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祝华:深耕数学本质,践行深度学习——《跨越断层,走出误区》读书感悟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阅读《跨越断层,走出误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研究》中关于数学深度学习框架及乘法分配律教学的内容,我犹如在数学教学的迷雾中找到了灯塔,对“何为数学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数学深度学习”有了透彻的领悟,收获颇丰。
一、理解深度学习之“深”,明晰教学方向
    书中提出的数学深度学习落实框架,从“数学内涵与本质”和“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剖析出四个落脚点,这让我对深度学习的“深度”有了具象的认知。“深在数学的内涵与本质上”要求我们挖掘知识背后的原理,引导学生进行“之所以然的解释”,并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以乘法分配律为例,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公式,而是乘法意义与加法运算律结合的必然结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买衣服的总价计算、花坛的面积计算等实际情境出发,结合乘法是“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这一本质,以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导出乘法分配律,让学生明白其“之所以然”,而非死记硬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悟到演绎推理、数形结合、抽象等数学思想,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习的灵魂,能让学生在后续学习中举一反三。
“深在教与学的过程和方法中”则强调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丰富的“学习的经历体验”。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从复习旧知(单一运算的运算律)引发认知冲突,到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再到推导验证、抽象概括,最后联系旧知、拓展应用,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学生清晰地看到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过程。这种经历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探究能力、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二、运用SOLO分类法,把握学习层次
    SOLO分类法将学习水平分为五个层次,为我们评估学生的深度学习水平提供了科学的工具。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思维层次的进阶。初始时,部分学生可能处于单点结构层次,仅能运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或记住公式的形式;随着教学推进,学生能联系多个实例,但尚未形成整体认知,处于多点结构层次;当学生能理解乘法分配律与乘法意义、加法运算律的联系,能将其与长方形周长、乘法口算等旧知融会贯通时,就达到了关联结构层次;而当学生能拓展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甚至用字母一般化地表达规律时,就进入了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关注学生的思维起点,逐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深度学习发展。例如,在拓展学习环节,教师提出“(a - b)×c = a×c - b×c是否成立”的问题,就是在引导学生向拓展抽象结构层次迈进。
三、以乘法分配律教学为例,践行深度学习教学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案例是理论框架落地的典范,给我诸多教学启示。
    其一,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教学伊始,教师通过对比旧知(单一运算的运算律),让学生明确新知是“加乘两种运算的规律”,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在后续学习中,又将乘法分配律与长方形周长、乘法简便运算等旧知联系,并拓展到乘法对减法的分配,延伸了知识的应用范围,让学生构建起结构化的知识网络。
    其二,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教师没有直接给出乘法分配律,而是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两种算法的联系,进而通过推导(如将(a + b)×c转化为(a + b)+(a + b)+…+(a + b),再利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推导出a×c + b×c),自主建构知识。这种“做数学”的过程,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其三,关注数学语言的转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经历了从图形语言(花坛的面积图)到文字语言(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再到符号语言((a + b)×c = a×c + b×c)的转化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这也是数学深度学习的重要体现。
    总而言之,《跨越断层,走出误区》一书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它让我明白,数学教学要摒弃“填鸭式”的浅层教学,转而引导学生深耕数学本质,经历知识建构,感悟数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书中的理念和方法为指引,不断探索,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乐园。

  • 阅读(3)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