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教学设计(王颖超) 2025-09-18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校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王颖超 所在单位:江阴市徐霞客中学 执教时间:2025-09-18 执教地点:江阴市徐霞客中学 执教内容:民族 参加对象:初二学生

1.3民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一、教材定位

本节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上承人口分布,下启区域差异,是理解多元一体国家格局的关键支点。教材以民族构成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区域自治为逻辑链,数据简洁、案例典型,为后续区域地理学习奠定人文底色。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储备 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中国行政区划,对34个省级单位有整体印象,但对民族自治地方仅停留在名称层面。

2. 生活经验 城区学生接触少数民族同伴机会较少,对民族概念易停留在服饰、节日符号层;部分县域学生有与少数民族同窗经历,却缺乏系统梳理。

3. 思维特点 具备初步的读图归纳能力,但空间因果推理尚弱,易把分布特点简单归因于自然条件,忽视历史、政策维度。

4. 情意需求 渴望被尊重、被倾听,愿意在真实任务中表达自我,对贴标签式说教敏感。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 运用地图与数据,说出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解释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对民族团结、资源利用的意义,树立差异不是差距,互补才能共生的价值取向。

2. 综合思维 整合自然、历史、政策多要素,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何在特定地域诞生,体悟制度设计背后的空间正义。

3. 区域认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案例探究中,归纳自治带来的经济、文化、生态多重效应,并能迁移认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自治地方。

4. 地理实践力 我为家乡民族品牌代言为任务,设计一条民族风情微旅游线路,撰写150字推介词,培养信息筛选、空间定位、文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民族分布的总体格局与形成机制;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空间体现。

难点: 分布特点制度安排建立因果链接,理解自治并非独立,而是国家统一框架下的治理创新。

五、教学策略

1. 事融合 人口比重饼图民族分布主图广西案例故事三线并进,实现由宏观到微观的认知闭环。

2. 对话共建 采用同伴互教”“专家走进课堂”(教师反串专家)方式,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课堂资源。

3. 问题链驱动 设置为什么汉族遍布全国?”“为什么自治地方多在边疆?”“民族政策如何影响我的生活?三级问题,层层递进。

4. 分层作业 A. 基础巩固(地图填绘+数据判读)B. 能力提升(制度分析小论文)C. 拓展实践(微旅游线路设计),学生自选两题,总量控制在一页A4

六、教学过程(40分钟,精确到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板书我们班的民族构成”——现场举手统计:汉族、回族、满族……同步在黑板左侧画实时饼图草图,标注百分比。提问:如果把这个饼图放大到全国,会是什么样?学生脱口而出汉族特别多。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空间上又如何?”——用身边数据撬动国家尺度,2分钟完成情绪预热。

读图探究1:民族构成

学生翻开教材图1.12“中国民族构成饼图,教师给出指令:

1)用直尺量出汉族圆心角,估算度数;

(2)计算: 若全国人口14.12亿,少数民族约多少亿?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两人一组心算,教师随机抽两组报答案,板书:(亿),少数民族(亿)。教师追问:“1.26亿放在世界国家人口排名,能排第几位?学生比对教材附录世界人口前十,发现仅次于日本,引发少数民族并不少的认知冲突。——该环节同时训练快速提取图表信息数学转换全球视角迁移5分钟。

读图探究2:空间分布

教师挂出中国民族分布主图,下发透明胶片(A4大小,印有空白中国轮廓)。学生四人一组,用彩笔在胶片上圈画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级行政区,并写出两条分布规律。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错误:把云南圈得过大、忽略大杂居细节。邀请一组投影胶片(实物投影),学生讲解:我们圈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内蒙古五大自治区,再加云南、贵州、青海。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些省区少数民族多?学生普遍答山区多、交通不便。教师不急于纠偏,而是提供历史迁徙路线文字材料(150字):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前,中央王朝对西南山区实行土司制度,保留土著首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蒙古、哈萨克等部落;清代闯关东’‘走西口使汉族进入东北、河套,与满、蒙杂居。

学生阅读后修正答案: 分布是历史+自然双因叠加。教师总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三句话,板书并让学生用30秒自读两遍。——8分钟完成空间格局成因初探

制度追问:为什么会有自治区?

教师抛出如果让你管理多民族地区,你会怎么设计制度?学生自由发言:A. “各民族分开住,避免矛盾B. “大家一样待遇,不特殊C. “让少数民族自己管自己。教师统计三种意见人数,板书。

接着提供“1954年宪法节选(80)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学生齐读,教师追问:关键词是什么?学生锁定聚居”“区域”“自治权。教师用逻辑链追问:聚居区域自治权,为什么不是分开住?学生顿悟:自治不是分裂,而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让当地主体民族有参与治理的权利——5分钟完成制度理性启蒙。

案例深描:广西为什么成为自治区?

教师讲述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诞生故事(300字,口述):

“1957年,全国壮族人口约800万,居少数民族第一位,主要聚居在广西中西部。当时广西省汉族占62%,壮族占33%,但西部如南宁、柳州、百色等地壮族比例超60%。若简单以省治管理,壮族语言、土地习惯法易被边缘化。中央决定在广西全境建立自治区,而不是壮族自治州,确保壮族在省级层面拥有立法、教育、资源开发话语权。19583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首府南宁。

学生边听边在胶片上用红笔圈出南宁、百色、柳州,体会自治区纯民族地。教师追问:广西设立自治区后,带来哪些变化?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卡壮族三月三成为法定假日”“甘蔗种植补贴”“边境贸易口岸归纳:文化认同增强、经济特色突出、边境稳定。——8分钟完成制度空间发展三维耦合。

政策延伸:民族政策在我身边

教师让学生低头想30秒: 你所在城市/县城,有没有因民族政策带来的变化?学生举例:清真食品补贴、中考民族加分、民族班、蒙古语招牌、藏药店铺……教师板书经济扶持、教育优惠、文化保护、法律保障四类,让学生把例子贴到相应类别。学生发现:政策不是特权,而是矫正历史不平等,促进实质平等——4分钟,把国家叙事拉回日常生活。

任务实践:我为家乡民族品牌代言

教师布置课内微任务:

假设你是文旅推介员,用150字为家乡(或广西、新疆、西藏任选)设计一条民族风情微旅游线路,必须包含:1. 空间定位(具体到县或景区);2. 民族元素(建筑/饮食/技艺);3. 交通方式;4. 一句宣传口号。

学生当堂写,教师巡视,提醒不要只写美食,要有地理空间信息3分钟后,随机抽3人朗读,教师即时点评:

A. “桂林龙脊梯田壮族高铁到桂林转大巴口号:梯上云端,壮乡等你”——空间清晰;

B. “呼和浩特蒙古包高铁直达天似穹庐”——文化符号准确;

C. “西藏拉萨藏药飞机心灵净土”——略显空泛,可再具体。

——4分钟,把知识转化为可传播的空间叙事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每人说一条,不能重复。学生生成:

因为壮族聚居在广西,所以设立自治区保护语言。

因为民族大杂居,所以需要法律保障互相尊重。

因为自治带来发展,所以边境更稳定。

教师升华:差异不是差距,制度保障互补,空间促进共生。”——2分钟,形成价值闭环。

布置作业


  • 阅读(7)
上一篇: 探寻热带雨林的固碳功能教学设计(牟娅)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