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要点探究
【摘要】针对美术学科性质探索适合美术课堂观察的路径和量表,在教学目标达成视角的基础上将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相结合,关注美术课程性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三个维度,以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内容、时间安排、教师行为和学生活动四个观察点进行记录与分析。关注美术课堂的生成,通过课堂观察,引导教师发现教学问题,触摸教学规律,从而改进教学思维,追求教学内在价值。
【关键词】美术课堂观察 观察量表
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感知、思维创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赋予其更多、更新的内涵。课堂观察模式是目前较为成熟的教学研究模式,但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没有一个完整的研究系统,因此将课堂观察运用到美术学科中是势在必行的。美术教师对课堂观察的认识和思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运用,也会促使美术课堂观察的专业化。本文从美术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入手,也就是课堂观察的前期工作开始来探讨目标达成这一视角下的美术课堂观察量表。
一、 美术课堂观察的特点
课堂观察是目前较为科学和成熟的教学研究,其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方向,更是行动指导的范本,但是不同学科的性质是复杂多样化的,套用同样的模式难免缺乏具体学科的针对性,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
美术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美术活动具有多样性,美术感受具有私人性,美术创作具有想象力,这些指标无法用具体的框架或是数据来统一或衡量。所以如何通过课堂观察来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这是我们在设计美术课堂观察量表中最重要的一环。
课堂观察可以分为定量观察和定性观察,通过定性观察来确定被观察对象特征,通过定量观察来确定被观察对象的范围、程度和规模等数量上的变化。在确定美术课堂观察量表框架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这两种观察方式结合起来使用,将定性观察作为定量观察的基础,而将定量观察作为定性观察的精确化。
在学生美术创作环节是一般教学听评课的薄弱环节,由于每个学生的创作习惯和思维方式不一样,无法进行一个既全面又精准的分析判断。针对这个特点,需要将课堂的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结合起来,直接观察是凭借感官去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并做好记录,间接观察是借助录像设备进行观察,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数据也较为全面。两种方式相结合,可以较好地分析课堂种的各种现象,也是对定性观察和定量观察的呼应和实践。
二、 美术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1. 设计原则
观察量表是课堂观察活动中的重要工具,一份可执行的量表必须具备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特点,量表内容既要便于观察者记录又要有讨论和改进的意义。美术课堂观察量表从何入手,首先可以学习借鉴,以相同问题研究结论和有经验教师的工作经验或者专家的理论研究等为蓝本,形成基本的量表架构。在此基础上慢慢研究创新,也就是在借鉴的基础上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料,结合自己每一次的活动目的、要求等形成比较个性化的适合自己教学的指标,最终通过课堂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效率。
(1) 指向目标达成
传统的听评课模式会过于关注教师而忽视学生,缺少专业理论支持,评价标准不规范,随意性太强,长期以来丧失了原本的专业价值。美术课虽然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但是目标达成是任何追求有效性课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入手去设计观察量表,是方向性最明确的一条路径。
探讨课堂中的目标达成不是简单看学生的美术作业,还有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目标达成这个指挥棒下可以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教学设计者三大块展开设计,但是一节课的观察实践有限,观察人员有限,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在目标引领下,还需要有观察的重点,需要结局的问题指向性更明确更细化,这样可以避免课堂观察主题不明、要点不清内容过杂的问题。基于以上原因,课堂观察的前期工作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方面,需要更加精准和细致。
(2) 体现学科特点
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学科特色,美术学科相对其他学科灵活性更强,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或数据去判断,所以在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上也要注意范围的灵活度、指标的浮动性和对象的多样性等因素。在美术课堂观察量表的考量中应该以美术教学理论为基础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紧紧围绕美术教学目标,并关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美术观念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3) 易于实践操作
