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本学年工作室的工作已近尾声。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指导下,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工作室始终秉持“专业引领、实践探索、共同发展”的宗旨,以提升成员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现将本学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聚焦理论前沿,深化专业素养
本学年,工作室将理论学习作为成员专业成长的基石,积极组织成员参与高水平的学术讲座与研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专家引领,拓宽视野: 我们先后聆听了孙晋诺老师关于《诗经》创新教学的讲座《<诗经>可以这样玩吗?》,以及吴欣歆教授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深度报告《任务没有矮化语文学习》。这些活动帮助成员们站在学术前沿,理解了新课标背景下文本解读的多样性与任务群设计的核心要义,避免了教学实践的矮化与僵化。
专题研讨,夯实基础: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我们组织了《叩开古典诗词殿堂的大门:吟诵与歌唱的区别》、《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解读》等专题理论研讨。这些活动引导成员深入思考语文教学的本质,将学术理论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行为,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成员们的文本解读能力、课程理论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立足课堂实践,锤炼教学真功
工作室坚信,教研的根在课堂。本学年,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观课、议课和备课活动,将理论学习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生产力。
观摩交流,博采众长:组织成员参加了“第十三届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暨教学观摩研讨会”,并远赴南京观摩“南师附中语文组教师汇报课”。这些高水平的教学展示,为成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尤其在课堂教学设计、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获得了诸多启发。
聚焦实战,精准施策:针对高三复习的关键节点,我们开展了《二轮散文讲评课》专题研讨,由解晴老师进行课例展示。活动围绕复习课的有效性、讲评的针对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提升毕业年级的复习效率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集体备课,凝聚智慧:在学年末,我们成功组织了抗战主题《家书》集体备课活动。成员们群策群力,共同挖掘教学资源,设计学习任务,体现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也为新学年的教学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强化科研意识,提升发展内涵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学研究。工作室积极引导成员将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转化为科研成果,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论文课题,双轮驱动:我们专门举办了《论文写作主题研讨》,激发了成员的写作热情,明确了论文选题与撰写的方向。同时,通过《课题写作申报修改》活动,对成员申报的课题进行逐一指导和打磨,有效提升了课题申报的质量与规范性。
紧跟考改,深度研判: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组织了《202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研讨》。成员们通过对新高考卷的命题思路、考查重点及教学导向进行深入分析,反思日常教学,明确了未来教学调整与优化的方向。
四、反思与展望
回顾一学年的工作,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员的教学理念得以更新,课堂驾驭能力不断增强,科研意识显著提高。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在成果的体系化梳理、辐射影响的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
望新学年,工作室计划如下:
深化成果转化:鼓励成员将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形成更系统的论文、案例或校本课程。
扩大辐射引领:通过举办公开课、送教下乡等形式,将工作室的优质资源惠及更多教师。
加强梯队建设:关注年轻成员的成长,形成更为合理的骨干教师梯队。
总之,本学年是充实而富有成效的一年。我们将继续携手共进,在语文教学与研究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卓越,为区域语文教育的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刘生权语文名师工作室
2025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