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楠:以 “说” 启思,让数学思维看得见 —— 读《如何培养学生 “说” 数学的能力》有感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重读张勤峰老师的《如何培养学生 “说” 数学的能力》,文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显形态” 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数学课堂表达教学的新认知。以往我的课堂中,“说数学” 常停留在 “回答问题” 的浅层层面,学生要么 “说不清” 思路,要么 “不敢说” 困惑。而张老师提出的三大策略,从目标定位到内容设计,再到反馈评价,构建了完整的 “说数学” 培养体系,让我对如何让学生 “愿说、会说、善说” 有了清晰的实践蓝图。
一、明确目标:让 “说” 有方向,避免表达流于形式
张老师强调 “‘说’数学是落实教学目标的‘服务者’”,这一点彻底改变了我以往对 “说” 的定位。此前教 “小数的初步认识” 时,我虽让学生描述生活中的小数,却未明确 “说” 的目标,导致学生表达多是 “商品价格有小数点” 这类表面描述,未能触及小数的意义。而文中以该知识点为例,明确 “从具体事件中感受小数意义”“结合经历反复表达” 的目标,让我恍然大悟:“说” 的目标需与知识本质绑定,才能让表达有深度。
后来在教 “分数的初步认识” 时,我借鉴这一思路,设定 “说” 的目标:“能结合分月饼的过程,说清‘1/2’表示‘把 1 个月饼平均分成 2 份,取其中 1 份’”“能对比‘1/2’和‘1/4’的分法,说出分数大小与平均分份数的关系”。课堂上,我引导学生拿着圆形纸片模拟分物,边操作边描述,学生从 “这是一半” 逐步过渡到 “平均分成 2 份,取 1 份是 1/2”,表达紧扣分数 “平均分” 的本质。这让我意识到,明确的 “说” 目标如同给学生搭建了 “表达支架”,避免了表达的随意性,让 “说” 真正服务于知识理解。
二、紧扣内容:让 “说” 触本质,打通思维与表达的壁垒
张老师将 “说数学” 与概念、性质、算理算法紧密结合,这正是破解学生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的关键。文中 “射线概念” 的教学案例让我印象深刻:教师不直接给出定义,而是通过 “延长线段 — 判断是否为线段 — 说射线特点 — 对比线段直线” 的流程,让学生在 “说” 中建构概念。这让我反思自己此前教 “射线” 时,仅让学生背诵 “有一个端点、无限延长”,学生虽能复述,却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更无法与线段区分。
后来在教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时,我改用文中策略:先让学生用吸管拼平行四边形,拉动对角后观察变化,再引导他们 “说” 发现 ——“拉的时候,边的长度没变,角变了”“不管怎么拉,对边还是一样长”。接着我追问:“为什么对边相等?你能通过测量或对折说明吗?” 学生有的用尺子量后说 “上下边都是 5 厘米,左右边都是 3 厘米”,有的对折后说 “上下边能完全重合,所以相等”。在 “说” 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性质,更理解了 “如何验证性质”,思维从 “记忆” 转向 “探究”。
算理算法的 “说” 更是让我收获颇丰。教 “两位数乘两位数(14×12)” 时,我曾直接教竖式计算步骤,学生虽能模仿,但对 “为什么要错位相加” 一头雾水。借鉴文中 “点子图说算理” 的方法,我让学生画出 14×12 的点子图,再分小组 “说” 计算思路。有学生指着点子图说:“把 12 分成 10 和 2,14×10=140,14×2=28,加起来就是 168”;还有学生说:“把 14 分成 7 和 7,7×12=84,两个 84 加起来也是 168”。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说” 出算理后,再学竖式时,他们自然理解了 “14×10 的积要和十位对齐” 的道理。原来,“说” 算理不是浪费时间,而是让算法 “扎根” 的关键。
三、重视反馈:让 “说” 有动力,用评价点燃表达热情
张老师提出的 “口头 + 非口头” 评价策略,解决了我课堂中 “评价笼统” 的问题。以往学生 “说” 完后,我常以 “说得好”“不错” 敷衍,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文中 “射线画法评价” 案例给了我启发:当学生说 “把直线一分为二,画端点得射线” 时,教师不直接否定,而是引导 “试着画一画,看看能否得到射线”,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一次教 “角的大小比较” 时,有学生说 “大的角边更长”,我没有直接纠正,而是笑着说:“你观察到了边的长度,很细心!那我们用活动角试一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一条边重合,看看边长短不同时,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 学生动手操作后,主动纠正:“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没关系,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种 “引导式口头评价”,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在思考中完善表达。
非口头评价的作用也让我惊喜。班里有个内向的学生,每次 “说数学” 都很紧张。一次她在描述 “小数基本性质” 时,声音很小且卡顿,我走到她身边,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等她说完后,竖起大拇指笑了笑。从那以后,她每次都会主动举手,表达也越来越流畅。原来,一个微笑、一个手势,这些非口头评价传递的温暖,比语言更能激发学生 “说” 的勇气。
四、教学反思:让 “说” 融日常,让思维生长有迹可循
读完文章,我深刻意识到:“说数学” 不是课堂的 “点缀”,而是深度学习的 “核心载体”。以往我担心 “说” 会占用做题时间,却忽略了 “说清思路” 才能 “做对题目” 的逻辑 —— 当学生能清晰 “说” 出算理、性质、概念时,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已从 “表面记忆” 走向 “深层建构”。
未来教学中,我会继续以张老师的策略为指引:教 “长方体的认识” 时,让学生 “说” 出面、棱、顶点的特点及验证方法;教 “有余数的除法” 时,让学生 “说” 出 “余数比除数小” 的道理;在课堂反馈中,用 “你能结合例子说,很具体”“再想想有没有其他角度” 等评价,让 “说” 更有针对性。我相信,当 “说数学” 成为课堂常态,学生的思维会更清晰,数学学习也会更有温度。
  • 阅读(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