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一课为例_顾忠华 2025-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 ——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课为例

■ 顾忠华

 

 

 

  

历史空间具有社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 用空间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认清事物发展的一 般规律和本质属性。坚持初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就需要考量时 空的历史逻辑关系、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 问题。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  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 把时空观念的含义界定为:“在特定的时空  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 、分析的意识和思  维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  培育必然会促进学生历史深度学习能力的  提升 。时空观念作为历史课程要培养的核  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不仅有利于初中生梳  理中外历史发展的重要史实,更有利于引  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发展  规律 、发展趋势和人类文明成果 。核心素  养中的“空间”,“把精神与文化、社会与历史


连接成一体,实现了空间观与历史观的统 ……空间化问题从一个基本哲学范畴与 社会理论问题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 特征与核心课题”。[1]

然而,很多历史教师认为历史空间就  是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区域地点、地理位置、 线路方位 ,乃至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空间 。 由于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复杂性,历史空间  更具有社会性的内涵,更多地属于社会实  践的范畴。“这种空间是一定历史时间中的  场所,它不是简单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


 

 


 

 

 

 


要素的堆积,必然包含着一定时间中该场 所内的民众活动所依赖的政治制度 、生活 习俗、宗教思想、文化习惯、经济因素等,是 人在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不断活 动、不断建构的结果,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 该历史场所引发历史事件 、出现历史现象 的社会空间。[2] 因此 ,历史空间具有社会 性 、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历史教师在 教学中综合运用空间观念进行教学设计和 课堂活动,才能引导学生认清事物发展的 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

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在《教学 设计原理》一书中所说“教学设计是运用系 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 部分的问题和需求,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 学系统的过程”,要科学 、有效地研究教学 过程中相互联系的问题和需求,教学设计 必须在合理 、合适的教学立意统整之下进 行 。 因为教学立意是历史教学设计的主旨 立场和意图,凝聚的是历史教学的理念和 内涵,彰显的是历史课堂的价值和视野,能 够从一定的高度驾驭教学行为和设计 思想。

以统编初中历史教材“毛泽东开辟井  冈山道路 ”一课教学为例,由于“ 中国革命、 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是一个伟大  而曲折的社会历史空间重构创新过程,其中  包括革命年代的城市——农村——城市历  史空间的突围与重构 ”[3],笔者认为本课应  该在“开辟道路 ”的立意框架下进行构思和  设计,以历史空间为牵引,把南昌、井冈山、 瑞金等历史空间的革命活动作为重点,把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作为突


破的难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从走苏 俄的老路到走自己的新路,老一辈无产阶 级革命家毛泽东 、朱德等为此做出了伟大 贡献,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的崇敬之情 。从重难点的确立到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需要处理“道 路 ”的问题,这无疑是历史空间最基本的问 题,需要处理“选择道路 ”“开辟道路 ”“检验 道路 ”等历史细节,更需要学生在历史空间 观念上有深度学习的思维 。这些“路”,既 是物质的历史空间,也是精神的历史空间 和文化的历史空间。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把本课的教学  设计设定为“敢问前路 ”“敢寻真路 ”“敢走  通路 ”三个递进模块 。在“敢问前路 ”模块  中,利用时空的相互转换抛出问题“敢问路  在何方”,作为本课教学的引子,导入新课。 “敢寻真路 ”模块中,明确了八七会议思  索出路,南昌起义探索出路,秋收起义追索  出路这样一条设计思路,历史空间的转换  具有逻辑关系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在“敢  走通路 ”模块中,科学的革命道路怎样走, 如何走通,是需要一系列历史的空间来支  撑的 ,否则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丰满 。 “井冈山会师 ”指向革命同路,“工农武装割  据 ”意在开创新路,“井冈山精神 ”无疑是精  神引路,“三湾改编 ”和“古田会议 ”提炼为  科学指路,“井冈山圣火燎原 ”概括为井冈  山领路,“井冈山道路 ”是胜利之路,红色通  路 。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使“路 ”这一  物质和精神的历史空间贯穿整堂历史教  学,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新的学习系统安  排之下提升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升


