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 2025-09-22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近日公布, 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从小学到高中

不同阶段开设对应课程

人工智能课程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人人必学、人人可学、人人愿学的基础性内容。课程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各学段将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

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在启蒙阶段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好奇心与探索热情,尝试在人机协同中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创意表达和问题解决。在启蒙阶段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伦理观念,建立隐私保护与数字身份的基本认知,培养合理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意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初中阶段

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通过实践体验人工智能模型训练过程,形成对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及智能系统开发的初步理解。具备基础的人机交互能力,能够使用生成式工具完成内容创作,并辨识技术应用的边界与风险。通过典型场景探究和综合实践应用,为适应智能化社会发展奠定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基础。

 

高中阶段

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熟悉数据处理与标注、机器学习算法原理及深度学习入门知识,具备一定开发智能系统的实践能力。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完成综合学习任务。通过跨学科项目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在复杂伦理情境中深入思考技术创新、社会责任、伦理安全等方面的关系。为适应未来智能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