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向美而生》读书笔记
江阴市华姿中等专业学校 闫成梅
《教育,向美而生》如同一座灯塔,为教育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与价值。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对教育有了全新的感悟。
一、教育应向美而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书中着重强调,教育应当向美而生,这里的“美”并非局限于艺术层面的美,更是一种对人性光辉、智慧启迪和生活意义的内在精神追求。教育不只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是灵魂与灵魂的触碰,是对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深切关怀。教育的核心在于“人”,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应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重视他们在情感、道德、创造力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为独一无二的个体。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他们的内心需求和个性发展。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以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比如,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组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运用美学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书中提倡了多种美学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情境教学法是其中之一,通过创造富有美感的学习环境,如在园林风景中开展现场教学、布置艺术氛围浓厚的花艺装饰教室等,能够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课程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这种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在实践中感悟美的真谛。跨学科融合教学也是书中强调的重点,将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融合,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园林植物》教学中融入与植物有关的诗词名句、典故知识等,让学生对植物印象深刻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领略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丽和内涵。
在多年的专业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尝试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进行现场教学或由学生进行实践练习。如《花卉栽培》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来到校园花卉基地中,让他们在花香鸟语中识别不同的花卉,在动手播种中感受栽培的乐趣。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常见花卉的形态特征及栽培养护也更直观有效。而《插花艺术》课程的教学,我也常带学生在校园花卉基地中识别不同的花材,赏析不同植物素材的形态、质感、色彩之美,进行美学教育,让课堂教学也变得更加身临其境,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师要成为美好的典范,用仪式感唤醒教育之美
教师最大的使命是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而美好的教师自身就是最好的环境。一个美好的教师应具备三重境界:始境,形胜;又境,气胜;至境,格胜。教师要努力追求“形象上的悦目”“气质上的赏心”“灵魂上的高贵”,成为学生美善的典范。仪式感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唤醒我们的内心,让我们庄重地对待生活,对抗世俗的粗糙,去过有美感的人生。课堂之上,教师怀有虔敬的仪式感,能使教学不负其神圣和庄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臻美。教育中,用仪式感擦亮重要时刻,能让这些时刻在岁月深处闪耀微光,带给学生温暖的回忆。
郑英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注重自身修养和仪式感的教师。她每天清晨精心打扮,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在班会课上与学生探讨服饰美、仪态美;通过拍照记录学生的精彩瞬间并诗意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些做法让我明白,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用仪式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美感和温暖的学习环境。
四、构建正向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相互成全
最美的教育莫过于师生相互启迪、彼此成全。师生之间有一种生命能量在交换,正向、美好的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好的关系能够使双方相互滋养、彼此扶持、共同增益,让师生各自成为最好版本的自己,收获魅力人生。
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我努力构建正向的师生关系。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会及时表扬和肯定。通过这些方式,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们也更加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育,向美而生》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书中的理念,向美而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美学教育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美好的典范,用仪式感唤醒教育之美;构建正向师生关系,实现师生相互成全。我相信,只要我们心怀美好,教育一定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