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启真,以美育人 ——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实践 2025-09-29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以美启真,以美育人
——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实践
 顾忠华1    顾唐尧2








【摘  要】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积极打造乡村美术特色课程,从美育的终极目标出发,立足课程标准实 施美术国家课程,传承乡土文化设计传统艺术特色课程,整合多元课程资源打造美术融合课程,以“拓展教学 场域、建立美术范式、开展多元评价 ”为路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一路追寻着乡村美育的应然之境。
【关键词】美术特色课程;乡村文化;综合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 2025)10-0080-03
【作者简介】1. 顾忠华,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江苏江阴,214425 )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2. 顾唐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210044)艺术学院学生。




哲学家席勒认为,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养成 “完整的人”。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以下简 称“陆桥中学”)秉持“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为最好 的自己 ”的办学理念,结合乡村学校资源和文化 特色,以美赋能乡村教育振兴,以乡村中学美术 课程体系统整为基点、美术课程教学范式变革 为动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原点,坚持二 十年美术育人实践探索,致力于培养学生与理 性协调和谐的丰厚的感性,促进学生完整人格 的养成,使师生个体生命保持旺盛的活力与持 久的创造力。
一、乡村美术特色课程的目标指向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教育。 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从学生身心成长的  角度出发,着眼于个体身心统一的独特体验与  实践,旨在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 内化美术核心素养,实现美术育人
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聚焦“审美感  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等核心素养  的内化,围绕“欣赏·评述 ”“造型·表现 ”“设计 · 应用 ”和“综合·探索 ”四类实践活动,以任务驱  动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为主体,吸收、借鉴优秀乡村文化成果,追  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实现  美术育人。
2. 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建构学科实践范式
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重视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情境体验、艺术探究和知识建构,实  践“情境—探究—建构—反思—改进 ”的教学范  式,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  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素养和能力, 创新学科实践的路径。



80
中国知网     https : //www. c nk:i. net









3. 统整美术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陆桥中学乡村美术特色课程实施指向核心  素养的课堂教学,系统建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美  术教学内容进行统整,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关联  和综合,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的掌握到方法  和意义的发展,提升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乡村美术特色课程的内容架构
1. 立足课程标准,实施美术国家课程
陆桥中学立足国家课程,研制了《陆桥中学 美术课程指南》,将学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为基础 性课程、专设性课程、自创性课程三个部分。
( 1)基础性课程:关注学生想象和审美的基 础表达,通过构图、刮画纸、彩泥来表达学生对 实物的描摹和想象的刻画 。基本流程:创设情 境—引导感受—审美发现—综合评述。
(2)专设性课程:关注学生对物体几何关系  的理解,探索线描、铅笔淡彩、泥塑、折纸等各种  表现形式,鼓励学生选择喜爱的事物作命题画。 基本流程:发现探索—选择专题—示范点拨—  讲评拓展。
(3)自创性课程:关注学生专业美术能力拓 展,用彩塑制作静物、风景、人物等,进行系统化 学习和多样化创新体验,特别注重多样创作实 践 。基本流程:创作定向—自主练习—迁移应 用—多元评价。
2. 传承乡土文化,设计传统艺术特色课程
乡村保留着最为质朴敦厚的传统文化和独 具韵味的美术资源,是乡村学校美术教学得天 独厚的优势 。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挖掘生活中的 美术资源,如壁画、彩陶、蜡染、剪纸等,开展各 种指向“审美感知、美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 理解 ”的美术探索实践活动。
学校研制了《乡土文化统整美术课程开发 纲要》,借助藤编、竹编、泥人、刺绣、吹糖人等民



