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简评与推荐理由
一、论文简评
(一)研究定位精准,回应教学现实痛点
该论文聚焦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概念教学这一核心领域,直指传统教学中“机械记忆”“不求甚解”的关键问题——此类学习方式不仅导致学生对抽象数学概念理解浅表,更阻碍其数学知识结构的系统构建。在课程改革强调“深度教学”的背景下,论文以“理解性学习”为突破口,精准回应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如何从‘记概念’转向‘懂概念’”的现实需求,研究问题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与时代价值。
(二)理论支撑扎实,逻辑框架清晰
论文开篇明确“理解性学习”的核心内涵——以学习者既有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探索实现对学习内容的深度理解,同时结合皮亚杰“活动是认识的基础”等理论,为后续策略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全文结构遵循“价值分析—实践策略”的逻辑脉络:先从“启发思维”“方法指引”“提升效率”三方面系统阐释理解性学习的教育价值,再围绕“任务制定、情境创设、方法优化、实践组织”提出具体教学路径,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形成了“理论—实践”的完整闭环。
(三)实践策略具体,可操作性强
论文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其策略的“落地性”——每个教学建议均搭配小学中高年级数学的具体案例,避免了理论空谈。例如,在“单元整体教学”部分,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为例,通过对比“面积、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关联,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理解“体积”;在“实践活动”部分,以“比例尺”教学为例,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任务,让学生在测量、演算中深化概念理解。这些案例紧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贴合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直接参考迁移至实际教学。
(四)研究视野聚焦,略有拓展空间
论文专注于“概念教学”这一细分领域,研究深度足够,但在广度上存在一定局限。例如,未涉及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也未探讨理解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如项目式学习)的融合路径;同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仅停留在“学生理解程度提升”的定性描述,缺乏量化数据或长期跟踪反馈的支撑。若能补充这些维度,研究的完整性与说服力将进一步增强。
二、推荐理由
(一)对一线教师:提供可直接复用的教学方案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是该论文的核心受益群体。论文提出的“单元整体任务设计”“生活化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式教学”等策略,均以具体教学案例为依托,步骤清晰、指向明确。例如,教师在教授“分数的意义”时,可直接借鉴“分西瓜”的生活化情境;教授“圆的概念”时,可参考“合作绘制圆并描述半径、直径”的活动设计,无需过多二次加工即可应用于课堂,有效降低了教学创新的门槛。
(二)对教研人员:提供概念教学的研究范式
论文以“理解性学习”为理论视角,结合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认知规律,构建了“价值—策略”的研究框架,为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范式。教研人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理解性学习在不同数学领域(如几何、代数)的适配性”“概念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价体系”等议题,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深化。
(三)对课程改革:呼应“深度教学”的核心诉求
当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强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注重知识的本质理解”,该论文提出的理解性学习路径,正是对这一诉求的具体回应。其倡导的“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理念,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更能培养其逻辑思维、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落地提供了可行路径,符合课程改革的长远方向。
综上,该论文虽存在一定拓展空间,但整体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是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师、教研人员开展概念教学与研究的优质参考资料,值得推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