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民族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八年级地理上册
一、教材定位
本节位于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上承“人口分布”,下启“区域差异”,是理解“多元一体”国家格局的关键支点。教材以“民族构成—分布特点—民族政策—区域自治”为逻辑链,数据简洁、案例典型,为后续“区域地理”学习奠定人文底色。
二、学情分析
1. 知识储备: 学生已在七年级学习“中国行政区划”,对34个省级单位有整体印象,但对“民族自治地方”仅停留在名称层面。
2. 生活经验: 城区学生接触少数民族同伴机会较少,对“民族”概念易停留在“服饰、节日”符号层;部分县域学生有与少数民族同窗经历,却缺乏系统梳理。
3. 思维特点: 具备初步的读图—归纳能力,但“空间—因果”推理尚弱,易把“分布特点”简单归因于“自然条件”,忽视历史、政策维度。
4. 情意需求: 渴望被尊重、被倾听,愿意在“真实任务”中表达自我,对“贴标签”式说教敏感。
三、核心素养目标
1. 人地协调观: 运用地图与数据,说出汉族与55个少数民族的分布格局,解释“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对民族团结、资源利用的意义,树立“差异不是差距,互补才能共生”的价值取向。
2. 综合思维: 整合自然、历史、政策多要素,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何在特定地域诞生,体悟制度设计背后的空间正义。
3. 区域认知: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案例探究中,归纳“自治”带来的经济、文化、生态多重效应,并能迁移认识宁夏、西藏、内蒙古等自治地方。
4. 地理实践力: 以“我为家乡民族品牌代言”为任务,设计一条“民族风情微旅游线路”,撰写150字推介词,培养信息筛选、空间定位、文化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民族分布的总体格局与形成机制;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空间体现。
难点: 把“分布特点”与“制度安排”建立因果链接,理解“自治”并非“独立”,而是国家统一框架下的治理创新。
五、教学策略
1. 图—数—事融合: 以“人口比重饼图—民族分布主图—广西案例故事”三线并进,实现由宏观到微观的认知闭环。
2. 对话—共建: 采用“同伴互教”“专家走进课堂”(教师反串专家)方式,让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课堂资源。
3. 问题链驱动: 设置“为什么汉族遍布全国?”“为什么自治地方多在边疆?”“民族政策如何影响我的生活?”三级问题,层层递进。
4. 分层作业: A. 基础巩固(地图填绘+数据判读);B. 能力提升(制度分析小论文);C. 拓展实践(微旅游线路设计),学生自选两题,总量控制在一页A4。
六、教学过程(40分钟,精确到分钟)
情境导入
教师板书“我们班的民族构成”——现场举手统计:汉族、回族、满族……同步在黑板左侧画“实时饼图”草图,标注百分比。提问:“如果把这个饼图放大到全国,会是什么样?”学生脱口而出“汉族特别多”。教师追问:“多到什么程度?空间上又如何?”——用身边数据撬动国家尺度,2分钟完成情绪预热。
读图探究1:民族构成
学生翻开教材图1.12“中国民族构成饼图”,教师给出指令:
(1)用直尺量出汉族圆心角,估算度数;
(2)计算: 若全国人口14.12亿,少数民族约多少亿?保留两位小数。
学生两人一组心算,教师随机抽两组报答案,板书:(亿),少数民族(亿)。教师追问:“1.26亿放在世界国家人口排名,能排第几位?”学生比对教材附录“世界人口前十”,发现仅次于日本,引发“少数民族并不少”的认知冲突。——该环节同时训练“快速提取图表信息—数学转换—全球视角迁移”,5分钟。
读图探究2:空间分布
教师挂出“中国民族分布主图”,下发透明胶片(A4大小,印有空白中国轮廓)。学生四人一组,用彩笔在胶片上圈画“少数民族最集中”的省级行政区,并写出两条分布规律。教师巡视,发现典型错误:把“云南”圈得过大、忽略“大杂居”细节。邀请一组投影胶片(实物投影),学生讲解:“我们圈出新疆、西藏、广西、宁夏、内蒙古五大自治区,再加云南、贵州、青海。”教师追问:“为什么这些省区少数民族多?”学生普遍答“山区多、交通不便”。教师不急于纠偏,而是提供“历史迁徙路线”文字材料(150字):
“明清时期‘改土归流’前,中央王朝对西南山区实行土司制度,保留土著首领;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形成蒙古、哈萨克等部落;清代‘闯关东’‘走西口’使汉族进入东北、河套,与满、蒙杂居。”
学生阅读后修正答案: 分布是“历史+自然”双因叠加。教师总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三句话,板书并让学生用30秒自读两遍。——8分钟完成“空间格局—成因初探”。
制度追问:为什么会有自治区?
