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共生,跨界融合”: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探究 2025-09-22
网站类目:研究成果获奖 姓名:朱敏豪 所在单位:江阴市实验小学 获奖类别: 获奖级别:市级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2025-09-22 评比部门:无锡市教育学会 发表刊物: 刊物级别:市级 发表时间:2025-09-22

“学科共生,跨界融合”: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探究

——以部编版六年级《书戴嵩画牛》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

江阴市实验小学 朱敏豪

摘要:本研究以部编版六年级课文《书戴嵩画牛》为实践载体,探索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构建“文言为基、艺术为翼”的跨学科框架,设计“文言解码-思辨求真-跨界审美”三阶任务链,实现“语言解码-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认知闭环。教学中采用“双线并进”策略:明线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理探究贯穿始终,暗线建构“艺术鉴赏方法论”,通过名画对比、角色辨析、矩阵评价等艺术实践活动,打破学科壁垒。研究验证了跨学科融合的三重价值:艺术情境促进文言文的意义建构(如通过《斗牛图》动态观察具象化“尾搐入两股间”的文言表述);角色立场冲突(牧童“求真”与杜处士“求美”)推动批判性思维发展;多元鉴赏工作坊(如《清明上河图》《格尔尼卡》的矩阵分析)培养开放性审美判断力,最终实现“学科共生,跨界融合”的育人目标,为新课标背景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提供实践范例。

关键词:

跨学科融合;小学语文;艺术教育;核心素养;审美判断力;《书戴嵩画牛》;批判性思维;文言文教学;多元鉴赏;课程重构

 

一、跨学科学习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的要求,强调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与艺术学科的深度融合,本质上是通过学科间的意义联结,构建“语言解码-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认知闭环。以《书戴嵩画牛》为例,文言文凝练的语言特质与绘画艺术的意象表达形成天然互文:文言字词成为解读艺术符号的钥匙(如“尾搐入两股间”对应牛尾动态),艺术实践则成为文言理解的具象载体(如通过临摹理解“锦囊玉轴”的装裱文化)。这种融合不仅响应了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更在AI技术冲击传统认知方式的当下,为培养学生不可替代的审美判断力与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实践路径。

二、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例立足新课标“加强课程内容整合”要求,构建“文言为基、艺术为翼”的融合框架。以《书戴嵩画牛》的文本特性为原点,辐射三个教学维度:语言层面聚焦文言解码能力培养,思维层面通过艺术真实性辩论发展批判性思维,审美层面借助多元艺术鉴赏提升审美判断力。这种设计既遵循“言-象-意”的文言文认知规律,又体现“观察-思辨-创造”的艺术教育逻辑,形成从文本理解到文化创生的完整闭环。

学科融合采用“双线并进”策略:明线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理渐进探究,暗线为“艺术鉴赏方法论”建构。通过角色扮演、名画对比等艺术实践活动,使文言文学习突破文字表层,走向文化理解的深层结构,实现语文核心素养与艺术素养的协同发展。

三、课程内容及实施

本课以“任务推进”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的的逐步推进深化,整堂课共分三个学习任务“文言解码,故事结构”、“思辨求真,艺术探微”、“跨界迁移、多元审美”。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以解决学习任务为内驱力自发探究,教师仅扮演点拨者的角色。

(一)文言解码,故事解构

1. 书画情境助学

视觉化导入是课堂初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我出示戴嵩《斗牛图》及多幅牛题材画作(吃草、行走、游泳),引导学生观察"牛尾动态差异",自然引出"尾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的文言表述。此设计契合情境认知理论,使抽象文言词义具象化。

多音字突破:聚焦“处士”、“所宝以百数”等难点,采用“开火车朗读-即时诊断”策略。教师通过分层反馈(如“很可惜只读对一个”、“恭喜你全错”)制造认知冲突,结合“处士”文化注解(未出仕的文人),在纠错中深化理解。

2. 文言诵读建构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更加考验学生对课文生字难字的理解突破。我通过对比“一轴画”的量词用法与“锦囊玉轴”的实物指代,借助书画立轴模型演示装裱工艺,将文言学习转化为文化认知。

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在突破单个重难点字词后,长句的攻坚也是水到渠成。针对“一日曝书画……谬矣”复杂句式,采用“语义切分法”:“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这句长难句,我通过手势比划(角力时握拳、尾搐时收臂)实现具象化理解,使朗读停顿与文意理解同步。

3. 故事哲理转化

疏通文意,理解故事内容是理解这篇思辨性小古文想要传达的哲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专业咨询台”活动引导学生逆向思考,用填空“画画该问(牧童)?钓鱼该问(渔夫)?看病该问(医生)”将文言哲理转化为现代生活指南,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古语解构为“专业的事要问专业的人”的道理,呼应“语言文字运用”核心素养要求。

(二)思辨求真,艺术探微

本环节通过角色立场辨析与实证探究,建构"求真-求美"的辩证认知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1.审美立场辨析