 

 


 

 

 

 


华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 。坚持初中历史  教学设计的空间观念立场,就需要考量时  空的历史逻辑关系、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 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时空的历史逻辑关系

1. 基于史实的时空内在联系

历史既有时间要素,也有空间要素,理 解和研判历史现象时,应把其置于具体时 代的空间下衡量 。对于同一个史实,时间 和空间之间有着无法割裂的依存关系 。不 同的史实,其各自的时间和空间也会发生 内在的联系。

【设计 1:导入】2023 年是井冈山会师95  周年 95 年的风雷激荡,让旧貌换了新颜。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 16 ——“毛泽东  开辟井冈山道路”,寻找革命先辈们肩负历  史使命的答案。

95 年前后的两个历史空间的内在联系 让学生有一种“重返历史现场 ”的感受,这 正是引入新课所需要达到的效果。

【设计 2:探究】然而疾风知劲草,岁寒 知松柏 。 两年前壮志满怀的毛泽东 问苍 茫大地,谁主沉浮”;此时他心潮汹涌,对天 发问,中国革命的出路在哪里?

“ 出路 ”既是指革命队伍活动的物质空 间,更重要的是指革命者探索革命前途方 向的历史思维空间和精神空间。

材料 一:当时放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 路只有两条:或者拿起武器,进行武装反 抗;或者是迟疑犹豫,坐以待毙 。我们选择 前者或许还有生路,选择后者只能是死路 一条。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 路,才能救中国!

——摘自《中共重大历史事件亲历记》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面前只有一个 榜样,那就是已经成功的俄国革命,而俄国 革命正是从城市开始的,并且在城市首先 成功 …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国内的革命空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中国共产党人努力从外部空间探索革命的  转机,那就是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如何  走这条路,必须立即开会研究部署,刻不容  缓,这就是八七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

2. 时空相互转换的哲学逻辑

在历史事件发展的时间序列上,八七 会议是在南昌起义之后开的 。那为什么南 昌起义在前,决定武装起义的八七会议在 后呢? 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认为,党中央  1927 年 7 月中旬就讨论过并决定了三件 事,也就是南昌起义前党的计划是召开紧 急会议,准备武装暴动,组织秋收暴动 。原 定 7 月 28 日召开紧急会议,但是当时的武 汉白色恐怖相当严重,没有合适的地点,各 地的代表也赶不过来,到了 8 7 日实在不 能再推了,在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均不 过半数的情况下不得不立即召开紧急 会议。

由于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一些特殊的 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时序也相应发生变 化。“社会历史空间的变化,或在某一社会 历史空间内发生了引起历史转折的重大历 史事件,或因在某个国家形成了全新的社 会历史空间,都可能成为划分历史阶段的


 

 

 

 


 

 

 

 


客观依据。[4]南昌起义在时序上早于决策  其发生的八七会议,其历史意义也是划时  代的 。八七会议虽然在南昌起义之后召  开,但这是一次思索革命前途出路的会议,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前置于南昌起义,在历  史发展的逻辑上是讲得通的 。所以在时间  的发展序列上,由南昌起义再到八七会议, 但是在教学设计中历史空间的转化上由汉  口到南昌,这是由思考到实践的一个逻辑  回转 。时间和空间都是影响历史发展的重  要因子,但是分析问题需要研究历史逻辑  在哲学上的合理性和现实性。

【设计 3:探究】革命成功的出路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得出重要 的结论:南昌起义杀出一条血路,留下和南 下都是险路 。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往前必 定是绝路,退后可能有生路 。两者都走了 十月革命的道路,城市暴动的确是条成功 之路,但是条俄国革命的老路 。所以从南 昌到长沙,从俄国到中国,对于历史发生的 空间抉择,是需要思考其内在的哲学逻辑 的 。这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在道路自信方 面的历史抉择。

二、宏观的历史空间理解

1. 宏观空间的时序差异及其特殊性

历史宏观空间上的联系超越了地域和 文化的限制,更加注重的是中国与世界的 联系,特别是同时段不同历史空间的相关 历史事件或相似历史发展趋势。

【设计 4:任务群】俄国的革命道路为什 么在中国行不通? 毛泽东的对策是什么? 议一议:毛泽东的分析对你有何启示?