中国知网     https : //www. c nk:i. net










间艺术的传统技法,探索适合学生的新型材料; 结合学生实际,以乡土文化统整美术课程,开发  传统艺术特色课程,如创意彩塑、篆刻、十字绣、 书法等 。对传统技法的传承、借鉴与创新,让每  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和不同起点上均获得最优  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对家乡和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整合多元资源,打造美术融合课程
学校在积极开发多种美术课程资源的同 时,整合多元资源打造美术融合课程 。首先,将 美术与生活融合 。学校将中国传统节日融入美 术课程 。例如,中秋节让学生用泥塑制作月饼 挂件,国庆节制作中国结、创意装饰画等,以主 题式教学、项目化学习等形式实施,聚焦学生真 实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推动美术课程内容 的结构化、生活化 。其次,立足社团课程,探索 融合之径 。例如,学校将美术与泥塑相结合,建 立了“红领巾泥塑社团”。此外,还构建了家校 美术融合课程,学校、家庭协作共育,形成融合 优势 。同时,学校还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运用多 媒体技术进行美术作品的设计,增强艺术学习 的广度、深度和强度。
三、乡村美术特色课程的教学策略
1. 拓展教学场域,探索多学科融合
陆桥中学的乡村美术特色课程在教学实施  上注重学科融合,积极探索跨学科教学 。学校  积极拓展美术课堂的外延,将其扩展至长泾明  清一条街、陆桥天华军事博物馆、天华文化馆、 海澜美术馆等地,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合作  探究,与语文、音乐、生物等学科相互融合,引导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素养 。例如,在美  术手工课上,学生在用泥塑制作花卉时,可以提  前跟生物老师交流各种花卉的生长习性、形态  特征,可以自主查阅并了解不同花卉的花语,以

81















创作更精准的美术作品。
2. 建立美术范式,优化教学过程
基于“以美启真,以美育人 ”的理念,陆桥中 学一路追寻着美术教育如何与生活结合、与时 代融合,如何立足课堂教学,激发美术学科的人 文属性,强化艺术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学校美术 教研组建立问题导向的“情境—探究—建构—反 思—改进 ”“五步 ”教学范式,并设计课堂评价表 (见表 1),基于研究证据反思和改进教学,培育 学生的素养。
此外,学校创设情境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 教室,走近自然,将“美术知识技能 ”转变为“学科 核心素养”。学校依托校园资源,让学生为校园 一角组合造景,通过欣赏、感悟、探究、研讨、制作 等环节,开展校园景观造型特点探究及造景方 法实验,学生合作完成校园小景设计创作,感悟 现代生活美学 。学生在探究建构、反思改进的 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再到精神,层层递进,既发 展了关键能力,又提升了美术核心素养。
3. 开 展 多 元 评 价,关 注 学 生 综 合 素 养 的 发展










教学评价是衡量学业质量的重要手段,美  术学科组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以下与  之相适应的评价策略。( 1)即时性评价 。引导  学生在创作和思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学  生通过自评,能直面自身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2)过程性评价 。通过作品的网络投票和评  价、情境的闯关与升级、艺术的考级定段等,不  断增强学生的审美自信,促使其反思并调整创  作过程。(3)成果性评价 。利用阶段性的成长  画册、书画展、优秀作品汇编或档案袋等客观、 全面评价学生的美术素养 。学校还积极探索  将书画和泥塑作品陈列售卖、进行服装设计走  台展演等评价方式,通过创新评价方式,助推  学生素养发展。
陆桥中学的乡村美术特色课程,从学校实  际出发,突出本土化、生活化、时代性与实践性, 积极开展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致  力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 。通过乡  村美术特色课程的实施,学校教师凝心聚力构  建了优秀的美术育人团队,共同合力向美而行, 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表 1  陆桥中学“五步”教学范式课堂评价表

范式循证点 评价要素 评价等第(A/B/C)
情境 是否设置合适、合理、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探究并达成教学目标及学生学习目 标? 有何证据?
探究 课堂中是否设计了有效的探究活动? 有何证据? 课堂教学在情境探究中生成了 哪些内容? 对教材的处理是否合适? 您有何看法?

建构 教师是否指导学生建构知识内容体系和实现生活经验的结构化? 方法和策略是 否合适? 知识、能力和生活经验的建构是否凸显了本学科的特点、思想、核心素养以 及逻辑关系? 有何证据?
反思 学生在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应用过程中是否达成目标并解决了新问题? 有何 证据?

改进 学生能否理解教学内容,并解决新问题? 学生能否在新实例中用概念或者规则 表达? 学生是否有参与变式练习的机会? 如没有,举例说明教学活动、语言的改进方 式、路径。
  • 阅读(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