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
翻开吴正宪老师的《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仿佛与一位深耕课堂数十年的前辈促膝长谈。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说教,只有一个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一句句贴合实际的建议,字里行间满是对学生的关爱与对数学教学的热忱,让我对“如何当好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有了全新的思考。
吴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儿童立场”,这是最触动我的一点。她认为,数学教学不应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认知规律与学习困惑。比如在“百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直接讲解定义,但吴老师建议从学生熟悉的“商场折扣”“考试得分率”入手,让孩子在生活场景中感知百分数的用处,再逐步抽象出概念。这让我想起自己曾为了赶进度,跳过孩子的“疑惑环节”直接讲公式,导致部分学生只会机械计算,却不懂背后的意义。如今才明白,真正的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带孩子学知识”,要给他们留出思考、探索的空间,让数学从“冰冷的数字”变成“可触摸的生活”。
书中还提到“让错误成为教学资源”,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课堂错误”的认知。以往面对学生的错题,我总是急于纠正答案,却忽略了错误背后的思维过程。吴老师却在案例中展示,她会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这么想”,从错误思路中找到合理的部分,再逐步引导修正。比如学生计算“300÷50”时,误写成“60”,她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你是不是觉得300÷5=60,所以300÷50也等于60呀?”先肯定学生对“除法基本运算”的掌握,再通过“5和50有什么关系”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发现“除数扩大10倍,商要缩小10倍”的规律。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让错误变成了深化理解的“台阶”,让我明白:课堂上的“不完美”,恰恰是教学最珍贵的契机。
此外,吴老师对“数学思维培养”的建议也让我深受启发。她认为,小学数学不只是教计算、教公式,更要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图形面积”教学中,她不满足于让学生记住“面积公式”,而是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转化”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这让我意识到,以往自己过于注重“解题技巧”的传授,却忽略了数学思想的渗透。真正的数学学习,应该是让孩子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想问题”,而不是成为“解题机器”。
读完这本书,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陪伴者。未来的教学中,我会试着放下“权威”的姿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计课堂;会珍惜每一个“错误”,把它变成教学的“宝藏”;会放慢脚步,不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更要关注孩子思维的成长。正如吴老师所说:“教育是慢的艺术,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愿我们都能以耐心与爱心,为孩子搭建一座通往数学世界的桥梁,让他们在探索中爱上数学,在思考中成长为更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