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活动中牵引学生(郁乐伟) 2016-07-17
网站类目:点评分析 活动级别:国家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郁乐伟 所在单位:江阴市璜土实验小学 执教时间:2015-03-17 执教地点:靖江市滨江学校 执教内容:先左脚,再右脚 参加对象: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专家和老师

《先左脚,再右脚》教学实录评点

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郁乐伟

【绘本文本略】

【教学环节一:导入】

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为什么还要来读这本绘本呢?无非就是把这本绘本读得更深刻一些。首先呢,我想请同学们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请你来读。

【点评: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二:围绕文字,说说这本绘本中有与课题有关的故事】

师:同学们能读出绘本中含有“先左脚,再右脚”的段落吗?

【点评:教师尊重学情,表面上是让学生找与标题有关的文字,实际上就是把相同情节讲述一遍。这样,慢慢把学生带进了故事的世界里,与文字开始做亲密的接触。】

师:我们吃饭之前只读了一遍,现在你能找到吗?绘本打开,请你来读。

生:巴比学走路,是靠巴柏帮忙,“抓着我的手,巴比。”爷爷说,“先左脚,再右脚。”

师:这是巴柏在教巴比走路的片段。还有吗?请你来。

【点评:教师机智的提炼,让学生清晰地明白了自己读的文字,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巴柏教巴比学走路。”】

生:爷爷告诉巴比,他是怎样抓着巴比的手说“先左脚,再右脚”。

师:这是爷爷在给孙子讲教走路的故事。

生:巴比5岁生日那天,巴柏和他度过了很特别的一天。他们去游乐园玩,他们坐云霄飞车,吃热狗和冰淇淋,他们用快速照相机拍了几张合照,还唱了几首歌,录成了一盒录音带。

师:你朗读得非常好。但是,你朗读的内容是不是老师想请你们找的段落呢?

生:不是。

【点评:虽然学生说错了,没有围绕老师的要求找故事,但是教师尊重每一个孩子,不打压学生的积极表现。】

师:那你现在想不想改一改?让旁边的同学帮你改一改。

生:“好啊,巴柏,你扶着我的肩膀,然后我说‘先左脚,再右脚’。”

师:这是他们在做什么呢?谁来帮助概括一下?

点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学生也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了能力的提升。

生:这是巴柏中风之后,巴比教巴柏学走路。他用巴柏以前教巴比走路的方法教巴柏。

师:概括得很清楚,的确是这样的。有三个片段都含有“先左脚,在右脚”了。还有吗?

生:然后,巴柏很慢很慢地站起来,“你,我,走。”巴柏说。巴比完全明白巴柏的意思。巴比站在巴柏前面,让巴柏扶着他的肩膀:“好了,巴柏,先左脚。”巴柏移动左脚。“再右脚。”巴柏移动右脚。

师:这段文字就是我们屏幕上的哪一幅画?

生:第二幅。

师:是讲什么事情呢?

生:是讲巴比教巴柏走路。

【点评:顺势牵引,学生说的故事虽然是重复的,这是“变废为宝”的教学智慧】

【教学环节二:围绕绘图,说说这本绘本中不同的图片及绘本的写作题图】

一、说说绘本前后图片的变化

师:这可太神奇了。一个小孩子教一位老人在走路。同学们,刚才同学们读到的作者的文字,其实我们的作者也是一个鼎鼎大名的绘画家,他的绘画也是很有特点的。不知道大家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先左脚,再右脚》图画中的一些好东西?现在翻一翻。我们先请这位同学来。

生:我发现作者在画每一幅画的时候,他都会注意他们的眼神。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点评:到图画中去,快速切入执教者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

生:就比如第十二页。在巴比5岁生日那天,巴柏和他度过了很特别的一天。他们去游乐园玩,他们坐云霄飞车,吃热狗和冰淇淋,他们用快速照相机拍了几张合照,还唱了几首歌,录成了一盒录音带。从这一页的图画中,可以看出作者很在意巴柏和巴比的眼神还有他们嘴角的微笑。

师:那你干嘛要把文字读一遍?

