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潜心阅读了孙晓天、张丹教授主编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一书,受益良多。
这本书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阐释颇为深入,让我对小学数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主要对2022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重要内容以及新修订的变化进行了解读。通过41个关键问题的解析,我明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确定了核心素养的范围,了解了基于“三会”的数学课程目标体系及其教学意义,明确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也掌握了核心素养下的课标内容变化。这些内容为我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更好地把握日常教学提供了明确的理论指导。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具体数学课程内容与“三会”联系起来,是我教学中的困惑之一。该书对此进行了清晰的阐释,并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实施路径。“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它是目标体系的统领性或顶层目标,即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中所有具体目标的最终目标。为了达到“三会”,设置了通往“三会”或为“三会”提供支撑的中间目标,这就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对小学而言,中间目标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共11个主要表现,即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第三层目标是支撑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的基础性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四基”“四能”目标。书中通过具体形象的图示展示了目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相互连接关系,让我清晰地看到了数学课程的整体运行流程:从真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出发,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路径逐步推进,在发现知识和收获技能的同时,积累更具一般性的想法(基本思想)和体验(基本活动经验)。这些想法和体验经过持续的积累和提炼,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融为一体,并共同指向“三会”。
下编中的典型课例解析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具有很好应用参考价值。14节课例从不同方面展示了范本和借鉴案例,包括整体把握教学内容、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引发学生思考、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等。
例如,在“小数、分数除法一致性整体设计”一节中,作者提供了打通分数与小数除法运算的两条路径:一是将小数除法转化为分数进行计算,与分数除法“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运算方法一致;二是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进行计算,与小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的运算方法一致。这让我对运算教学的一致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在“开展估测活动,助力量感形成——‘教室有多大’教学实践”一节中,作者选取的典型案例,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有很好的启示。首先要注重对估测方法的思考和交流,估测不是随意猜测,而是基于对度量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借助对要测量的量与单位的比较展开推理,要有理有据,有合理策略。其次,要注重根据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方法。同时,要注意将估测的方法和经验迁移到更多的情境中,将活动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情境和问题。
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度量衡的故事”一节中,作者聚焦度量衡的成语典故,究其根本,既有趣,又知道了知识的“古往今来”。首先通过《芈月传》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单位不统一带来的不便,引出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在不断地应用中细化单位,借由典故更深体会“度量衡的故事”。课后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巩固内化。让数学课程、语文课程、信息技术融为一体。
这本书让我对数学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我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学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学习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