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让理解性学习破解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抽象困局”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近期研读王伟松老师《理解性学习视角下的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一文,犹如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迷雾中找到一盏明灯。作为一名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我长期受困于“学生能背概念却不会用”的教学难题,而这篇论文以“理解性学习”为核心,从理论价值到实践策略的系统阐述,不仅解答了我的教学困惑,更重塑了我对概念教学的认知。

论文开篇便直指传统教学的痛点: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概念多具抽象性,以往“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让学生只知概念定义的“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导致知识碎片化,难以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这一描述精准契合我的教学经历——曾有学生能流利背诵“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却在比较两个不规则物体体积时束手无策;能默写“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却在绘制教室平面图时混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换算。正如论文所言,这种“不求甚解”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与知识的灵活运用。

而论文提出的“理解性学习”理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文中明确,理解性学习是学习者依托既有知识、经验,通过探索实现对学习内容深度理解的建构式学习方式,其核心在于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一理念打破了我以往“先讲概念、再练例题”的固化教学模式,让我意识到:数学概念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而是让学生“理解”——理解概念的本质、理解概念与已有知识的关联、理解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尤其令我受益的是论文中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例如“基于单元整体教学制定学习任务”的策略,文中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教师通过对比“面积、表面积、体积”三个概念,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发现三者的逻辑关联,进而理解“体积”的本质。这让我深受启发:在后续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我不再孤立讲解“百分数”,而是将其与学生已学的“分数、小数”关联,通过“商场折扣”“发芽率”等生活场景,让学生对比三者在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时的差异与联系,最终学生不仅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还能灵活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实际问题。

此外,“组织实践活动深化概念理解”的策略也让我印象深刻。论文引用皮亚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的理论,提出通过动手实践让抽象概念直观化。文中“比例尺”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绘制学校平面图,学生在测量教学楼距离、计算图上尺寸、标注比例尺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比例尺的内涵。受此启发,我在“圆的周长”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测量不同大小圆的直径与周长,通过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自主发现圆周率的存在,进而理解圆的周长公式。课堂上,学生们拿着卷尺、圆片忙碌的身影,以及发现“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3倍多一点”时的惊喜,让我真切感受到实践活动对概念理解的推动作用——这种“自己发现”的知识,远比教师“告知”的记忆更深刻、更易运用。

读完这篇论文,我不仅收获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更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未来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将摒弃机械灌输的模式,以理解性学习为指引,通过整体化任务设计、生活化情境创设、实践性活动组织,让学生真正走进数学概念的本质,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思维中“活”起来,为其后续数学学习筑牢根基。

  • 阅读(4)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