生:我觉得文字很生动。

师:也就是你看到的这个眼神在文字中没有,在图画中有,图画中没有的东西文字当中……

生:有。

师:对了。请坐。这就是绘本的一个特点:文字和图画一起讲故事。被你发现了,真好。

【点评:有破才有立。这是一个小小的插曲,学生的表现游离了执教者的问题。这样的点破,既是必须的——“听”也是学习能力,又能巧妙地引出绘本的一大特点——图文结合。】

生:在这本绘本中,我发现作者很多图片画的巴比和巴柏都是背过身子的。比如说他们去看烟花的时候,我看见巴柏搂着巴比,巴比幸福地躺在巴柏的怀里,看见天上绽放的那么漂亮的烟花,可以看见他们脸上幸福的表情。

师:也就是画人物的背景更能够引起读者的畅想。

【点评:这样的点评,是提炼,也是暗示,更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生:我从这本书的图画可以感受到画图者表现家庭浓浓的和谐。在第2页当中,从巴柏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孙子的喜爱还有家庭的和谐。

师:通过图画读到了情感。再请一个同学来发现。

【点评:捕捉很关键,从不同角度提炼学生回答的重点。】

生:在图画书中的第22页和第23页。巴柏得了中风,手脚都不能动,这时候巴比和巴柏的关系就有一些冷落,她们的眼睛上都有阴影。

师:他感受到了作者绘画当中一个很特别的技术,也就是用阴影来表现人物情感。真的是这样。你来。

【点评:积极的肯定,把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激发出来。】

生:每次巴柏教巴比走路的时候,都是拉着他的小手教他走路的。

师:就是当巴比小时候,是吧?巴柏是拉着他的手走路的。一般都是拉着手走路吧。还有同学想要发现。

生:我发现第15页上,巴柏和巴比的背影,巴柏的背影像一棵大树在保护着巴比这棵小树。

师:就是当巴柏还比较健壮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爱给了巴比。同学们还能不能在观察画面的时候师:能够前后关联起来去观察。如果我前翻翻,后翻翻,还会有什么发现呢?

【点评:教学节奏,讲究快与慢,改止则止,不拖泥带水。】

生:第2页和第37页,第2页画的是巴柏牵着巴比的小手学走路,第37页画的是巴比拉着巴柏的手在学走路。

师:发现教的人和被教的让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称这样的画面为变化画面。我特别想请同学们顺着这位同学的思路找下去,像这样的变化画面还有吗?

【点评:教学节奏,不仅仅要感性还要理性。】

生:在第2页和第17页可以看出人物的表情发生了变化,在第2 页的时候巴柏、妈妈和爷爷的表情都荡漾着微笑,可以感到他们的幸福、其乐融融。而在第17页,可以看见他们脸上忧郁的表情,表现出对爷爷的关怀和爱。

师:可见故事的情节肯定有变化,所以有人物神态的变化。再来找一找。

生:前前后后的图画中我看见巴比在不断地长大,不断地变高。从第3页和第37页可以做一个比较。

师:通过这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巴比长大了。

师:巴比在长大了。还有比较画面吗?请你来。

生:我发现第2页是爷爷牵着巴比的手,而第37页是巴比牵着爷爷的手,可以看出爷爷和孙子之间浓浓的深情。

师:这位同学不但发现了变化的画面,还发现了变化里的道理,发现了浓浓的亲情。我们不妨也这样来说一说。来,请你。

【点评:图和意的结合,就把绘本背后的内涵丰富了。】

生:我找到了第7页和第31页。它们中间都有积木和高塔,从中间我可以看出,无论爷爷得了什么病,巴比还是一样爱他的爷爷,从这个高塔中可以看出。

师:这是高塔吗?从积木中怎么看出?

