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玉《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2025-09-1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最近,我研读了经典教育著作《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传统认知。其中,第十章“为理解而教”堪称全书的画龙点睛之笔,它将前文所有的理论、框架和设计方法,最终落脚于最生动、也最具挑战性的环节——课堂实践。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一章带给我的核心启发。


一、核心理念:从“灌输”到“揭示”的范式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扮演“知识搬运工”的角色,努力将教材上的内容清晰、有条理地“灌输”给学生。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听到了”、“记住了”、“会做题了”。

而第十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为理解而教”的本质是一场范式转变:从教师的“灌输”转向引导学生的“揭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讲述者,而是一个设计师、一个教练、一个引导者。我们的核心任务不再是“覆盖教材”,而是“揭示核心思想”,即创设丰富的学习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质疑、验证,最终亲手“揭开”知识的神秘面纱,实现深刻而持久的理解。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展示给我的,我可能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将会理解。”第十章正是这句名言的终极实践指南。


二、如何实践?四大关键教学行为

“为理解而教”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第十章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具体、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指南。我将其概括为四大关键点:

1. 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习 核心问题是贯穿整个学习单元的“主动脉”。它们往往是开放的、发人深省的、可持续探讨的。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不断地用这些问题去刺激学生思考。例如,在历史课上,与其直接讲述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不如抛出问题:“革命总是暴力的吗?”或“变革必须付出流血的代价吗?”让学生带着这些宏大的问题去审视史料、进行辩论,他们的思考深度将远超被动接受结论。

2. 持续评估,而非最终审判 评估不应只是单元结束后的那次“考试”。作者强调,评估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是为了改进学习而进行的诊断,而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评判。这包括:非正式检查:课堂观察、提问、快速举手投票等。正式评估:小测验、作业、项目初稿等。 教师需要像医生阅读化验单一样,仔细分析这些评估数据,即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所在,并据此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

3. 像教练一样提供反馈 这一部分对我触动最深。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作业上写下“好!”“思路不清”等评语,但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几乎无效。有效的反馈应该是:

· 及时的:在学生记忆犹新时给予反馈。

· 具体的:明确指出“好在哪里”以及“哪里可以如何改进”,而不是泛泛而谈。

· 可操作的:提供学生下一步具体可以做什么的建议。 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根据反馈能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最终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4. 激发元认知,让学生学会思考自己的思考 最高层次的理解,是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元认知:

· 使用思考日志:让学生记录“我今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还没搞懂的问题是什么?”

· 组织反思讨论:“我们是如何得到这个结论的?”“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方法?” 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将无意识的思考变得有意识,从而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而非仅仅是知识本身。


三、我的反思与行动

读完这一章,我深感惭愧又无比兴奋。惭愧的是,过去很多自以为“讲得很清楚”的课,可能只是完成了信息的传递,却远未触及理解的深度。兴奋的是,我找到了明确的改进方向。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决心做出以下改变:

1. “少说话”:克制自己“想讲全、讲透”的冲动,把更多课堂时间留给学生的探究、讨论和展示。

2. “多提问”: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核心问题,让问题驱动课堂,而非教材的页码。

3. “重反馈”:改革我的作业批改方式,用更具体、更具指导性的评语取代简单的对错符号。

4. “勤反思”:在每节课或每个单元后,加入学生的自我反思环节,培养他们的元认知能力。


结语

第十章“为理解而教”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告诉我们,优秀的教学不是一场精彩的个人脱口秀,而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探索之旅。教师是向导,学生才是真正的探险家。我们的成功,不在于我们讲了多少,而在于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以及他们能否带着这些理解去应对未来真实世界的挑战。

这本书值得放在每一位教育者的案头,常读常新。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思考者和终身学习者。而这,正是“为理解而教”的崇高使命。

  • 阅读(11)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