材料一:俄国是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力量较 强 。 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 义不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占人口绝大 多数的是农民,国民党反动势力则集中在 大城市。

材料二: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 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 道路。

材料三:长沙打不下来,……那就不要 去了 。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 方去,……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力量。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要充分考虑本国的  国情,不能把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 。走  自己的路,一切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实事  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  学活的灵魂 。 由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探  索和努力,十月革命对于中国民主革命运  动的空间传动机能是十分饱蓄的。“空间传  动机能的增强和横向展开所释放的巨大势  , 不仅把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从  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与外界的  沟通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根本标  志。[5] 由于国情的不同,历史空间传动机能  虽有内在的规律可循,但在表象上也会有  巨大的差别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在时  序的先后上有其必然性,但在空间的选择  上有其独特性 。 中俄革命有其“历时 ”的必  然性,但未必都具备“共时性”,究其深刻原  因,历史空间的政治制度 、经济体制 、文化  特质起了决定性作用 。空间联系的增强引  发的直接后果就是时间距离的相对缩短, 因此,“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 ”也有历史空间和时间转


 

 

 

 


 

 

 

 


换的应有之意 。从解放全世界无产者的使 命看,世界历史的立体空间里,中俄革命构 建的是无须约定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是 基于历史空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这种共 同体必须各自构建 。正如钱穆在《中国历 史研究法》中所说:“一群演员,可以在任何 戏台上演出同样的戏来 。而历史演员,则 正在此特定的地理上演出 。地理变,历史 也变 。在这一舞台上演的戏,不一定能在 另一舞台上演……各地的气候、物产、交通 状况等各不同,于是人亦因地而异。”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时空, 构建清晰的历史空间轮廓,领悟历史发展  的复杂性,驾驭真实的空间思维意识 。这  种综合分析历史的思维方法,需要教师采  用史料教学与探究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  把 握历史细节,在对史料的探究中将历史  问题置于具体的空间框架下,对其进行剖  析和探究,从而理解空间构成各因素对认  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并作出合理的  解释。

2. 宏观空间的区域差异及其唯一性

【设计 5:探究】既然选择向农村进军, 毛泽东为什么选择进军井冈山?

井冈山离广东 、福建不远 。俗话说 : “ 一声鸣叫传四省 ”这里反动力量薄弱,  冈山地区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  界,……周围五百余里,幅员广大 。 另外此  处地势险要,森林茂密,只有几条狭窄的小  路通往山内,进可攻,退可守 。井冈山的自  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 60℅ , 拥  有各种植物 3800 多种 ……周围各县农业  经济可供部队筹措给养 。大革命时建立过


党的组织 、工会 、农会和农民武装,党和革 命的影响仍然存在。

不是所有的地理场所都叫历史空间 。 历史空间一定是区域定位、政治经济、历史  文化 、风土人情等因素的综合场景 。井冈  山具有“敌人弱——远离中心城市、地势险  ——易守难攻、山林好——物产丰富、历史  ——群众基础强 ”[6]等特点,这样的历史  空间一定会发生相应的历史故事。

当我们从历史空间进行思考的时候, 会发现井冈山本身的地理空间 ,即地形 、 地貌 、位置等 ,只是支持革命军队立足的  一 个 条 件 。 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在其他  地区也能找到 。 而大革命时期的政治运  动、军事行动、工农活动等历史文化因素综  合其中之后,井冈山地区适合革命军队立  身立命 、立言立行的优势就是独一无二的   。 因此,历史空间具有社会性,是一定区  域空间和特定历史时期内人类历史活动的  产物。

