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晓婷:从《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品数学教学的温度与深度 2025-09-23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翻开《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仿佛与一位深耕小学数学教育数十年的前辈促膝长谈。书中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生硬的方法说教,而是以吴正宪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为根基,用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案例、一句句恳切的教学箴言,为小学数学教师指明了“如何让数学课堂既有知识的深度,又有教育的温度”。作为一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读完这本书,我对数学概念教学、学生思维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

吴正宪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观点与我近期研读的“理解性学习”理念不谋而合,也让我对数学概念的导入有了新的认知。书中提到,很多学生觉得数学“难”,根源在于教师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割裂,导致学生只能被动记忆、机械套用。吴老师举例说,在教授“百分数的意义”时,她没有直接给出“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这一定义,而是带了超市的促销海报、学生的体检报告、农作物的发芽率数据走进课堂,让学生在分析“八折优惠”“近视率25%”“发芽率98%”的过程中,自主发现百分数的本质——它是表示两个量之间倍数关系的数,且更便于比较。这让我联想到自己在“体积”概念教学中的不足:以往我总是直接告诉学生“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学生虽能背诵,却无法将其与生活联系。受吴老师启发,后来我在课堂上带来了装满书的书包、空书包、魔方、水杯等物品,让学生通过“比较书包容纳物品的多少”“观察水杯装水的体积变化”等活动,亲身感知“空间大小”,再引出“体积”概念,学生不仅理解更深刻,还能主动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体积现象,课堂参与度也大幅提升。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非仅仅关注答案”,是书中另一个让我深受触动的观点。吴正宪老师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中,有学生计算“12×3”时得出“36”,也有学生得出“26”。吴老师没有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让两种答案的学生分别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得出“36”的学生说“10×3=302×3=630+6=36”;得出“26”的学生说“12+12=2424+2=26”。通过分析错误学生的思路,吴老师引导全班发现“漏加了10×3的部分”,既帮助错误学生纠正了思维偏差,也让其他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雏形。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往在批改作业或课堂提问时,我更关注学生答案是否正确,对错误答案往往只是简单订正,忽略了探究错误背后的思维逻辑。此后,在“比例尺”教学中,面对学生“将实际距离100米换算成图上距离时,直接用100÷1000=0.1(厘米)”的错误,我没有直接指出“单位换算错误”,而是让学生分享思路,最终学生自主发现“100=10000厘米,应先统一单位再计算”。这种关注思维过程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避免了重复犯错,更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此外,吴正宪老师对“师生关系”的论述,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学生的互动模式。书中提到,“数学课堂应该是安全的、包容的,学生敢于提问、敢于犯错,才能真正爱上数学”。吴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她会及时肯定;面对学生的错误,她会用“你的思路很特别,我们一起看看哪里可以完善”这类鼓励性语言,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以往在课堂上过于强调“教师权威”,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时会急于否定,导致部分学生不敢主动表达。后来,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圆的半径都相等,那橄榄球也是圆形,它的半径也相等吗”,我没有直接说“橄榄球不是圆”,而是带着学生观察橄榄球与圆形纸片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圆是平面图形,橄榄球是立体图形”,既解答了学生的疑问,又保护了他的探究欲。渐渐地,课堂上主动提问、分享思路的学生越来越多,数学课堂也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虽不是厚重的理论专著,却满含教育智慧与实践经验。它让我明白,小学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用生活唤醒学生的数学感知,用耐心呵护学生的思维成长,用温度点燃学生的数学热情。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以吴正宪老师的建议为指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知识与成长。

  • 阅读(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