美术课堂观察表是需要应用到具体的教学研究中去的,使用者是普通的一线教师,所以在设计上需要好理解、易操作、便修改,量表不能太过复杂深奥,也不能太简单,需要简约清晰。观察的内容需要指向明确,有具体的思路和指标可以参照,但又不能过于死板,需要一些观察者发挥的空间,让观察者观有所向、记有所指,使记录简明扼要、快速准确。
2. 构成要素
美术课堂观察的视角不同,其组成要素也不一样,一般的观察量表包括观察视角、观察点、观察纪实、效果评价四个主要构成要素。美术课堂的观察角度要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个维度做出明确定位,来判断是否完成了目标达成。
从“教”的角度来设计量表,需要从学习方式开始,在教一个内容时,教师要非常精准深入地了解相关课程、教学和评价的标准,借此来记录和判断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个要素是否保持一致。从“学”的角度来设计量表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观测课堂上的三位目标是否达成,包括技能的进步度、合作的协调性、情感的达成度等等,在借此反思教学方式和过程。
美术课堂观察的构成要素需要根据具体的观察目的来确定,从而选择合适的观察要素来,为了便于操作,可以先将所有的观察要素列表,根据不同的而情况选择合适的要素组合来制定观察量表,以课堂提问为例,可以有提问类型、提问时机、提问次数、提问引导、回答时间、对答方式等。作业完成度可以有构图效果、线条表现、创意新度、表达准确等要素。
3. 制作步骤
观察量表的设计是课堂观察工作的核心之一,量表的设计需要以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解决为目标,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最终实现课堂观察的意义。如何设计才能发现问题?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目标为导向来设计观察量表,量表的设计大致要经历几个阶段:
(1) 初步设计
在课堂教学之前,在了解学情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立好观察点,以从类问题到具体问题,从大化小的思路来确定。课前会议中大家讨论好观察目的,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通过或教学目标与学生、教师活动的一致性来观察研究,来判断课堂设计是否服务于目标制定,思考各个环节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多大程度上达成了目标,其中包括教师互动、学生行为、教学效果及教师理答等方面。
(2) 实践修正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课堂观察量表很难以此一次性就成功,因为这也属于教师的预设,而预设难以满足多变的课堂和不同的学生,所以在实践中改进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
在这一环节,最需要关注的是普适性的量表如何应用于美术教学中,最易于操作的是学科细化,将量表中的条目补充修改为更适用于美术教学的要求和语言。如美术课最大的特点是视觉的艺术,课中的教学素材丰富庞杂,在课堂观察中,图片素材的运用的有效性至关重要,可以从呈现方式、组合方式、穿插活动等方面来观察思考。
(3) 应用完善
在课堂观察量表的实践修正后还需要二次验证进课堂,小组讨论,将量表分析的结果与整体观课结果做对比,验证大家的分析与听课后的整体感知是否有出入,从另一个角度来验证观察量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对于美术课堂来说,课上学生的思维广阔,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成果,个人的听课感受也不尽相同,所以在修正量表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也是一个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进步过程。
三、 美术课堂观察方式
美术课堂观察不仅仅在于“观察”两字,而应该包括整个研究活动,常用的方式可以有记录、描述、观测、对比、讨论等。
1. 记录与描述
记录主要是记录学生的学前知识数据,课堂上的回答次数、效果,作业的完成实践等这些定量观察的结果,也可以是某一学生或某类学生的课堂表现数据化呈现。如学生与某些美术概念的了解程度,对某些美术技法的学习兴趣度等。描述一般用于粗线条的观察纲要,在观察后根据回忆通过描述性和评价性的文字记录课堂的的感受和思考,具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倾向,但也是最直观的课堂感受。
2. 观测与对比
在课堂记录后需要对观察量表做一个梳理,也就是对比材料中信息背后的问题和意义:课堂实际效果与之前预设指标的对比,找出其中的差距和原因;一些个体现象和群体现象的对比,分类归纳,发现典型,聚焦到个体,集中讨论典型性现象;还有是本次行为与以往现象的对比,关注差距和变化,寻找更好的思路和策略。
3. 总结与反思
在最后的课后会议讨论中,总结和反思是必须的,既是对课堂的反思,也是对课堂观察这一活动的反思。从课堂效果来思考观察量表的设计,也是从观察的结论来倒推教学设计的优缺,以往教学活动中只论教学,忽视了教师和教师团体的听评课素养的培养。所以对课堂观察本身的总结与反思有利于课堂观察更加完整,同时对授课者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团队教学改进和优化的有利途径。
四、 结语
基于课堂观察的听评课活动,让教师课前有准备,听课有目标,评课有思考,体现了“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美术课堂观察的研究也正在这种趋势下有了新的方向,但如何让课堂观察真正生根与美术课堂,开出美育的花和果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这是我们终生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