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柔+《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读后感 2025-09-18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教科学”到“陪探索”

——读《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有感

站在三尺讲台的第三个年头,我似乎陷入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教学倦怠。教案越写越厚,实验越做越熟,课堂却似乎缺少了最初的魔力。直到遇见章鼎儿老师的《走向探究的科学课》,这本书像一束光,照进了我渐趋模式化的科学课堂,也照亮了我作为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三年前初登讲台,我理解的“科学课”就是精心设计的知识传递:准备有趣的实验,讲解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结论。我以为热闹的课堂就是成功的课堂,却未曾深思,那些按部就班的实验是否真正触发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中章鼎儿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科学不是知识的集合,而是探索世界的方式。”这句话如当头棒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是否在将科学作为现成结论灌输给学生,而非带领他们体验探究的过程?

书中那个“蜗牛吃什么”的案例给了我极大启发。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孩子们设计实验、自主探究。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科学知识,更体验了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我尝试将这种方法应用到自己的课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单元时,不再简单演示种子发芽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种子没有土壤能发芽吗?没有阳光会怎样?孩子们设计对比实验,每天记录观察,虽然得出了各式各样甚至“错误”的结论,但他们的眼睛闪烁着真正的科学好奇之光。这种光芒,是我三年来在传统课堂上很少见到的。

作为年轻教师,我最缺乏的不是教学热情,而是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桥梁。书中不仅有理论阐述,更有大量可操作的教学案例和具体策略。我学习到如何设计驱动性问题,如何搭建适当的脚手架,如何在保持学生自主性的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些具体指导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也让我明白——探究式科学教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需要更加精心的设计和更加专业的引导。

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课堂变得“混乱”了,教学进度变慢了,有时学生的发现会超出我的预期甚至知识储备。但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不断学习和成长。我开始更加注重课前准备,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方向;我学会了倾听而不是急于纠正,学会了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我与学生的关系也从传统的“教与学”转变为共同探索科学世界的伙伴。

读完《走向探究的科学课》,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职业选择。科学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送带,而是科学火种的传递者。我们不是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而是在培育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这本书让我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也让我重新燃起了教学的热情。

站在教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门口,我依然是一名年轻教师,但已经有了不一样的视野和追求。感谢章鼎儿老师的这本书,它让我明白:最好的科学课,不是老师展示得多么精彩,而是学生思考得多么深入;不是得出了标准答案,而是产生了更多问题。走向探究的科学课,也是走向真正科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 阅读(9)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