

(二)笔中会山——学习山水笔法创作

1.五种常用笔法: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五种常用的山水画笔法。大家可以拿起干毛笔,跟着老师讲解的内容在生宣上体验笔触的感觉。

(逐一介绍立笔中锋、卧笔侧锋、拖笔顺锋、推笔逆锋、坡笔散锋的笔法特点,并示范练习)

①立笔中锋

笔锋垂直于纸面,中锋画出的线条细而有力,适合表现物体轮廓,例如用中锋画间房子,这样的线条画出的房子有坚固的感觉。中锋用笔是笔尖要一直在墨线的中间,不要偏离,做到万毫齐发。中锋用笔的好处在于墨线丰实壮健,不论写字还是画画都贵中锋。

②卧笔侧锋

作画时把笔锋侧向一边,这样的线条粗而宽大,适合表现有块面感的物体,用来表现山石的石质纹理以及块面状物体。效果比较毛,涩,用笔劲挺有力,变化丰富。

③拖笔顺锋

作画时笔杆偏向运笔方向一侧,顺势拖出线条,适合表现长而绵延的物象,例如用拖笔画出水边的彼岸浅滩。

④推笔逆锋

因为阻力大,这样画的线条有种艰涩感,可表现苍茫枯涩的物象例如表现山峰上的苔点。逆锋是中锋的一种,与正常行笔“顺锋”相对。逆锋可以自右向左,也可以自下而上。

⑤坡笔散锋

散开后的笔锋画出的线条比较散乱,适合表现繁复交叠的物象,例如表现远树丛林树叶。笔毛散开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

总结:中锋画出的线条细而有力,适合表现物体轮廓;侧锋线条粗而宽大,适合表现有块面感的物体;拖笔适合表现长而绵延的物象;逆锋线条艰涩感强,可表现苍茫枯涩的物象;散锋线条散乱,适合表现繁复交叠的物象。大家要多加练习,掌握这些笔法哦!

《秀石疏林图》传递怎样的意境?画中树木、石头的笔、墨有哪些变化?

赵孟頫运用飞白法(即书法中用墨水教干的笔快速划过形成的线条)来画石,表现了石头的硬度和质感,线条圆头圆脑却内含强劲的力度。

石块用笔方折、爽利——侧锋;树干线条浑圆饱满——中锋。

2. 山石的画法:

教师:石为骨,那么画山则必先画石。由小而大组合起来的石头就是山了。下面我们来学习山石的画法。

①石头的结构:

石分三面,表现体积。就是要表现石头的凹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我们一起来找找这块石头的三个面,如果用几何形体去表现它,大致是这样。但是在中国画中,这三个面称之为“顶面”、“受光面”、“背光面”,画的过程,就要表现出石头的黑白灰三个部分。

练习:请用铅笔将素材上的石块进行区别,标识出它的三个面。

石的组合要大小相间、错落有致。

不同的组合过程,也有特定的要求。比如一颗石头,画的过程不能对称,左右要有区别,不然容易画成馒头;

两块组合,要有大小变化,不能势均力敌;

三块组合,注意前后关系,也不能像排队一样,就缺乏变化;

 

②山石的绘画步骤:

中国画画石主要是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

1)勾:运笔勾线将物体的外轮廓、主要脉络勾勒出来,它实际起到支撑起骨架的作用。笔色的墨色可以干一点,淡一点,这样画出来的线条会有一种枯和毛的感觉,恰恰能够表现出山石的粗糙感。

我们常说勾勒轮廓,一勾一勒,向左为勾,向右为勒,可用用中锋表现轮廓清晰的不分,也可以用侧锋,捻转笔杆表现轮廓变化较多的石块,当然圆润的石块用线也需要有弧度,棱角分明的可以用折角直转线条,轮廓线条讲究包容,左右要有呼应,要有方有圆。

(2)皴:表现山、石、树的表面肌理变化,也是表现物体块面的结构线,

(3)擦:运用擦笔需不见笔,显出的墨色“松”而“毛”,可达到苍茫的效果。擦笔还可以过度石块的阴阳面,

4)点:也称点苔,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附生于石、树身上的小植物、远山(远景)的小树,也可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等。

5)染:皴擦后,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

总结:石分三面,表现体积。我们要通过线条的轻重转折和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立体感。勾勒轮廓时,线条要有粗细变化;皴擦时,要表现出山石的肌理和块面结构;点苔时,可用于表现草苔之类的小植物,调整画面的轻重、疏密节奏关系;渲染时,要用淡墨渲染所画之物。大家看清楚了吗?现在轮到你们来练习了!

3. 实践体验:

现在请大家根据所学技法,进行山水画创作尝试。大家要大胆运用笔墨,将所学的意境营造方法融入作品中,尝试表现山水的形态和神韵。还可以配上几句诗文哦!我来巡视指导一下,有问题随时举手问我。

(学生创作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4.评价赏析:

教师: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来看看大家的作品吧!这位同学的山石线条流畅自然,墨色浓淡相宜;这位同学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技法,使得画面更加空灵透气;还有这位同学,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皴法”技法,将山石描绘得质感十足。大家都做得很好!继续努力哦!

话术参考:

山石线条流畅自然,在细节处理上能更加精致,让画面更加完美。

山石之间的墨色浓淡相宜,线条交错有致,展现出了学生扎实的中国画技法基础。

山石之间的墨色浓淡对比鲜明,线条刚劲有力

山石线条流畅自然,墨色浓淡相宜,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学生巧妙地运用了留白技法,使得画面更加空灵透气。

学生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皴法”技法,将山石描绘得质感十足。

山石之间的墨色变化丰富,线条交错有致,使得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运用了中国画传统的“点苔法”技法,将山石描绘得生动有趣。山石之间的点苔分布均匀,墨色浓淡相宜,使得画面充满了韵律感和节奏感。

学生巧妙地运用了“积墨法”技法,使得山石更加厚重有力,

 

总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之旅,我相信大家已经对山水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和实践,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笔墨之间,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下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山水画中的树木画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