生:积木都是他和爷爷合作起来的,从中可以看出。

师:就是无论爷爷是在健康的时候还是在生病的时候,他都愿意陪着爷爷,可见他对爷爷的爱。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点评:教学过程讲究一个词“灵动”,说“变”,其实是为了说“不变”。与前一个环节的“不变”一起,强调文本的“意”。】

生:第10页和第27页。巴柏同样是坐在椅子上,可是他脸上的表情和他生病时的表情完全不一样,巴比坐在爷爷怀里的时候他是很开心的,可是当爷爷生病,爷爷不认识他的时候,巴比很难受,站在一旁。

师:你其实讲了两个变化。一个变化是爷爷从健康变得虚弱,一个是巴比从快乐走向紧张地怀疑。好,还有同学想发现吗?除了人物有变化,其他方面有没有变化呢?

【点评:尊重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意思走向深层理解,不强求,不批评,以学生为本位,这就是过程教学。】

生:我从第5页和第29页对比着看我也发现了变化。第5页是巴柏教巴比怎么来搭积木塔,而第31页是巴比搭积木塔给巴柏看。可以看出巴柏在健康时候教给巴比的东西巴比在他难受的时候都用同样的方法以前自己学到的东西来教巴比。

师:就是之前巴柏给巴比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当他生病的时候,巴比又把这样的幸福流淌给了爷爷。很好。

生:我们可以对比一下第10页和第24页的巴柏坐在沙发上的表情。第10页是巴柏坐在沙发上多么的健康,脸上还洋溢着快乐的微笑。再看24页,他疾病缠身,脸上终究洋溢不起笑容。

师:其实这位同学想说生病之后或者是中风之后的巴柏面部表情是有点呆滞的,但是呢他不大忍心用这个词语来说爷爷。

【点评:尊重学生的情感,因为用字用词不是一日见工夫,当学生弱的时候,就帮一把,教师懂得尊重学生,也让学生懂得了老师。】

生:从27页和29页的变化,可以看到巴比和巴柏之间浓浓的亲情。当巴柏他想叫巴比的时候他却发出了一声奇怪的叫声,然后巴比就被吓到了。但是到27页的时候,当巴比在巴柏面前搭积木的时候,巴柏他笑了。

师:就是面对病痛,随着时间的流逝,祖孙俩面对病痛的心态有变化了。是这个意思吧?好,再请一位同学来说。

生:从第15页和第18页,我可以看出,同样是在黑夜,巴比他想念和爷爷的一些快乐的日子。而第18页的那一幅图,在窗户上只露出了半个月亮,也可以看出巴比和巴柏无论他们有没有生病,心中总是一直牵着一根线。

师:这根线的那头就是巴柏。你所说的这两幅画,刚才刘老师正好把它复制到幻灯片上了。我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画它的背景环境有变化吗?这个要想一下的,很明显的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点评: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向后退一步,其实就是把课堂的教学内容推进了一大步。】

生:第一幅图上爷爷还没有得病的时候,月亮旁边有很多闪亮的星星,到第二幅图爷爷生病住院后,巴比看到的天空是没有任何星星的。

师:那么你在这个里面想到了什么?

【点评:追问,让教学环节通透,让学生思维衍生;“补白”,让图片更有意味,让文意更为深刻。】

生:我想到的是,有爷爷的日子是那么美好,而巴比没有了爷爷,他的心情就像那星空黯淡无光。

师:有圆月的时候暗淡吗?有没有同学再来表达一下?

生:在第二幅图中可以看到夜空中并没有一颗星星,可以感到那轮圆月的孤独。它只有一个人,就像巴比呆在床上想念爷爷的样子。

师:这样的解说是不是更合理了?诶,还有同学想说吗?关于这一轮月亮的变化,你来。

生:第一幅图中巴比有着爷爷的陪伴,感到一点也不孤单。而第二幅图中巴比少了爷爷的陪伴,心里有一种孤单的感觉。而且从第二幅图中的月亮可以看到巴比盼望着爷爷的决心。

师:为什么从月亮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他对爷爷的决心啊?你怎么理解的?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中的月亮旁边有星星的陪伴,就像巴比身边陪伴着爷爷。而第二幅图中,月亮没有星星的陪伴,则巴比很孤单,所以他盼望爷爷早点回到他的身边。

【点评:敲打学生的回答,边说变敲,有错必纠,这样的培养,必定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达中教表达,在敲打中教锤炼。】

师:这样我就听懂了,就是月亮和星星的陪伴就好似祖孙俩的陪伴。用比喻的方法来解说了。你还想要说么?

