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桥,育梦成光
——读《教师的6节心理课》有感
王浩锋
翻开《教师的6节心理课》,油墨书香里,满是对教师心灵成长与育人智慧的深度叩问。于教育漫漫长路跋涉的我,似在混沌中寻得微光,一路研读,一路思索,诸多感悟如泉涌般漫上心头。
书中首提“教师的自我认知”,这是教育旅程的始发点。教师,绝非单纯知识传递的“工具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理想与困惑的个体。我曾困于“完美教师”的虚幻标准,试图把每节课雕琢成无懈可击的艺术品,把每个学生都塑造成“标准模型”,却在身心俱疲中,弄丢了真实的自己。读罢此章,我恍然大悟:接纳自身不完美,承认知识储备有边界、育人方法会犯错,反而能让教育更具温度。当我以真实的“人”的姿态站在讲台上,学生看到的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教育符号”,而是并肩成长的引路人,课堂里的紧绷与隔阂悄然消散,教育的对话真正开始。
“情绪管理”一课,更是戳中教育者的日常痛点。教育场景里,学生的调皮捣蛋、教学任务的堆积如山,常如火星溅入情绪火药桶,让愤怒、焦虑瞬间爆炸。书中传授的“情绪暂停法”,成了我的“救命锦囊”。一次,学生在课堂上吵嚷打闹,教学节奏全被打乱,怒火直冲脑门的瞬间,我想起书中所言,默默深呼吸,暂时走出教室。再回来时,我和学生一同复盘混乱,没有指责,只有共情与引导,那次风波后,班级的纪律自觉竟悄然提升。原来,教师管理好情绪,不是压抑委屈自己,而是为学生示范“如何优雅处理失控”,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情绪智慧。
“师生关系构建”章节,重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教育的根,深扎在关系的土壤里。以往,我执着于“教”的技巧,却忽略“关系”这一隐性教育力。书中“倾听重于说教”的理念,让我尝试蹲下身,真正聆听学生的心声。那个总在作文里写“孤独”的孩子,当我放下批改笔,和他聊聊喜欢的漫画、藏在心底的小梦想,他眼中的戒备化作信任,文字也渐渐有了温度。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是单向的“管与被管”,而是彼此看见、相互滋养,学生在安全的情感联结里,才会真正打开心门,接纳知识与成长。
“职业认同”的探讨,恰逢其时地慰藉了教育者的职业迷茫。教育工作重复又细碎,付出与回报的“延迟性”,常让人陷入“意义追问”。书中回溯教育的本质——“用生命影响生命”,提醒我关注那些细微的“教育回响”:学生毕业后寄来的信,说某句话、某个举动曾点亮他的人生;课堂上突然响起的掌声,为一个突破的知识点,为彼此共同的坚持……这些瞬间,是职业给予的珍贵礼物,让我重新锚定职业价值,不再困于“付出是否值得”的执念,而是以更虔诚的态度,奔赴每场与学生的“生命相遇”。
“压力应对”与“生涯规划”两课,则为教师的职业长跑注入续航动力。教育行业的压力如影随形,职称评定、教学改革、家长期待……书中分享的“压力分层处理法”,帮我梳理压力源,区分“能改变”与“需接纳”的部分,不再被压力裹挟着焦虑。而生涯规划的思路,让我跳出“重复教书匠”的窄圈,以“教育终身学习者”“学生成长陪伴者”的多元身份,规划职业路径,让每一年的教育实践,都朝着更清晰的专业方向进阶,让职业发展有了看得见的“成长地图”。
合上书本,思绪仍在教育的星空里漫游。《教师的6节心理课》,不只是知识的集合,更是一场心灵唤醒之旅。它让我明白,教师的成长,始于对自我心灵的照拂,成于对教育关系的深耕,久于对职业价值的坚守。未来的教育路,我愿带着这份心灵滋养,以更从容的姿态,做学生心灵的点灯人,在育人的同时,也育出丰盛的自己,让教育的微光,照亮彼此成长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