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掠影
教学设计转化能力培养 ——刘生权名师工作室活动侧记 2025-09-23
网站类目:活动掠影

2025年9月19日下午,刘生权名师工作室活动在山观中学举行。通过示范课观摩、专家讲座的形式,共同探讨深化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研究,优化高一高二单元学习任务群设计,寻找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有效路径。

山观中学卞雅老师的《复活》课堂把教学流程围绕玛丝洛娃的“斜睨睨”眼神展开,分为三个层层递进的核心活动。 首先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感知人物心声,在逐一分析五次“斜睨睨”眼神出现的具体情境、伴随的言行神态,并概括其背后递变的心理状态,从“谄媚讨好”到“取悦自保”,完成对人物表层心理的精准把握。在此基础上,完成对人物的深度解读。老师提醒学生将视角转向聂赫留朵夫。通过对照二人的交互表现,探究其言行(如着装、认罪神态)如何成为影响玛丝洛娃眼神与心理变化的关键外部因素,从而理解人物关系的动态交织。卞老师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让学生觉察“复活”生机。课堂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小说的前情后事,对比玛丝洛娃早年纯洁与结局时从容的眼神,洞察其从“迷失”到“复活”的心灵蜕变历程,从而升华对小说核心主题的理解。卞老师的流程设计遵循了从文本细读到关系分析,再到主题探究的认知规律,结构清晰,层层深入。

江阴高中的夏欣雨老师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核心展开教学,首先进行文本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原版与修改版《江城子》的用词差异(如“不思量”与“思千遍”,“鬓如霜”与“人沧桑”),通过辨析不同词语的情感浓度和意象质感,体会苏轼原作中凝练深沉的抒情艺术。 接着开展韵律对比实践:通过朗读体会《江城子》与《秋日悼亡》《声声慢》的押韵特点,分析阳声韵(如ang韵)与仄声韵的情感表现力差异,理解苏轼选择绵长韵脚与梦境描写的契合性。 然后进行文体特征探究:对比词作《江城子》与律诗体《秋日悼亡》在形式规范、语言风格上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苏轼用词体悼亡的创新意义——词的自由句式更适合表现梦境跳跃性与情感波动性。最后结合“AI能否替代创作”的命题,引导学生从苏轼词中“相顾无言”的留白、“短松冈”的意象选择等人类特有的情感表达出发,理解文学创作中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与灵魂共鸣。夏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朗读体悟、文体辨析层层推进,最终回归对人类创作独特性的哲学思考。

江阴一中的杨小禾老师则是以曹操《短歌行》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联读为核心,围绕“庙堂江湖诗中意,进退两途皆士心”展开比较分析。课堂从《论语》《孟子》对“士”的定义引入,探讨了两种典型士人精神:曹操代表建安风骨,悲凉慷慨、积极进取,以天下为己任;陶渊明则体现魏晋风度,追求个性自由与自然本真,以归隐守护精神独立。

整堂课通过分析诗歌手法(如白描、用典、比兴)和诗眼,引导学生体会曹操的忧思与壮志、陶渊明的淡泊与坚守。在具体的活动环节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思考自身在当代“内卷”与“秀场文化”中的处境,借鉴古人智慧:既要有曹操式的实干与责任,在洪流中保持清醒奋斗;也要学陶渊明的内在安宁,不被虚荣绑架。最终提炼出“以出世态度做人,以入世态度做事”的处世哲学,强调在现实中平衡奋斗与本心,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诗意与价值方向。

南菁高中的王亦孜老师《劳动者之歌》联读课以“为展演活动制作宣传片”为情境展开。上课流程分为三个核心任务:首先通过诵读《芣苢》《插秧歌》,感知节奏与情感,初步体会劳动之乐;接着聚焦动作,小组合作品析诗句、表演画面并对比两诗劳动场景与情感的差异,深入品味劳动之辛;最后进行场景创作,小组任选一诗完成宣传片脚本设计与旁白配音,感受劳动之美。课程以古训和领袖语录升华主题,并布置以记者视角撰写新闻的作业,实现从理解到创造的迁移。整个流程遵循“感知—品析—创造”的逻辑,在项目驱动中提升综合素养。

刘老师给予《劳动者之歌》和《生命的诗意》两堂课高度肯定。认为课堂在主题融合上做出了富有深度的探索,展现出执教者出色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转化能力。

刘老师提醒老师,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是最基础的,但我们不能满足并停留在表层,而应结合单元目标进行教学层面的解读。如《劳动者之歌》就深入挖掘了劳动与诗意的内在联结——劳动不仅是生存手段,更是生命价值与尊严的诗性表达。《生命的诗意》中两种生命状态的呈现也是那个时代魏晋风度的折射,一入世进取,一出世归真,完美诠释了“诗意”并非只有一种形态,生命在不同境遇与选择中皆可绽放其华彩。教师精准把握了学科育人导向,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浸润有机统一,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中体悟情感,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升华。任务设计层次分明,以情境化、综合性的活动驱动深度学习,特别是通过对比阅读与创造性表达任务,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品质与审美能力的协同发展。这是一份突出学生实践的任务设计。而教学评价贯穿始终,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及时反馈、激励生成,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自觉追求。

提醒年轻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让任务之间的逻辑衔接更富张力,如何通过更精巧的设问将学生思维引向更高阶的批判与创造?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保持对文本的敬畏与教学的激情,在深耕与反思中不断抵达教学新境。

活动最后,山观中学的张清副校长为大家呈现了一场精彩高质量的讲座《让作业真正服务学生成长》。讲座立足作业理念的深刻变革,主张作业应从传统的“教学工具”和“学业负担”,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的“战略支点”。讲座重点指出了当前作业存在的“量大效低”“重复机械”及“唯分数导向”等弊端,更是言明这样的作业不仅压抑学生兴趣,更阻碍了创新能力与个性化发展,从而提出核心解决方案是推动作业的“功能转型”与“精准设计”。强调作业设计必须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升级。具体路径包括:一、强化针对性,依据学情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二、增强实践性,设计更多与生活相连的探究性、综合性任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重视过程性,将作业完成过程视为重要的学习历程,注重反馈与指导,而非仅关注最终答案。

讲座内容始终结合当下教学实践,切中当前“双减”政策的核心,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性。他提醒我们要将作业价值重新锚定于“人的发展”,而非短期的分数竞争,这是对我们教育观的一次重要刷新、革新。当然,理念的落地对教师的专业设计能力、学校的评价管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其转化为广大教师日常、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我们未来需要持续探索的关键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