生:我觉得有爷爷陪在巴比的身边,即使天空中不是怎么美丽,但是他还是依旧觉得很开心。在没有爷爷陪伴巴比的时候,即使天空有多完美,但是他依旧是感到孤独的。

师:真好。就是当有爷爷陪伴,弯月也欢喜;没有爷爷陪伴,圆月也孤独。【点评: 学生的“活”激发了教师的“活”,这里更多的是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中流露出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语言同样采用有逻辑性的语言,一应一和,教学相长。】同学们,就是像这样两幅画面,它不仅是人物发生了变化,还有环境发生了变化。同学们能不能照着这个思路找一找,书中还有没有环境发生变化的地方。这个也要翻一翻,不着急。越来越多的同学发现了。请同学们再翻一翻,你们也会发现的。你来说一说。

生:在第6页的时候,在积木堆里只有小巴比一个人。在第7页的时候,积木就不那么乱了,而全部都摞成了一座高塔。在第9页的时候,乱七八糟的积木堆里又多了一个风趣的爷爷,而这个时候,小巴比又是非常开心的。

:好像这些散落的积木也变得会笑了。这是一处环境的变化,原来环境的变化和人物也有关系。你来。

生:在第二页的时候是一片盎然的春色,衬托了巴比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候非常开心。而到第九页的时候,地上是一片皑皑的白雪,说明没有爷爷陪伴,巴比十分孤独伤心。而在巴比陪伴下,爷爷渐渐学会走路的时候,在37页上,又是一片盎然的春色,表明作者似乎又找回了原来的那份温暖和爱。

师:解释的很好了。同学们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变化的画面,现在我们理一理刚才变化的画面中到底是哪些因素在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可以把变化的画面分成哪几类变化。刚才我们说的比较多,现在我们来理清楚。请你来。

【点评:这个环节着眼点在于“收”,放羊式的教学,看似是热闹,实则缺少理性的思考。】

生:第一个我觉得是环境的变化,还有一个是人物的变化,还有心理的变化。

师:心理和人物是不是一起的?心理是不是人物的心理?那你仔细说一下,人物的变化分哪几类。

生:人物是……

师:老师提问错了,是哪几位人物的变化?

生:是爷爷和巴比。

师:巴柏的变化,巴比的变化,还有巴柏与巴比关系的变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请大家读一读。

【点评:语文课,要有朗读的声音,这样的朗读让学生思维聚焦。】

生:巴柏的变化,巴比的变化,巴柏与巴比关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

二、说说四组变化间的关系

师:读着这四种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吗?这四组变化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同学们自言自语的说说看,看能不能说顺。请个同学来发现一下。

生:通过这四个变化,我能感觉到巴柏和巴比之间的亲情是无法手能掂量出的。

师:那就是用感情来体会的。我们再回到老师的提问上去。这四组变化之间有关系吗?看着屏幕想一想。我们来试试看。

【点评:前一个活动是铺垫,后一个活动是推进,活动有层次感,活动与活动共生。】

生:有关系,在巴柏没有生病之前,巴柏和巴比都是非常开心的,每天都是笑容满面的。自从巴柏生病之后,巴柏和巴比的脸上都没有了笑容。

师:也就是说巴柏的变化引起了……

生:巴比的变化。

师:是的。还有发现吗?