通过角色代入揭示艺术鉴赏的多维标准,理解"求美需以求真为基"的创作准则。

1) 牧童视角(求真):

我设计通过动作还原,引导学生模仿"拊掌大笑"的肢体语言(拍手、前仰后合),体会嘲讽情绪。设计牧童向伙伴讲述的情境对话:“戴嵩画的牛尾巴翘得像受惊的山羊!俺天天放牛从没见过!”。紧接着老师相机追问:“为何敢质疑名家?”引导学生感受牧童天真直率,不畏权威的人物形象,发现“实践出真知”的底层逻辑。

2)杜处士视角(求美):

在分析杜处士的审美态度时,我依然紧扣文本细节描写,用“锦囊玉轴”实物模拟“常以自随”的行为,杜处士感受对艺术品的珍视。我还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补白杜处士炫耀时的台词:“此画笔墨酣畅,戴公真乃画牛圣手!”,从而体会杜处士“求美”的审美维度。

其次通过对比“笑而然之”与“拊掌大笑”的内涵区别,体会杜处士包容海涵的雅士形象。

3)苏轼视角(求真):

作为课堂的点拨者,教师可以在关键处提供课本以外的知识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探讨本文作者苏轼的审美视角时,能依托的文本内容不足,我出示了苏轼《净因院画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绘画理论,随即引导学生发现苏轼立场的自我矛盾,引出艺术真实性的本质探讨,在思辨中明悟道理:“即使是艺术,也不能违背基本事实,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体会苏轼的“求真”审美,求得不是形似,而是真实之美。

2.牛尾真相探究

学至此处,课文的基础教学基本完成,但课文以外的探究还远远未完。就戴嵩是否真的画错这个问题想必一定有同学有疑问,因此对于牛尾之谜的延伸拓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不能教授给学生错误的认知。因此我设计了“名画对比分析”和“科学实证介入”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对比戴嵩另一幅传世的《斗牛图》和乾隆皇帝的题跋,以及参照现代斗牛照片,从事实角度为戴嵩正名他并未画错。从而自然分析出了本文最后一个人物——戴嵩的审美维度,即兼具“求美”与“求真”,而牧童的错误判断也让学生有了新的感悟:“实践不仅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更要全面深入”。

(三)跨界迁移,多元审美

通过任务二我引导学生构建了欣赏艺术之美的两重维度——“求真”和“求美”,在任务三中我即学即用,设计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这两重维度去欣赏不同流派的绘画作品,通过跨流派艺术实证,建构“多元审美”认知模型,培养开放性思维品质,树立更正确的审美意识。

·多维鉴赏工作坊

抽象的艺术欣赏让学生毫无抓手,因此化抽象为具体是审美学习的要点。我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出示了一套“艺术评价矩阵图”,让学生在对照坐标系进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发现矛盾,破解“求真--求美”二维框架的局限性。

| 作品/维度       | 《清明上河图》 | 《睡莲》  | 《格尔尼卡》……  

|---------------- |----------------|---------- |--------------|  

| 求真维度(1-5) | 4              | 2         | 1            |  

| 求美维度(1-5) | 4              | 5         | 3            |  

| 特殊维度        | 历史考证       | 情感传达  | 政治隐喻     |  

   ……              ……            光影色彩    构图奇特

   ……              ……            ……        ……

通过“艺术评价矩阵图”进行实际艺术欣赏,学生很容易在探究讨论中发现“求真”、“求美”两重维度无法适用于所有风格的艺术欣赏:通过实际打分发现一些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绘画作品和流派例如毕加索的抽象派绘画作品《格尔尼卡》,莫奈的印象派作品《睡莲》并不能在两重维度同时获得高分,甚至都是低分,这显然与学界共识相悖。

此时适时导入美术老师的视频讲解,教授学生多维度的审美立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我们不能仅从真实与美两个维度去欣赏,不同的艺术风格需要不同的欣赏角度”,从而进一步深化完整“实事求是”的要求:“全面深入的实践,实事求是,灵活多变,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仅实现了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跨界融合,且真正做到了在语文课堂通过跨学科学习同时促进学生“思辨”与“审美”的双重核心素养,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实现“学科共生,跨界融合”的跨学科教学理念目标。

四、结语

本实践通过《书戴嵩画牛》的跨学科重构,验证了文言文教学与艺术教育融合的三重价值:在认知层面,艺术情境使文言学习从机械记忆走向意义建构;在思维层面,角色冲突推动浅表理解走向辩证思考;在文化层面,多元鉴赏促进单一认知走向开放包容。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文言文艺术融合指数”,开发适配不同文体的跨学科教学设计框架,让传统文化在学科融合中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潘新和.语文:人的确证[M].上海三联书店,2014.

[3] 埃克哈特·托利.艺术的真相[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4] 潘子骁.“转诗成剧”:小学语文与艺术学科融合探究——以人教版五年级《游子吟》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J].文教资料,2022,(16):31-34.

[5]蔡阳合.基于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学习评价体系探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S1):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