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9 玩空气
江阴市申港实验小学 薛昌明
课标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1.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课标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1.2空气与水是重要的物质
课标内容要求
认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实验目的
(1)学生能通过实验准确判断泡泡里有空气,并理解空气在泡泡形成中的作用,清晰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
(2)尝试吹出“泡中泡”、制造更大泡泡,探索与空气相关的玩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实验器材
泡泡水、注射器、滴管、吸管、洗洁精。
实验过程
1.活动:玩一玩泡泡游戏
2.思考:
(1)猜一猜,泡泡里有什么?
(2)需要哪些材料怎样才能验证你的猜想?
(3)如何使用注射器验证你的猜想?
3.交流:教师讲解用注射器验证猜想的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滴一滴泡泡水。
(2)让注射器中充满空气
(3)将空气注入泡泡水。
(4)抽出泡泡里的空气。
4.思考:实验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提醒:
(1)教师展示如何使用注射器,注射器需提前校准,避免空气泄漏影响实验结果。
(2)建议注射器去除针头,注意使用安全。
(3)提醒学生操作时手要抓稳,避免注射器刺破泡泡水膜。
(4)滴泡泡的水量要适中,量少会导致泡泡过早破裂或无法成形。
5.活动:用注射器验证你的猜想
6.思考:
(1)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现在你知道泡泡里有什么了吗?为什么?
7.拓展:想办法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泡。
8.交流:联系生活中观察到大泡泡的场景,提出改进方法。
方法:
(1)调整泡泡水配方:尝试在原有泡泡水中增加洗洁精,增强表面张力以形成更大泡泡。
(2)选择合适工具:使用较粗的吸管,增大吹气口面积。
(3)控制吹气方式:缓慢均匀地吹气,避免气流过急导致泡泡破裂;吹气时保持适当距离,防止误触泡泡。
9.活动:选择合适的办法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泡
10.拓展:如何吹出“泡中泡”
11.交流:一口气能吹出“泡中泡”吗?该如何操作?
方法:把泡泡液涂抹在光滑桌面上。用长吸管蘸泡泡液后吹出一个尽可能大的泡泡,接着在大泡泡里面再吹一个泡泡。
12.思考: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发现空气的哪些特点呢?
活动:小组交流,推选同学汇报。
实验结论
通过玩空气游戏,我们发现尽管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泡泡中确实含有空气,并且空气是能够流动的。
实验评价
序号 |
评价内容 |
评价等级(在相应位置括号里打“√”) |
||
☆☆☆ |
☆☆ |
☆ |
||
1 |
能够熟练使用技能完成实验 |
能够熟练地使用注射器,按照实验步骤准确地将空气注入泡泡水中,并在抽出空气时保持泡泡的完整性 ( ) |
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操作,但在使用注射器或控制泡泡水量时能稍显生疏,能够完成实验,但过程不够流畅。 ( ) |
在操作过程中遇到较多困难,如无法熟练使用注射器、控制不好泡泡水量等,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 ( ) |
2 |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
能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准确描述泡泡在注入和抽出空气时的变化,以及泡泡破裂前后的状态。( ) |
能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但描述时变化时略显笼统 ( ) |
虽然进行了实验,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不够细致,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描述。 ( ) |
3 |
能独立思考并推理实验现象成因 |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空气特性,并对吹出更大的泡泡提出有创意的改进方法。 ( ) |
能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并尝试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 ) |
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有效的推理和解释。 ( ) |
4 |
团队合作与交流 |
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参与讨论,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实验时能与同伴协作完成任务,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 ( ) |
能够参与小组讨论,但可能在表达时不够自信。实验时能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但在某些环节需要更多沟通。 ( ) |
在小组交流中的参与度较低,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实验时与同伴的协作不够紧密,导致实验进度受阻或效果不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