生:和刚才那位同学说的一样,巴柏和巴比本来快乐的玩耍。到了巴柏生病之后,坐在那个孤零零的椅子上面,而没有积木的陪伴的时候。我感觉到哪些积木就像是巴比和巴柏之间的欢乐。而且巴柏生病之后他的脸上有一些阴影没有了笑容。而巴比也沉默寡言起来,只能默默地看着爷爷。

师:我来提炼一下,就是巴柏的变化引起了巴比的变化,然后又引起了积木的变化。好,这位同学再来尝试一下,我们多错一错才能对。

【点评:学习规律在教师心中深深扎根,尊重规律,又不愿意被规律束缚,教师幽默的话语中足见其美丽的智慧。】

生:我觉得因为巴柏生病了,所以巴比不会像以前一样敢靠近巴柏。因为他怕巴柏不认识他,他感到害怕,两者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师:这位同学的核心就是,巴柏的变化引起了巴比的变化,也引起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带来了整个绘本当中环境的变化。

三、感受巴比的形象

师:那我们想想看巴比是怎么个变化的。巴柏是越来越老了,巴比是怎么变的。

生:巴比在巴柏的呵护下变高了,变大了而且变懂事了。

师:既讲到他身体的成长,也讲到他做人的成长。继续来说。

【点评:尊重学情,不过分拔高绘本的“意”,浅尝辄止。】

生:巴比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他慢慢地懂得了生活中的许多道理,也学会了去照顾爷爷。

师:关键是后面一句,学会从被照顾成了照顾别人。还学会了什么。

生:还学会了巴比越来越懂事了,孝敬长辈了。

师:还有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巴比原来是一个被照顾,享受温暖的孩子。在巴柏中风后,巴比成了一个可以给别人带来温暖的孩子。

师:有没有同学帮我们找一找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给爷爷带来了温暖。当巴柏中风的时候,医生是怎么断定这个病的?在多少页有这样的交代?医生是怎么说他的?

生:在第20页,医生认为他的情况不会好转了,所以他不记得你,你也不要害怕。

师:医生认为不会好转了,爸爸妈妈也相信了。但是巴比呢?

生:但是巴比不相信,他坚信他可以用他和爷爷小时候最美好的记忆来挽回爷爷对他们一家人的记忆。

师:把挽回换一下。你觉得哪个词更合适。

生:唤醒。

师:他怎么唤醒的。

【点评:教学环节出现的意外,恰恰就能体现“共生”的理念,生生共生,学生以自己的思考激活他人的思考。】

生:他是用对爷爷的照顾和逗爷爷开心,来换回爷爷和他的记忆。

师:那我们到文中找一找这样的句子。巴比是怎样一步一步去唤醒的。有没有同学找到?

生:但是巴比很确定,他跑去楼梯底下的小缝衣间,把积木从架子上拿下来,再跑回巴柏坐着的地方。

师:然后巴柏的嘴角扬起了浅浅的微笑。原来巴柏虽然中风了,但他潜意识里面还是有感觉的,特别是在爱的召唤下。好,我们稍微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发现了这个绘本图画中的许多小秘密,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当我们在欣赏一本绘本的时候,特别是它的图画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欣赏这个绘本图画的哪些方面呢?

生:应该可以看图画之间的变化。

师:很切中要害。

生:我觉得可以看图画的背景。

师:因为背景也能表现情节的变化。还可以看什么?

生:人物的面部表情。

【教学环节三:说说为何选择相同内容的文字为题?】

师:所以让我们欣赏到了很多精彩的瞬间。所以呢,既然有这么多得精彩瞬间,有这么多的动人细节,老师就想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作者单单选择《先左脚,再右脚》来做这本绘本的题目。我想请同学想一想。慢慢想不着急,老师把你们的想法录到屏幕上面去。

