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势、地形的概念、能运用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观察判断和主动探究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几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运用语文知识了解地势、地形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读图了解我国地势特征;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组活动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学生树立人与自然环境要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几种地理观念。
2)初步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能力。
4、心理健康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点】:
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
《地形》第一课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幻灯片2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这首唐诗:
配乐朗诵唐诗《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因被贬官流放、突闻朝廷“大赦”,从白帝城回江陵时的喜悦心情。其中“千里江陵一日换”一句,表现出了诗人愉快的心情,但其实,这句诗是带有夸张的修辞的,同学们可以看一下从白帝城到江陵(荆江)的距离,(展示图片)古人相传1200多里,约600多公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船航行的速度能达到25公里/小时吗?
学生:不能。
教师:即使达到一定的速度,很可能是受什么的作用?
学生:(部分学生)水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很好。那么,从白帝城到江陵段的水流为什么会快呢?其根源又是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地形
(展示幻灯片3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第一课时)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幻灯片4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及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2.探讨我国地势的影响。
3.通过读阅读材料,认识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
教学目标中多次提及“地势”,那么,到底什么叫地势呢?
(展示幻灯片5)
【板书】:一、概念
1、地势
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标题中的地形
【板书】: 2、地形
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而我们本堂课所要讨论的重点议题就是“地势”。
(展示幻灯片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一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图中的A、B、C,它们的颜色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举手回答:A的颜色是褐色,颜色最深;B的颜色是黄色,稍微浅一点;C的颜色是绿色。
教师:非常好,请坐。那么,有图中A、B、C颜色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呢?
学生举手回答:A的海拔最高、B的海拔其次、C的海拔最低。
教师:是不是这样啊?
学生:是。
教师:非常好,请坐。现在,让我们从另个个角度来看一下A、B、C海拔的变化。
(展示幻灯片7)
教师;这是一幅flash动画,请同学们仔细看。沿北纬32°纬线,将一幅中国地图形割开,然后沿横截面旋转90°,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显然,刚才A所在的位置海拔最高吧。
学生:对!
教师:其次才是B和C。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国地势的一大特征:
【板书】:二、地势特征
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势高,东部地区的地势低。(调动学生互动)
【板书】:1、西高东低
既然A、B、C三个地区的海拔高度不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用不同的名称进行区分:
(展示幻灯片8)根据不同的高度,把我国的地势划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
(展示幻灯片9)请同学们在图2.2中找出这三级阶梯。
教师:其中海拔最高的是?
学生:第一级阶梯。
教师:其次…
学生:第二级阶梯。
教师:然后是…
学生:第三级阶梯。
教师:好。既然我国的地势可分为三级阶梯,那么,各级阶梯之间如何区分呢?它们之间应该有各自的…
学生:分界线。
教师:好请同学们将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在图2.2中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来。
(动画演示)到此,我们可以将我国地势的第二个特征总结出出来。
【板书】:2、呈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答一下,这三级阶梯之间,分别以那些地理事物为界?
学生: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和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和雪峰山。
教师:好的,请坐。请大家把三级阶梯和他们的分界线填到图2.3。
(展示幻灯片10,出示答案)
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的三级阶梯,他们各自的平均海拔是不同的。
(展示幻灯片11,分析各级阶梯的平均海拔,并小结各级阶梯的分界线)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我国地势的两大特征,分别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展示幻灯片12)
那么,这种地势特征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板书】:三、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超链接,展示幻灯片18)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这个问题:我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面向海洋,这种分布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问题探究”超链接,展示幻灯片21)我可以给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提示,现在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
学生:暖湿气流来自东部海洋,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暖湿气流进入大陆;而东高西低的地势则不利于暖湿气流进入大陆。西高东低的地势是我国的河流大部分向东流入大海。(2 ~3名学生完成。)
教师:很好。
(超链接回到幻灯片18,出示答案)
(拓展探究,“答案”超链接,展示幻灯片23)
教师:美国西部降水较多的地区仅限于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为什么?我同样可以给大家一个小小的提示。
(展示暖湿气流的箭头)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美国的西部地区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来自太平样的暖湿气流,受高山阻挡,在迎风坡降下丰富的雨水,到的海拔高的地方,降水就少了。(2~3名学生完成)
教师:很好。
(超链接返回幻灯片12)
教师: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展示幻灯片19)
教师:河流从高一级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
学生:落差大,有利于发展水利。
教师:很好。
(“问题探究”超链接,展示幻灯片22)
教师: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这种由地势因素形成的丰富的水能资源,我国政府在黄河、长江上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包括:黄河上的“刘家峡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长江上的“二滩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以及“三峡水电站你”。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特点,这些水电站都位于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举手回答)
学生:都位于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上。
教师:非常好。由此可见,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上,由于落差大,水能资源非常的丰富。(水流湍急,补充“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根源。)
(超链接返回幻灯片12)
(展示幻灯片13,拓展)
教师:江阴,北靠长江,故名江阴。
展示江阴长江段图片:展示横断山脉江段图片
对比,得出水流速度的结论。回顾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
拓展:东西之间的交流,水陆交通的意义。
(超链接,展示幻灯片20)
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学生:大江大河沟通东西部,水运便利;但是西部地区多山脉,路上交通不便。(2~3名学生完成)
教师:非常好。
(超链接,展示幻灯片14)
小结:今天这一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地势。
(展示幻灯片15)视频小结:中国的地势。
(展示幻灯片16)练习巩固。
完成填充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