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市蔡海峰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 2024 年度总结 2025-09-07
网站类目:制度规划

江阴市蔡海峰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 2024 年度总结

2024 年,江阴市蔡海峰功能性读写名师工作室围绕 “功能性读写:涵养言语生命品质” 这一研修主题,扎实开展各项研修活动,在推动功能性读写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以下是对本年度工作的具体总结。

一、研修目标达成情况

(一)专题确定与课题形成

依据研修主题,工作室成员积极探讨,确定了多个与功能性读写紧密相关的专题,并着手进行课题研究的筹备工作。目前部分课题已完成初步的框架搭建,明确了研究方向与重点,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专著阅读与思维更新

成员们依据所确定的专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结构阅读。通过阅读多本教育教学领域的专著,拓宽了对功能性读写的认知视野,汲取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思维层面得到了有效更新,为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支撑。

(三)优质课程打造

围绕功能性读写话题,成员们积极进行单元设计与单篇教学实践,精心打造了多节各具特色的教学展示课。这些课程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功能性读写的要求,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功能性读写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四)论文撰写与观点确立

秉持始于问题、学思结合的原则,工作室成员立足教学实践,深入思考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各类问题,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阐述了各自对于功能性读写的见解与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工作室在该领域的影响力。

二、研修内容开展情况

(一)功能性读写学程设计与实践

  1. 文本教学功能视角方面
    负责人徐燕带领课题组从文本的教学功能视角出发,对不同文体的原生价值进行了细致梳理,深入探究其在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创生价值。在此基础上,尝试建立起了功能性读写教学的部分路径与策略,为教师在依据文本功能开展教学时提供了参考依据。
  2. 知识教学功能视角方面
    针对读写知识的三个层级,即 “是什么”“从哪来”“有何用”,课题组认真分析不同读写知识对应的教学功能,努力把握读写知识转化的基本规律,进一步完善功能性读写教学的实施路径与策略,助力教师更好地将知识传授与功能性读写有机融合。
  3. 单元教学功能视角方面
    工作室从单元的教学功能视角出发,打破传统语文教学课型局限,积极设计完整且有意义的读写生活,构建起了功能性读写教学的相关路径与策略,推动单元教学朝着更具功能性、系统性的方向发展。

(二)功能性读写学理提炼与表达

  1. 语言学领域认识转化方面
    在负责人王益红的组织下,工作室成员深入研究语言学领域中功能语言学派与形式语言学派的相关理论,将其与语文教学中的言语学习紧密关联,成功把功能语言学的部分理念转化为言语习得的基本理念和方式,为功能性读写教学在理论根源上注入了新活力。
  2. 课程论领域探索理解方面
    聚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修订组核心专家荣维东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周子房博士提出的写作相关理论,课题组以功能性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为启发,积极探索 “功能性读写” 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为读写教学实践提供了更具创新性的方向指引。
  3. 教学论领域实践梳理方面
    以于永正、薛法根等小语领军教师的教学实践为蓝本,工作室成员从功能性读写视角对他们的代表作与代表课进行深入解读,认真归纳和梳理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教学理论与策略,进一步丰富了功能性读写教学的理论宝库。

三、研修安排落实情况

(一)专题式研修

按照计划,工作室组织成员从文类功能、知识功能和单元功能三个视角开展小组式专题式研修。各小组在每学期选择一个单元,有序推进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再到教学反思的完整流程,通过反复实践与研讨,不断优化教学环节,提升教学效果,成员们在这一过程中对功能性读写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

(二)乡村校结对

与江阴市第三实验小学和江阴市西石桥中心小学等学校成功结对后,工作室从教学评一体化和单元整体建构的视角出发,多次深入结对学校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通过共同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结合各校实际校情,助力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提升了这些学校的语文教学品质,促进了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三)工作室联动

积极与无锡市梁昌辉、孙琴芬等工作室,以及江阴市季勇、钱军伟等工作室、市域内外相关工作室开展跨学科、跨年段的联合研究活动。在活动中,成员们跳出学科与学段局限,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功能性读写,拓宽了研究思路,吸收了多元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为工作室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区域性推广

围绕功能性读写学习单研制与使用这一专题,工作室在广西桂林象山区、雁山区等地区积极开展功能性读写教学的应用性研究实践推广工作。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享工作室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为当地的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也进一步扩大了工作室在区域外的影响力。

四、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不足

  1. 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已迈出步伐,但部分课题进展稍显缓慢,在研究深度和成果转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距离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还有一定差距。
  2. 在跨学科、跨年段的联合研究中,尽管拓宽了视野,但成员对不同学科、学段特点的融合把握还不够精准,在将联合研究成果有效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时还存在一定难度。
  3. 区域性推广工作受地域、时间等因素限制,覆盖面和推广深度还不够理想,部分地区教师对功能性读写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还不够到位,需要持续跟进指导。

(二)改进措施

  1. 针对课题研究,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指导与督促,定期组织课题研讨会议,邀请专家进行点评与指导,确保课题按计划稳步推进,注重成果的提炼与应用,争取早日形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课题成果。
  2. 在跨学科、跨年段联合研究方面,进一步组织针对性的学习培训活动,加深成员对不同学科、学段教学特点的了解,加强联合研究成果与实际教学的对接研讨,提高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3. 对于区域性推广工作,制定更详细的推广计划,增加线上交流互动的频次与深度,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教学指导等活动,同时定期回访推广地区,及时了解教师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解决,不断提升功能性读写教学的推广效果。
  • 阅读(10)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