生:我认为“先左脚,后右脚”这个动作是巴柏和巴比之间最珍贵的回忆。

生:原来在巴比小时候小时候,是巴柏一步一步教会巴比走路的。到巴柏中风过后,巴柏不会走路了,是巴比一步一步按巴柏教他走路的方法教会巴柏走路的。

生:我觉得这句话是巴柏和巴比他们两个互相教走路的时候共同的语言。

生:我觉得这句话记录了巴比长大,也记录了巴柏变老。

生:从“先左脚,再右脚”可以看出巴柏或者巴比教对方走路的细心,一步一步地教会他走路,也是走向幸福的道路。

生:这是巴比和巴柏之间爱的传递。

生:我觉得这是巴柏和巴比之间亲情的纽带。

生:我觉得这可以更加体现出巴比懂事了长大了会照顾爷爷了。

生:这是巴柏和巴比之间浓浓亲情的见证。

生:先左脚再右脚为题目,每一步都是爱。

师:谢谢你。你想不想说。还有一位同学,你来说。

生:我觉得先左脚再右脚为题,这句话每次出现都是在互相教对方走路,这应该是对对方的鼓励。

师:这句话蕴含着教者的信心,对被教者的鼓励。还有吗?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从讲述故事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把整个文章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所以它还是这本书的什么。

生:先左脚后右脚还是这篇文章的中心句。

师:是中心句,并且它承担了一个作用,就是把好多的画面串起来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事物叫文章的线索。下面大家来享受一下我们的发现,大家一起读一读。

【点评:遇到知识,不避开,讲述通透,对于执教者教学知识储备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生:1.以先左脚再右脚为书名是因为这是一个珍贵的回忆性动作;2.这是一个爱的回环;3.这是一句传递爱的语言;4.这句话记录了巴比的成长和巴柏的老去;5.记录了教者的信心;6.这是祖孙间爱的纽带;7.这更加体现出巴比成长的印证;8.这是浓浓亲情的见证;9.每一步都是爱的结晶;10.还是叙述的线索。

师:还是故事叙述的线索。正是因为先左脚再右脚这个包含浓浓的爱的口令印在了作者的心里,所以作者把它写成了这样一幅作品。让我们再回头来去感受一下当时爷爷教孙子和孙子教爷爷走路的画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好,请两位同学分别给我们朗读一下。

【点评:发散学生的思维,归纳绘本的“意”,以学生的“活”激发学生,体现了“生生共生,生本共生”的教学理念。】

生:巴比学走路是靠巴柏帮忙。“抓着我的手,巴比。”爷爷说“先左脚再右脚。”

师:第二个画面。

生:巴比站在巴柏的前面,让巴柏扶着他的肩膀。“好了,巴柏,先左脚。”巴柏移动左脚。“再右脚。”巴柏移动右脚。

师:我觉得你的朗读更深情。请坐。同学们,你们在公园散步的时候有没有看着长辈教小孩子走路的?

生:没有。

师:好诚实啊。电视上有没有看过?

生:我看过一位老人轻轻地抓着小孩子的两只手臂,让小孩子两只脚踩在他的脚上面。老人边走,小孩就踩在他的脚上跟着走。

师:这倒有点像小企鹅的爸爸妈妈教小企鹅走路了。正是这一个平凡朴素的动作承载了我们浓浓的亲情。最后呢,请同学们把这两个段落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朗读的层次又推进了一层,从语言中来到语言中去,来来回回地走,并不是多余,而是很有必要的。】

【课例品鉴】

在语言活动中牵引学生

——谈刘铁梅老师执教的《先左脚,再右脚》

在刘老师的这堂绘本分享课中,且不论课堂教学设计的精巧,也不说教学智慧的精彩纷呈,更不说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单单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看似蜻蜓点水,实则扎实有效

有一些老师经常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想着把活动设计的“精”“妙”,试想有那么多的妙思吗?如果看王珺老师的课,我们就会感慨活动的设计真的有点像武侠剧中郭襄的味道,怎会有那么多像精灵一样的活动流淌在课堂里。但是我们都不是王珺老师,我们只要有点点滴滴语言的味道就可以了。

刘老师的活动设计虽不是那样的精灵,但是余香袅袅。就这样一个说说看看的活动,看似清淡,实则妙哉。

“同学们能读出绘本中含有“先左脚,再右脚”的段落吗?

