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 《那棵树,那座山》读书心得 2025-09-21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那棵树,那座山》读书心得

“那座山”的意象,在薛法根的教育哲学中,象征着教育者的角色与责任。山,巍峨、沉稳、坚定不移,它代表了一种深植于大地的力量和一种恒久的守护姿态。

山是教育信念的坚守。薛法根老师长期扎根于乡村教育他的教育实践本身就是一座山的写照。这体现了他对教育本质的坚守,一种不被外界浮躁所动摇的定力。山不言语,却以其存在本身昭示着一种价值。教育者当如山,为学生提供一个稳定、可靠、充满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与精神家园。山是知识与人格的厚重。山的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矿藏与生态,象征着教育者应具备的深厚学养与健全人格。薛法根强调教育应从“教教材”转向“教人生”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种引导的力量,源于教师自身如山一般厚实的文化积淀和人格魅力。山是儿童立场的根基。薛法根的教育理念始终坚守“儿童立场”和“乡土情怀”。山是万物生长的根基,而教育的根基就是儿童。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他所倡导的教育“慢”哲学,正是反对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主张给予孩子如山间万物般自然、从容的成长时间和空间。

如果说“山”是教育的根基与背景,那么“那棵树”则是教育的核心主体——学习者。树的意象,生动地诠释了薛法根对学生生命状态的理解和对学习过程的期待。

树象征着生命的独特性与成长性。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棵完全相同的树。这对应了教育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教育的目标不是将学生塑造成千篇一律的工业品,而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像一棵树一样,按照自己的节律,向上生长,舒枝展叶,最终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教育的过程,就是为这棵树的成长提供阳光、水分和土壤。树的成长过程体现了智慧的生成方式。薛法根的“组块教学”法正是对树木生长方式的深刻模拟。知识不是被零散、线性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像养分一样,被组织成有内在联系的“板块”或“模块”。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组块”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思维,这如同树木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经过复杂的内部转化,最终长出新的枝干和绿叶。这种教学方式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习从“学语文”走向“长智慧”。树根深叶茂的状态,隐喻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一棵健康的树,必然有深入地下的根系和伸向天空的枝叶。这启示我们,学习既要有扎实的基础,又要有广阔的视野和应用能力。我意识到科学教育中的项目化学习、工程思维、生活化情境等教育教学方式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那棵树,那座山”最深刻的意蕴在于二者的共生关系。山为树提供了生长的基石,树的存在则让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完美地隐喻了薛法根所追求的理想师生关系——“最好的教育,就是相互映照”。在教育这片山野中,教师的稳固与智慧,是学生成长的保障;而学生的每一次拔节、每一次开花结果,都反过来印证了教师的价值,并为其带来无尽的欣喜与成就感。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与生命升华,这是一种深刻的、双向的滋养。

“那棵树,那座山”不仅是对薛法根教育理念的精准概括,更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诗意召唤。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如山般沉静地守护,是静待树苗般生命的绽放。在今天这个追求效率与变革的时代,重读这一意象,无疑是对教育本真的一次深刻回归,它指引我们放下焦虑,以更敬畏、更自然、更充满生命关怀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独一无二的成长中的生命。这,或许就是阅读《那棵树,那座山》所能得到的,最宝贵的心得。

  • 阅读(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