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燕花:以“种子课”为舟,驶向深度学习的海洋 ——读《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有感 2025-09-17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种子课”为舟,驶向深度学习的海洋

——读《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有感

 

翻开《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书中“种子课”的理念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我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困惑。书中强调,“种子课”是知识生长的起点,是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关键,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我对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书中强调“种子课”的重要性,指出种子课是知识的“根”,能为后续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这让我意识到,在低年级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要像培育种子一样精心。例如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曾陷入“教得累,学得懵”的困境。学生常常混淆不同面值人民币,更难以理解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读完这本书后,我重新设计了“种子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购物小票,观察商品价格;课上,将真实的人民币分发给小组,让孩子们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直观感受不同纸币的质地、颜色和图案。在认识“元角分”进率时,我创设“小小商店”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和顾客进行模拟购物。当“顾客”用1元钱买8角的铅笔时,孩子们自发讨论起如何找零,有的用拆分纸币的方式计算,有的通过加法算式推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人民币换算的知识,更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节“种子课”就像一颗饱含能量的种子,后续学习“加减计算在购物中的应用”时,学生们凭借之前积累的经验,能快速迁移知识,轻松应对复杂的价格计算问题。

    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学也是如此。以往我总按部就班地讲解钟面结构、认读方法,学生却常常在“几时几分”的认读上出错。研读“种子课”理念后,我可以以“有趣的一天”为主题设计教学。课前,让学生用绘画记录自己一天的活动及对应的时间;课上,展示大家的作品并讨论“如何准确表示这些时间”。孩子们观察钟面模型,发现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进而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学会认读时间。我还设置了“时间挑战赛”,用拨动钟面指针、快速认读的方式激发兴趣。在后续学习“时间的计算”时,因为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深刻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等问题时,便能借助之前建立的表象,用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自主探究解题思路。

    书中“对话深度学习”的观点,也让我重新审视课堂互动。在教学“分类与整理”时,我不再直接给出分类标准,而是展示一堆杂乱的文具和玩具,问学生:“怎样摆放会更整齐?”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按功能分,有的按颜色分,还有的按大小分。我顺势引导:“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带来什么不同?”孩子们通过对比讨论,发现虽然分类结果不同,但都能让物品变得有序,从而深刻理解分类的本质和意义。这种充满思维碰撞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深度学习在交流中悄然发生。

《种子课3.0—对话深度学习》让我明白,低年级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要种下思维的种子,搭建对话的桥梁。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种子课”为指引,精心呵护每一颗求知的种子,让深度学习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