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国培计划-贵州省整县推进培训项目(黔西市)骨干教师专项培训”的50位学员,从毕节黔西奔赴福州晋江,开启了一场深耕教育的研修之旅。
本次研修活动,特别邀请了江苏省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正高级专家刘生权主任,分享了《新背景下的中小学校本化课程建设》。刘主任从“使命与担当”的高度解读政策深意,以“理念与原则”的标尺锚定价值方向,用“实施路径与策略”的图谱指引实践路径。刘主任强调,校本化课程需以学生发展为圆心,从基础层的夯实、拓展层的延伸到研究层的深化,构建起层层递进的育人体系;更以江阴的鲜活实践为例,将理论转化为可感的操作方法,让“扎根校园、滋养成长”的课程理念落地生根。
学员心声:
今天下午,聆听了刘生权主任的《新背景下中小学校本化课程建设》的讲座,感触颇深,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源于需求。校本课程并非脱离实际的“额外任务",而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师资优势和学生发展的“定制化内容"。例如,乡村学校可依托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劳动实践课程,城市学校可结合社区文化打造非遗传承课程,让课程真正扎根校园、贴近学生。
二、课程开发需充分调研学生兴趣与需求,避免教师“唱独角戏"。以小学科学课程为例,学生希望看到老师的演示实验,更期望自己能亲手实践,如果老师满堂灌,没有满足学生需求,学生不仅没兴趣,甚至会因听不懂而睡觉、旷课、逃学等。
三、课程建设应注重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或者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学了“力"学,找到了不会游泳的原因,学会了游泳;学了“电”学,会帮家里检查电路等。
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校课程建设中,布置拓展性作业。如:自制简易火箭、自制潜水艇等,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的潜能。
总之,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它需要长期探索,动态调整;是从“不会教"到“学着教”,到走向“以生为本”的深度学习的过程。(文: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市甘棠镇礼贤小学 龙献)
思维碰撞:绽放成长的火花
在专家的引领下,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渴求已久的营养。答疑解难环节,学员们纷纷抛出学习过程中的不解之处,他们的求知,得到了专家们的积极回应和解答。
学员们也在随后的学习分享环节将自己的学习所得毫无保留地呈现,思维的火花得到了绚烂的绽放。
分享环节后,李耀平博士指出,刘生权专家的讲座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给参训的学员带来了一场丰盛的饕餮盛宴,学员们也始终保持旺盛而严谨的学习状态,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山海为证,研学不辍。刘生权工作室远赴福州,给这一场山海的跨越牵手,以江河做结,让“江阴式”校本化课程建设的模式能传播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