妙点一:学生就开始翻书寻找,前翻翻后翻翻,阅读绘本,如果都不去翻书,怎能说是阅读呢?翻书就是一种纯语文的活动。我们往往寄托希望于学生,一教就会。往往适得其反,更多的是应该耐心等待。教学节奏慢下来的时候,其实学生的思维就开始慢慢流淌了,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疏密”的思考。翻翻书,有什么不好的呢!

妙点二:教师在两次师范“这是巴柏在教巴比走路”之后,让学生也来总结读到的文字中的故事。这样的活动,就叫做“语言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开始‘走路’”,教师先教学生“走路”,然后学生自己学会“走路”,师生共生就是这样——教师在教“学走路”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了“走路”,也让教师懂得了再下面的教学中如何继续和学生一起“共生”。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不屑于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我们仔细想想,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这样的一条题目,反复进入考题。命题者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而这样的慨括恰恰是有难度的。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这个设计,看似很清淡,但是扎实有效,在一点点的引导和培养学生敢于总结、且善于总结的能力。善于总结亦是一种能力,进入社会,我们的孩子要和别人交流,在必要的时候必须善于总结。刘老师的设计,让学生的语言慢慢发芽,着眼的不是现在,而是将来,眼光放远到未来,把学生放在了自己的心里。

二、 看似东扯西拉,实则一网打尽

聆听带黄厚江老师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活动设计“你找到的这些内容,能不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连一连呢?”这样的活动设计之前,我们看到的是学生七嘴八舌地翻书找内容,看似无序的说,实则是一种交流能力的培养。刘老师的课,也是这样。

首先表现在,对语言交流中“放”的尺度的把握,做的恰恰好。刘老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先左脚,再右脚》图画中的一些好东西?”。我们要注意的是学生开始看图,只是看图。(这里我不说为什么要看图这个问题,因为这是绘本本身的特点。)学生开始对着图片说自己的发现,没有文字,只有图片,这就要学生自己先思考,再发现,最后表达。七嘴八舌说发现,这个谈绘画中的阴影艺术,那个谈绘画中人物细节的变化,还有学生谈图片背景的变化。这些说的活动,不需要收在一张网里,只要让学生表达。

其次表现在,对语言交流中“收”的把握,做的恰恰好。刘老师,让学生说读读标题主题,再次从图片回到文字。让学生始终在图文结合的活动中行走。学生对主题的提炼,教师对学生的提炼,师生再次共生;一个学生的回答碰撞出另一个学生的思考,生生不断共生;语言的表达,主题的不断挖掘,言和意的共生。

七嘴八舌说图片,说文字,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切尽在语言这张网里。

三、 看似内容勾连,实则层次提升

把前后变化的关系捋一捋清楚,这一设计的精妙,和徐杰老师的一个活动设计(徐杰老师执教《孔乙己》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谁在看,谁在被看?”)有着共同点,看似是在做内容的勾连,实则是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有层次。

学生收获了语言表达的层次感。一:前面发现图片,仅仅是第一层次的、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后面的综述活动更有层次感,常常是需要一段话来说。基于六年级的学生,学生语言表达还需要有更明确的提升,刘老师在“收”的活动设计中,牢牢把握住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目标,不仅仅是一句话的训练,而是用复句来提炼(复句这个术语,教师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化为无形)。比如“巴比的变化带来了巴柏的变化,还让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等等。二:还有,较前面的说说故事,说说图片的变化,更有难度。把前后关系勾连起来,就不能只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是不能把关系表述清楚的。每个关系用一句话表述,四个关系就需要成段表述了。把复句再变成段,这样的语言训练是藏在课堂设计的深处的,但是也是长久藏在教师思维培养的习惯中的。仅仅这两点,就让语言真正扎根于课堂了。

学生的语言能不能发芽,最后长成一棵大树,离不开课堂这个阵地。点点滴滴的活动中,我们不能只是仰望高山,也要看看脚下的青草地,想想学生真的缺失的是什么,我们就能找到一些语言的活动。看似简单的背后可以让表达更扎实;看似放风筝,实则是有线在牵引的;看似不敢去尝试的,还要有打破常规的思想,慢慢渗透,静等花开。

  • 阅读(637)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