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小小平衡探秘者
1. 从“教师预设”到“儿童提问”-------让研究源于真实兴趣
当孩子们用直尺制作跷跷板时,他们的问题自然浮现:
“为什么尺子在这里能平衡?”
“如果这边放更多橡皮,会怎样?”
“支点放在中间就一定平衡吗?”
这些问题不是教师强加的“教学目标”,而是儿童主动思考的起点。我们珍视这些疑问,并以此作为探究的驱动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主导的研究项目。
2. 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建构”---------让儿童成为知识的生产者
大班幼儿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记录能力,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平衡的规律:
有的孩子用积木作为非标准单位,测量两边的“重量”;
有的孩子调整支点位置,发现“长的一边更容易下沉”;
有的小组合作绘制平衡记录表,用符号总结自己的发现。
我们不再简单告诉孩子“平衡的条件”,而是提供开放的材料、充足的时间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让他们在试错、调整、讨论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论。
3. 从“单一答案”到“多元思维”---------让探究走向深度思考
传统的平衡游戏往往聚焦于“两边的重量是否相等”,但儿童的研究视角更为丰富:
支点的位置(“如果不在中间,会怎样?”)
物体的分布(“一块大橡皮 vs. 三块小橡皮,能平衡吗?”)
材料的特性(“铅笔和直尺,谁更容易平衡?”)
我们鼓励儿童挑战常识、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甚至允许“错误理论”的存在,因为科学探究的本质不是寻找“正确答案”,而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从“课堂活动”到“持续研究”-----------让学习自然衔接小学科学思维
本次活动不是孤立的“一堂课”,而是长期探究的起点。我们预留开放问题,如:
“如果换成不同形状的文具,平衡会受影响吗?”
“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
这些未解答的问题将延伸至家庭、户外甚至小学阶段,使幼儿的科学研究习惯自然过渡到更系统的学习方式中,真正实现幼小衔接的思维准备。
《文具的平衡游戏》不是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而是儿童自主发现的研究课题。我们相信,当孩子成为真正的“研究者”,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而这,正是他们未来学习最宝贵的基石。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开展了大班的科学活动“小小平衡探秘者”。活动过程如下。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通过自主实验探索支点移动移动对平衡的影响,尝试用不同方法验证文具重量与支点位置的关系。
2.用多种方式记录实验过程和发现,尝试用证据支持自己的平衡理论。
3.乐意与同伴分享平衡游戏的快乐,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新问题。
活动准备:
教具:教师的教具尺、大夹子2个、书包(里面装有铅笔、橡皮、直尺、透明胶带(大的)、小刀、剪刀、涂改液、一盒回形针)、记录纸、
学具:人手一份(铅笔、橡皮、直尺、透明胶带、小刀、涂改液、一盒回形针),记录纸,记录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文具,重点认识直尺。
1、老师一一取出书包里的文具,让幼儿快速的认识,将文具在展示台上一一排队。
教师总结: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具。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这些文具。
(通过展示文具,从熟悉到陌生,逐步引导孩子体验并进入活动主题。孩子认识文具的过程相对较快。)
2、老师取出一捆直尺人手一把。
观察:看看直尺上有什么?(上面有刻度,有数字)直尺上最大的数字是几?最小的呢?刻度“15”在哪里?
3、老师取出一个夹子,夹在刻度“0”上。幼儿同样操作,引导幼儿相互检查。
(此环节的设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幼儿刚才对刻度的认识,同时又为后面平衡环节的开展做一个铺垫。教师选取的三个刻度是本次活动中用到的三个关键位置,在这里预先认识。)
二、介绍平衡板玩法
1、老师取出教具大尺,演示平衡板的组成。
(此处重点引出支点,初步让幼儿了解支点的概念和作用。)
2、老师提出质疑:咦?怎么不平衡呀?引导幼儿观察平衡板一头重一头轻。老师追问:那怎样才能让平衡板平衡呢?引导幼儿发现只要在另一端夹上一个夹子,两边一样重就平衡了。
3、老师追问:你们猜这时平衡板的支点应该在刻度几上?(刻度“15”上,是尺的最中间。)集体记录下来。
(此处是一个把幼儿平时对“平衡板两端物体重量”的关注点,转移至对“支点变化”的关注点上的过程。老师隐性地向幼儿传达两个信息:影响平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支点,支点是可以移动位置的。)
三、引导幼儿进行第一次平衡试验,发现移动支点就能让两端不同的文具平衡。
1、老师演示把刻度“30”一边的夹子拿下来,换成透明胶带。引导幼儿思考:平衡板还会平衡吗?怎么样让尺子重新平衡呢?
2、鼓励幼儿自己去试一下。并观察两边的文具平衡时,支点在刻度几上?集体记录下来。
3、小结:虽然平衡板两边的文具不一样重,但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支点的位置来保持尺子的平衡呢。
(此环节老师重点关注幼儿实验中各材料组合摆放、调整支点位置、观察支点所在刻度三方面,为后面幼儿自主实验打基础。以透明胶为例,通过幼儿通过自己的实验得出小结、验证发现。)
四、引导幼儿进行第二次平衡实验,并从中发现支点位置和物体平衡的规律。
1、老师引导幼儿把刻度“30”处的透明胶带换成不同文具进行平衡实验,观察记录支点的位置。
2、集体交流:看看我们实验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最重?支点在哪里?谁最轻?支点在哪里?
3、小结:刻度“30”一边的东西越重,支点就越靠近重的一边。其实,支点是最公平的,刻度“30”一边的文具太重了,支点就给他短一点的平衡板,刻度“0”一边的夹子太轻了,支点就给他长一点的平衡板。
(这一环节中,幼儿通过不断地更换文具来不断地验证上一环节得出的结论,同时,又通过许多的实验结果推理的出新的经验总结。是一个不断递进深入的环节。)
五、挑战设疑。
老师质疑追问引发幼儿思维进一步挑战:这些文具盒里回形针最重,它的支点在刻度“26”上,我在最重的回形针一边再加上一瓶很重的剪刀,让他们平衡,这时的支点会在刻度几上呢?如果刻度“30”一边没有文具了。只留刻度“0”上的一个夹子,还能平衡吗?
(活动的结束老师向幼儿抛出更具拓展性的问题,对幼儿的思维提出新的挑战。既是这一活动的结束,又是新活动的开始。使活动呈现开放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