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内容在人口、聚落、产业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之后,明线旨在体现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例如人口分布、城市规划、产业选址、国家战略部署等方面的应用,暗线体现出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安全有利的保障。
【教学设计思路】
以缅甸地震为主案例,体现遥感技术实时、大范围监测的功能,帮助我们及时掌握大致受灾情况;GPS为救援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精准定位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在救援路线选择、临时避难所的规划和灾后重建方面有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习目标】
1. 掌握RS和GNSS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在缅甸地震中具体应用;
2. 通过与AI对话规划临时避难点,并利用GIS叠加图层实现精准规划;
3.利用GIS规划最短救援线路和灾后重建指导。
【教学流程】
【导入】视频或图片直击地震现场
提问:什么灾害?发生在哪里?为什么发生?
现场照片信息是如何采集的?怎样获得大范围宏观的灾区情况?
【探究一:遥感】
教师交代回忆遥感作用和特征,展示影像图片,布置学习任务一:在材料包的遥感影像中描述受灾位置和具体受灾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列举其他用途。
【承转】在地面中转基站及震区光缆通信网络遭受毁灭性破坏后,在灾区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救灾车和救援物资如何大量调度、精准救援?
【探究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学习任务二:GPS的功能,例举其他生活中的应用
【承转】我们需要一个“大脑”来存储、分析这些数据,再叠加遥感和北斗获取的灾区信息进行综合的规划,这个数据处理的大脑就是GIS。
【探究三:地理信息系统】
缅甸地震后出现多处坍塌,救援任务更加艰巨,能否在图示区域规划临时避难点?
学习任务三:
(1)借助AI,小组讨论,尝试规划临时避难场所,并罗列所需物资。(自选图层,说明理由,制定方案,小结汇报)
(2)救援中心接到救援任务,请规划最短救援路径
(3)利用现有资料,对缅甸灾后重建提出合理方案。
拓展: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为了应对突发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目前已经建设18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