三、空间观念的综合运用

1. 有实践的历史空间——革命同路:井 冈山会师

单纯的物质空间只有自然属性,只有 承载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才会丰富其 社会属性 。井冈山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 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 的队伍,是开创历史局面的空间主体;井冈 山是革命队伍实践活动的空间客体 。井冈 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中国革命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的道路 。 中国革命道路的空间抉择由此 开始。


 

 

 

 

 

 

 


2. 有创新的历史空间——开创新路:工 农武装割据

历史的发展必然会随着空间的解构和 内容的创新而走向深刻 。空间的历史是永 恒的,历史的空间是流动的。

【设计 6:探究】阅读教材,探讨毛泽东 为巩固和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采取了哪 些措施。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到,在井冈山积极  打土豪 、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游击  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 ”的局面。“工  农武装割据 ”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 “ 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  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  三者密切结合 ”[7],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  的必由之路 。革命道路的重构是以历史空  间的解构和革新为前提的。

3. 有内核的历史空间——精神引路:井 冈山精神;科学指路: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

2016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上 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 宝贵的财富 ,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 神。”三湾改编和古田会议确立的原则是经 得起考验和检验的 。井冈山、三湾、古田实 际上成为内容思想精神的框架性容器 。 因 此,地点或场所承载着的各类民俗观念、集 体记忆、民族认同等,与地点一起构成了历 史事件、历史现象产生的空间。

4. 有动态的历史空间——井冈山领路: 井冈山圣火燎原;红色通路:临时中央政府  成立

“ 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历史的 演变而重新组织和转化,它和时间一样,是 动态的、延续的、发展的。[8] 1930 年夏,中


国境内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 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历史空间发 生重大的量变并为质变集聚能量。

历史现象在区域之间复制 、延伸 、发  展,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律 。革命根据地的  发展有其内在的联系和融合,各根据地是  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而且随着革命  形势的发展会逐渐走向整体 。星火燎原, 也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历史空间发  展的哲学领悟 。一方面把空间动态化地理  解为历史发生的前提与结果,另一方面把  历史具体化地理解为具有持存性 、共存性  形态的社会空间关系存在 。从南昌到井冈  山,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北京,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革命  的伟大历程和巨大成功,是对当年毛泽东  在黄鹤楼对天发问的一个最好的注解和最  有力的作答 。井冈山道路就是胜利之路 、 成功之路 、辉煌之路 。从井冈山的山间小  路,走出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大道;八角楼  的星星之火,燃照着中国人民的奋斗征程。 历史空间的量变引发了质变。

【设计7:学科实践】用一个或几个关于 “ 路 ”的词(如:问路 、血路 、思路 、绝路 、生 路 、退路 、出路 、同路 、领路 、引路 、指路 、通 路等)描述本课重要历史事件,把它们串联 起来并尝试得出一个结论。

这个“路”,无论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 空间,无论是物质空间还是精神空间,无论 是历史空间还是现实空间,都值得师生共 同探讨和研究。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最本质 的属性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要重视对空间 要素的研究和运用,不仅要考虑和时间的


 


 


内在 联 系 ,也 要 考 量 宏   历 史   概 念,更加要注重多位的历史空间观念的综 合应用 。

 

【参考文献】

[1]刘怀玉 .《空间的生产》的空间历史 唯物主义观[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 ),2015,68(1):61-69.

[2][8]陈志刚,覃玉兰 . 历史空间的内 涵与空间观念素养的培养[J]. 历史教学:上 半月刊,2018(2):18-23.

[3]刘怀玉 . 中国道路自信中的历史空 间辩证法[J].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2018,71(6):60-70.


[4]王贵喜 . 社会历史空间:历史唯物 论的重要范畴[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6,28(4):95-99.

[5]马  . 要 重 视 对     的 研 究 [J]. 江汉论坛,1998(8):25-27.

[6]赵东琳 . 认识革命新路 涵养家国情 怀——“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的教学分    计[J].        ,2021 (11):47-52.

[7]张志华,刘晋利 . 神入历史 感悟智  ——以“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课为  例[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18):64-66.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