教师抛出“如果让你管理多民族地区,你会怎么设计制度?”学生自由发言:A. “各民族分开住,避免矛盾”;B. “大家一样待遇,不特殊”;C. “让少数民族自己管自己”。教师统计三种意见人数,板书。
接着提供“1954年宪法”节选(80字):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学生齐读,教师追问: “关键词是什么?”学生锁定“聚居”“区域”“自治权”。教师用逻辑链追问:“聚居→区域→自治权”,为什么不是“分开住”?学生顿悟:自治不是分裂,而是“在国家统一前提下,让当地主体民族有参与治理的权利”。——5分钟完成“制度理性”启蒙。
案例深描:广西为什么成为自治区?
教师讲述“广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诞生”故事(300字,口述):
“1957年,全国壮族人口约800万,居少数民族第一位,主要聚居在广西中西部。当时广西省汉族占62%,壮族占33%,但西部如南宁、柳州、百色等地壮族比例超60%。若简单以省治管理,壮族语言、土地习惯法易被边缘化。中央决定在广西全境建立自治区,而不是‘壮族自治州’,确保壮族在省级层面拥有立法、教育、资源开发话语权。1958年3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首府南宁。”
学生边听边在胶片上用红笔圈出南宁、百色、柳州,体会“自治区≠纯民族地”。教师追问:“广西设立自治区后,带来哪些变化?”学生结合教材阅读卡“壮族三月三成为法定假日”“甘蔗种植补贴”“边境贸易口岸”归纳:文化认同增强、经济特色突出、边境稳定。——8分钟完成“制度—空间—发展”三维耦合。
政策延伸:民族政策在我身边
教师让学生低头想30秒: “你所在城市/县城,有没有因民族政策带来的变化?”学生举例:清真食品补贴、中考民族加分、民族班、蒙古语招牌、藏药店铺……教师板书“经济扶持、教育优惠、文化保护、法律保障”四类,让学生把例子贴到相应类别。学生发现:政策不是“特权”,而是“矫正历史不平等,促进实质平等”。——4分钟,把国家叙事拉回日常生活。
任务实践:我为家乡民族品牌代言
教师布置课内微任务:
“假设你是文旅推介员,用150字为家乡(或广西、新疆、西藏任选)设计一条‘民族风情微旅游线路’,必须包含:1. 空间定位(具体到县或景区);2. 民族元素(建筑/饮食/技艺);3. 交通方式;4. 一句宣传口号。”
学生当堂写,教师巡视,提醒“不要只写美食,要有地理空间信息”。3分钟后,随机抽3人朗读,教师即时点评:
A. “桂林龙脊梯田—壮族—高铁到桂林转大巴—口号:梯上云端,壮乡等你”——空间清晰;
B. “呼和浩特—蒙古包—高铁直达—天似穹庐”——文化符号准确;
C. “西藏拉萨—藏药—飞机—心灵净土”——略显空泛,可再具体。
——4分钟,把知识转化为可传播的“空间叙事”。
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每人说一条,不能重复。学生生成:
“因为壮族聚居在广西,所以设立自治区保护语言。”
“因为民族大杂居,所以需要法律保障互相尊重。”
“因为自治带来发展,所以边境更稳定。”
教师升华: “差异不是差距,制度保障互补,空间促进共生。”——2分钟,形成价值闭环。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